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尽管朱由检治理黄淮的决心坚如磐石,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此浩大的工程,至少在崇祯十七年年内是绝无可能启动了。

原因无他,帝国的摊子铺得实在太大,战线拉得太长了。

辽东战场与满清的那场硬仗,虽然稳住了阵脚,但也几乎消耗了他积攒数年的武备与粮秣储备。

而战后的大规模建设——重建并加固大凌河城与大凌河堡,以及后来雄心勃勃追加的营口城、盖州城,耀州城三大巨城,尤其是营口那座堪称巨构的码头,每一项都是吞噬银两和物资的无底洞,将国库与内帑的最后一笔专项款子也榨取得所剩无几。

与此同时,旨在经略西北、重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盛景的河套战略,才刚刚拉开序幕。移民、筑城、兴修水利、装备边军……这又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天文数字资金的长期国策。

此刻,朱由检的内帑和国库,就如同被十几张嘴同时吸吮的囊袋,已然干瘪见底。那抄没七家巨商所得的近千万两白银,看似是一笔横财,可一旦填入这几大战略的窟窿中,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

辽东,大凌河-营口-耀州-盖州一线。

自萨尔浒惨败以来,这是大明帝国在关外对满清取得的一次极为重要且意义深远的胜利。依托胜利的余威和皇帝的全力支持,袁崇焕正以惊人的效率,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略变为现实。

新建的营口城、耀州城,完全遵循大凌河城的筑城标准,按照能容纳十万军民的规模进行规划。

数万军民、工匠在军队的保护下,就地开山取石,伐木烧砖,建立窑厂和模具工坊,将辽南的土地资源迅速转化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坚固堡垒。整个辽南沿海,仿佛一个巨大的、喧嚣不休的工地,展现着大明王朝重返辽东的坚定决心。

而这一系列胜利与重建,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

原本在满清治下、生活困苦的辽东故民,眼见王师重返,且站稳了脚跟,无不翘首以盼,纷纷扶老携幼,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清军的封锁线,前来投奔。一时间,通往营口、耀州的各条小道上,流民络绎不绝。

袁崇焕站在大凌河城头,望着城外络绎不绝、面黄肌瘦却眼含希望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眉头紧锁。

喜悦于民心所向的同时,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如同鬼魅般浮上心头——当年熊廷弼经略辽东,与巡抚王化贞意见相左,其中关键一环,便是如何处置这些逃归的辽民。

王化贞主“招抚”,广纳流散,却不加甄别,导致努尔哈赤派出的细作大量混入,窃取情报,散布谣言,甚至里应外合,最终酿成广宁溃败的惨剧,熊廷弼亦因此被牵连,含冤身死。

如今,这个棘手无比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摊在了袁崇焕的面前。

收,则风险巨大,重蹈覆辙的阴影近在眼前;

不收,则尽失辽民之心,背离陛下“收复疆土,更要收复人心”的圣意,更会让这些心向大明的百姓陷入绝境。

“军门,此事……需万分谨慎啊。”一旁的何可纲低声提醒,脸上同样写满了忧虑。他们都清楚,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袁崇焕沉默良久,目光从那些衣衫褴褛的百姓身上,缓缓移向远方依稀可见的清军斥候身影。

他深吸一口气,那冰凉的空气似乎让他下定了决心。

“收!必须要收!” 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陛下将辽东托付于我,岂能因噎废食,惧奸细而绝百姓生路?熊公前车之鉴,在于‘纳而不察’。我等当‘既纳且察’,既要广开生路,也需立下规矩,织就一张细筛,让忠良得存,令奸宄显形!”

既然决意收容,甄别清查便是重中之重。

然而,一个现实且棘手的问题立刻摆在了袁崇焕面前:由谁来执行这项极其考验耐心与洞察力的工作?

