腊味的香气在公寓里萦绕了一夜后悄然沉淀。第二天上午十点整,周正准时敲响了乔琳办公室的门。他穿着整洁的衬衫和羊毛衫,带着笔记本,神态专注,完全是一副讨论学术的严谨模样。
乔琳让他坐下,直接切入正题。周正提出的问题确实很有深度,涉及那篇《物理评论快报》文章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近似处理。乔琳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了几种可能的修正思路。周正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记录,偶尔提出关键追问。十分钟的约定时间一到,核心问题已讨论清楚。
“我明白了,谢谢乔博士,您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周正合上笔记本,语气真诚,随即自然地拿出一个保温杯,“对了,师母听说我今早要来请教您,非让我带这个过来,说是她自己熬的冰糖雪梨,冬天润肺。”
他将保温杯放在桌角,动作流畅自然,脸上带着些许无奈的歉意笑容:“老人家一番心意,我也不好推辞。”
乔琳的目光在那朴素的保温杯上停留了一瞬。冰糖雪梨……她想起昨晚那盒腊味,也是“师母”的手艺。这个理由,再次无懈可击。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温润的滋养之力专注于维持她最佳的身心状态,对这外来的、温和的能量源,它只是如同对待其他食物一样,顺畅地接纳、转化,并未产生任何特殊的判断或反应——它只是能量,不具备扫描分析或智能判断的功能。
“代我谢谢你师母。”乔琳没有推拒,平静道谢。
“好的。那不打扰您了。”周正告辞离开,步伐干脆。
办公室恢复了安静。乔琳的注意力很快重新回到未完成的模型推导上。直到午后,她感到一丝口渴,才想起桌角的保温杯。打开杯盖,清甜的梨香弥漫开来。她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舒适的滋润。体内青莲本源对这温和的滋养似乎颇为受用,流转都仿佛轻快了一丝。
这已不是第一次。周正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恰到好处的“便利”和“关怀”,每一次都有充分理由,绝不让人感到被冒犯。他像一阵温和的风,悄无声息地吹入她规律的生活,带来实用的资源,适度的关怀,却从不要求回应。
乔琳慢慢地喝着冰糖雪梨水,思绪有些飘远。她并非感受不到这种细致入微的“好”,只是她的心大部分时间被更宏大的命题占据——宇宙的规律,物质的本质,理论的自洽。情感的世界,对她而言,遥远而模糊。
但周正的“润物细无声”,确实在一点点地改变着她周围的“环境湿度”。他提供的帮助是实打实的,他的学术见解值得尊重,他带来的这些小小“馈赠”体贴而不令人反感。就像长时间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突然置身于湿度适宜的环境,虽然不会立刻察觉,但身体的本能会感到舒适。
她放下杯子,指尖无意识地在杯壁上轻轻摩挲。体内青莲本源依旧平稳,但似乎……对她此刻这种略带审视的、对人际关系的细微感知,提供了一种更沉静的支撑,让她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那片原本冰封的领域,似乎正被一种恒定的、温和的热源,极其缓慢地影响着。
她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也无意去深究。对她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项目下一步的推进,是与数学中心即将开始的下一轮合作研讨。
日子在忙碌中继续。乔琳很快又进入了心无旁骛的状态,每天在办公室待到深夜,依靠高效的食物转化和青莲本源持续的滋养,维持着思维的高速运转。周正依旧遵循着既定的节奏,适时出现,提供有用的学术信息,或在乔琳团队需要某些非核心资源时,不着痕迹地帮上忙。他像是一个精准的算法,每一次互动都计算得恰到好处。
乔琳习惯于他的存在,如同习惯于实验室里某台运行良好的仪器。她理性的大脑将周正归类为一个“高价值、低维护的合作节点”。体内青莲本源对此毫无异议,它只负责优化宿主的生命状态,对这种不消耗心力、甚至能提升效率的社会互动,它持默许态度——毕竟,良好的协作环境,本身也是一种对宿主有益的“滋养”。
然而,一些极其细微的变化,还是在她自己都未曾刻意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比如,当她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会下意识地留意一下周围,并非期待什么,只是一种模糊的、基于概率的预判——周正似乎也常来这里。又比如,当她在食堂听到有人讨论周正所在实验室的最新进展时,会不自觉地多听一耳朵,并非关心他本人,而是评估其研究动态是否与自己的方向有潜在交集。
这些行为,在她自己看来,完全是出于学术敏感性和资源整合的效率需求。她尚未意识到,这种“效率需求”的边界,正在被某种无形的东西悄悄拓宽。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五的傍晚。乔琳刚处理完积压的邮件,感到一阵强烈的饥饿感。她习惯性地思考晚餐选择,脑中第一个闪过的,竟然是上周那盒腊味的咸香口感,以及搭配的爽口小菜解腻的效果。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很快被她对高效能量摄入的理性需求覆盖——她需要的是蛋白质和复合碳水,而非高盐的腌制食品。
但那个瞬间的“味觉记忆”,却像一道极其细微的裂纹,出现在她高度理性的冰层上。
几乎同时,体内一直平稳流转的青莲本源,似乎极其微弱地“顿”了一下。那不是预警,更不是智能判断,仅仅是能量流转过程中,因宿主心神那一丝极其微小的、偏离了绝对理性轨道的波动,而产生的、物理层面的、几近于无的涟漪。它只是能量,无法理解“记忆”或“情感”,只能被动反映宿主生命状态最表层的变化。
乔琳微微蹙眉,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走神有些不解。她甩开杂念,决定去食堂吃一份常规的鸡胸肉沙拉。
就在她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许妍发来的信息。
“姐,陆晨又联系我了。”文字后面跟了个无奈摊手的表情。
乔琳停下动作,回复:“还是那些话?”
“嗯,差不多。汇报近况,展示努力,暗示未来可能性。”许妍回得很快,语气里带着一种旁观者的清醒,“我直接跟他说了,我欣赏他的努力,但我现在生活很充实,暂时没有考虑恋爱的打算。让他专注自己的事业,不用分心在我这里。”
乔琳看着这条信息,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一下。许妍的处理方式,干脆利落,边界清晰。这与她自己面对周正那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渗透时,那种模糊的、基于效率和习惯的接纳,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她放下手机,没有立刻去食堂。体内,青莲本源恢复了平稳流转,但刚才那一瞬间因心神波动而产生的极微弱的能量涟漪,仿佛留下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物理印记。
她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陆续亮起的灯火。理性告诉她,周正的所有行为都符合一个积极上进、善于经营的学术合作者的形象,他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某种超越了纯粹理性计算的直觉,或者说,是她自身生命系统在青莲本源长期滋养下变得愈发敏锐的感知力,似乎在向她传递一个极其隐晦的信号——有些变化,可能无法完全用效率模型来解析。
她需要重新评估这个“高价值节点”。
不是基于情感,而是基于更全面的观察。包括他出现的频率、时机、提供的帮助类型、以及……她自身那些难以用纯粹学术逻辑解释的、细微的反应。
冰层依旧坚固,但冰层之下,生命系统本身,似乎捕捉到了一组无法被现有理性模型完美拟合的、微弱的异常波动。
乔琳转身,拿起包和外套,走出了办公室。晚餐依旧会是高效的鸡胸肉沙拉。但她的脑海中,已经悄然启动了一个新的观察进程,目标:周正的行为模式及其对自身系统状态的潜在影响。
润物细无声,时节在悄然变换。而被滋润的对象,其内在的生命系统,正开始以其独有的方式,记录着外界环境这持续而温和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