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翊,安安,乐乐:见字如面。北地春深,槐花已开,满院清香,怡人心神。
此处工作前番偶遇困阻,幸得灵感眷顾,柳暗花明,已见转机,犹如拨云见日,心境亦为之豁然。
夜深人静时,常忆家中温暖灯火,与尔等围坐笑语之场景,此情此景,皆化为我前行之无尽力量。安安参与军事兴趣小组之进展,乐乐广播投稿与课堂画作之趣事,闻之倍感欣慰,盼于下封信中详述之。
勿念,我在此处一切皆好。关山难越,阻不断彼此牵挂;岁月流转,磨不灭心中信念。望各自珍重,潜心努力,我们共同期待团聚之日。”
笔尖停顿,她微微仰头,望向窗外无垠的深邃夜空,只见繁星点点,清晰闪烁,如同孩子们纯净而充满好奇的明亮眼睛,也如同顾辰翊眼中那簇永不熄灭的、炽热追求着理想与坚定信念的火焰。
她的心,在与家人相隔千里的北方,在这弥漫着槐花清香的春夜里,沉静而无比坚定。
他们的家,因这暂时的分离而更显精神上的紧密相依,因彼此在不同领域并肩奋斗而充满了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力量,温柔而强大,穿透了时空的阻隔,将四颗心紧紧相连,共同迎向那个充满希望、值得期待的明天。
一九八一年,六月。
北方的夏日来得爽利而直接,阳光是明晃晃的金色,毫无遮掩地倾泻下来,将研究所大院里的白杨树叶照得油亮。
叶片肥厚,在热风中翻动时,露出银白的背面,哗啦啦响成一片,那声音干脆利落,带着北方原野特有的、豁达而蓬勃的生命力。
空气里是干燥的泥土和植物被晒暖后混合的气息,与南方那种缠绵黏腻的梅雨季截然不同。
陆云瑶案头的工作,在经历五月的突破后,进入了一段高速推进的“黄金期”。
优化后的计算模型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稳定性和预测精度,团队士气备受鼓舞,实验室里仿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键盘有节奏的敲击声、打印机不知疲倦的吞吐声、还有同事们时而激烈时而低沉的讨论声,交织成一曲忙碌而充满希望的夏日交响。
她作为核心计算人员之一,常常在堆满演算纸和图纸的桌前,一坐就是半天,水都忘了喝,眼中只有屏幕上流动的数据和图纸上那些决定成败的蜿蜒曲线。
颈椎和肩膀的酸痛成了家常便饭,指尖甚至因长时间握笔和敲击键盘而微微发麻,但她的内心却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
这种完全沉浸在专业领域、心无旁骛向着目标前进的状态,让她感到一种纯粹的、近乎神圣的充实,仿佛整个生命的光和热都聚焦于此。
然而,人非机器。
在午休的短暂间隙,当喧嚣暂时退去,她端着搪瓷缸站在窗前,看着窗外被晒得发白的路面;或是夜深人静,终于放下纸笔,揉着发胀的眉心时,那被刻意压抑的思念,便会如同夜色本身,无孔不入地漫上心头。
她会从抽屉里拿出那张微微卷边的全家福,指尖反复摩挲着照片上予安略显严肃的小脸和予乐灿烂无邪的笑容。
她想象着予安在“军事兴趣小组”里,如何模仿他父亲的姿态,对着简易沙盘“挥斥方遒”的小大人模样;想象着予乐那清亮如溪水的声音,通过校园广播站的喇叭流淌出来,回荡在操场上空。
顾辰翊最近的来信,成了她构建这些想象最坚实的蓝本。
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周末时间,铺开大幅的军事地图,教予安识别等高线、判断地形,父子俩头挨着头,一个讲解耐心,一个聆听专注的画面,在她脑海中勾勒得异常清晰、温暖,几乎能驱散北国夏夜的微凉。
他也提到了予乐那幅色彩大胆、题为《爸爸在守护春天》的儿童画,在县里举办的少年儿童画展中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为人父者难以掩饰的、深沉的骄傲。
这让她不由得想起离家前,予乐趴在桌上,小脸几乎贴在画纸上,认真涂抹颜色的侧影,那份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神态,与此刻实验室里对着复杂图纸和数据的自己,何其相似。
一种奇妙的连接感在她心中涌动。血脉与精神的传承,有时并非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静默地流淌在这些看似平凡、却充满力量的瞬间里,在不同的时空下,绽放出相似的光芒。
心潮涌动之下,她提笔回信。
除了照例细致询问家中诸事、分享模型成功优化后的喜悦,这次,她特意在信的末尾,用更温柔、也更郑重的笔触,多写了几行字,单独给予安和予乐:
“安儿:闻汝与父共研地图,探讨山川地势,心甚慰之。能将方寸舆图了然于胸,知攻守,明险要,此乃大将之基石。
然需知,地图为死物,人心为活源,战略战术,存乎一心。望汝不仅识其形,更能悟其神,未来方能审时度势,不拘一格。”
“乐儿:画作参展,获誉而归,母心甚喜。汝能以笔绘心,以色彩寄情,将眼中美好、心中感念诉诸纸上,此乃天赋,亦是赤子之心。
世间万物,草木山川,人情冷暖,皆可入画。望汝永葆此敏锐之心、温柔之眼,以画笔探索这广阔世界。”
随信一同寄出的,还有她前次休息时,特意托人去市里新华书店寻觅的“礼物”——给予安的是一本《航空动力学浅说》,虽仍是入门读物,但内容已比《航空知识》杂志深了一层,触及了一些基本原理。
给予乐的则是一本带有精美插图的《艺术与视觉感知》,以及一盒二十四色、包装精美的彩色铅笔。
她几乎能想象出予乐收到时那亮晶晶的眼神,和予安强装镇定却迫不及待翻看书本的模样。
信寄出后不久,她所在的课题组迎来了一个短暂的科研间歇期。
恰逢上级组织了一次赴附近工业城市的调研活动,旨在加强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的联系,为后续研究方向寻找现实依据。
陆云瑶几乎没有犹豫,主动报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