放眼整个辽南前线,朱由检给予了袁崇焕前所未有的信任,未设巡抚分权,也未派太监监军掣肘。这固然让袁督师得以大展拳脚,但也导致他麾下,尽是一群擅长冲锋陷阵的将领——让祖大弼、何可纲这等猛将去辨别妇孺老弱之言辞真伪,无异于驱猛虎辨绣花。

至于宋应星、方以智、王徵等格物大家,以及弗朗西斯科为首的西班牙工程师,他们的智慧在炮膛与图纸间闪耀,却难以洞察人心的鬼蜮伎俩。

让这些国之瑰宝去从事户籍审讯、甄别奸细的繁琐工作,简直是暴殄天物,更是难为他们了。

面对如此窘境,袁崇焕别无他法,只能祭出了华夏大地传承千年、最为笨拙却也最为根基牢固的老办法——保甲连坐制。

他下令,所有投奔而来的辽民,以十户为一“甲”,设甲长一人;十甲为一“保”,设保长一人。甲长、保长皆由流民中公推产生,但需经军方最终核定。这些基层负责人,不仅负责传达政令、分配劳役,更承担着首要的监察责任。

每一甲、每一保的全体户主,必须共同签署“连坐甘结”,按下血红的手印。

结书明确:一甲之内,互通有无,互相监察。若发现奸细踪迹,立即举报,则全甲有功;

若有一人为奸,而同甲之人未能察觉或举报,则全甲连坐,视同通敌,轻则罚没口粮、服苦役,重则全体驱离,乃至依法问斩!这使得每个人的安危都与邻里的行为绑定,形成了一张无形的互相监督网。

即便是组织好了保甲,袁崇焕也并未允许他们立即进入核心区域。新的保甲单位被统一安置在城外的“过渡营区”,在此地进行初步的屯垦和劳役。

只有在经历数月观察,确认该保甲无任何可疑行迹后,才会被允许分批迁入城内或城周的永久安置点。

军中书吏会反复核对保甲内各户自述的籍贯、亲属关系、逃亡路线。

对于来自同一地区的流民,其口供会被交叉比对,任何细微的矛盾都可能引来更深入的盘查。同时,袁崇焕也利用祖大寿在关宁地区的情报网络,设法核实一些关键人物的背景。

此法推行之初,难免在流民中引起一些恐慌和怨言,也有人觉得这位袁督师过于严苛。

但袁崇焕不为所动,他在对将领们解释时,语气沉重而坚定:“非是本督不近人情。昔日广宁之败,殷鉴未远!我辈今日在此筑城、屯田,关乎大明国运,关乎身后千万将士与百姓的身家性命!一丝一毫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用此‘笨办法’,看似冷酷,实则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真心来投的良善之辈,是为大局负责!”

套融合了传统智慧与战时铁律的保甲连坐制,如同一张致密的筛网,在辽南这片新收复的土地上缓缓铺开。

它或许会误伤个别无辜,执行中也必然充满艰辛,但在缺乏专业行政力量的困境下,这已是袁崇焕所能找到的,在“广纳流民”与“防范奸细”之间,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平衡之道。

盛京,皇宫大内。

在一片暗流汹涌的争议与各方势力的勉强妥协之下,一个年幼的身影被推上了那张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宝座。他便是福海,清太宗皇太极与生前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所出的皇三子,成为了大清国名义上的新君。

其年号定为“顺治”,寄寓着顺利治国、华夏咸安的野望。然而,现实却与这美好的愿景背道而驰。

先帝骤然驾崩留下的权力真空,远非一个稚子与几位文臣所能填补。尽管宁完我、范文程等汉臣谋士殚精竭虑,德格类、索尼等满洲亲贵竭力支撑,但他们根本无法压制住那些手握重兵、各怀心思的亲王贝勒们。

以皇太极长子、勇武善战的肃亲王豪格为首,一大批宗室勋贵对盛京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乃至置若罔闻。“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已成为盛京政治生态的常态。中枢的权威,在皇太极死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帝国滑向内战的边缘,似乎只在旦夕之间。

就在这分崩离析的危机时刻,一个人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力挽狂澜。

他,便是睿亲王多尔衮。

这位同样战功赫赫、且与皇太极一系素有恩怨纠葛的亲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他第一个公开表态,全力响应朝廷号令,并率领其掌控的正白旗,率先向幼主福海的皇位宣誓效忠,予以最明确的认可。

多尔衮此举,绝非出于对幼主的赤胆忠心,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准政治算计:

在豪格等人公然藐视中枢之时,他率先拥戴皇帝,便将自己置于“忠臣”的道德制高点,将“悖逆”、“分裂”的标签甩给了豪格一派。这使他后续的任何行动,都披上了“尊王攘夷”、“维护统一”的合法外衣。

他的表态,立刻在宗室中产生了分化效应。

一些原本摇摆不定、或对豪格跋扈不满的中间派势力(如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开始倾向于支持由多尔衮“辅佐”的朝廷,使得豪格集团被相对孤立。

通过拥立幼主,多尔衮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辅政王”的身份。他可以利用这个身份,逐步蚕食中枢权力,调派资源,将自己的政敌(如豪格)置于不利的战略位置。

面对多尔衮抛来的“橄榄枝”和骤然改变的政治格局,以宁完我、范文程为首的文官集团,以及索尼等忠于皇太极的满洲大臣,心情极为复杂。

他们既欣慰于终于有一位实力派亲王站出来稳定大局,避免帝国立刻分裂;同时也对多尔衮的动机充满疑虑,深知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前门拒虎(豪格),后门进狼(多尔衮)。

然而,在“帝国分裂”与“权臣当道”之间,他们被迫两害相权取其轻。

最终,在宁完我、范文程的谋划与周旋下,盛京朝廷正式下旨,晋封多尔衮为“摄政王”,赋予其总理朝政、调遣兵马的大权。

与此同时,为了平衡权力,也迫于豪格一派的军事压力,朝廷也可能同时晋封豪格为“辅政亲王”,但在具体权责上加以限制。

一时间,大清国形成了以幼主福海为象征,多尔衮与豪格两强并立、相互牵制的诡异局面。表面上的分裂危机暂时缓解,但更深层的权力斗争,却在这“双雄辅政”的帷幕下,更加激烈地展开。

在风雨飘摇中勉强搭建起来的新朝,发出的第一道重要政令,并非指向虎视眈眈的明军,也非整顿内部分裂的秩序,而是急切地安抚东南方向——那刚被大明宣府总兵曹文诏如同飓风过境般蹂躏了一番的科尔沁部落。

这道政令的出炉,本身就充满了新朝的无奈与现实的考量。

其一,科尔沁不容有失。 科尔沁部并非普通藩属,它是大清“满蒙联姻”国策最核心的支柱,是皇太极生前着力构建的政治同盟的基石。孝庄太后出自该部,福临身上流淌着科尔沁的血脉。若因遭受劫掠而离心离德,不仅动摇国本,更将引发蒙古各部的连锁反应。

其二,这是对主导朝政的多尔衮政治智慧的考验。 他深知,在内部豪格等势力冷眼旁观之际,妥善处理科尔沁问题,既能彰显他作为“叔父摄政王”处理邦交、稳定大局的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与宫中(孝庄系)及蒙古的联盟,增强自身实力以压制豪格。

于是,盛京的使者携带着并非空泛慰藉的诏书,火速赶往科尔沁:

从本已紧张的国库中,紧急调拨一批粮食、布匹、盐铁,以及从朝鲜贸易中获得的部分财货,用以帮助科尔沁部度过眼前的生存危机,补偿部分牲畜损失。

政治承诺,重申盟好:诏书中以幼主福海的名义,极力申明“满蒙一体,休戚与共”,重申皇室与科尔沁“舅舅之亲”,承诺将更加依赖和信任科尔沁,并暗示未来会有更多的封赏和联姻。

军事策应,分担压力:允诺将加强对西线明军(曹文诏部)的侦察与牵制,防止其再次深入草原劫掠,并为科尔沁部族的暂时转移提供军事庇护。

然而,这道看似及时的政令,在推行过程中却处处显露新朝的窘迫与内部裂痕。

以豪格为首的反对势力,私下里不乏讥讽之言:“哼,多尔衮这厮,拿着大清的库藏去填蒙古人的无底洞,倒会做人情!曹文诏那杀才怎么不再抢狠点?”

承诺的物资,在调拨过程中因各方掣肘而大打折扣;承诺的军事策应,也因需要防备辽南的袁崇焕和内部的权力平衡而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尽管如此,这道政令终究是发出了。它像一剂不算太对症、药力也稍显不足的补药,勉强喂给了受伤的科尔沁。它未能完全平息科尔沁部族内部的怨气与恐慌,但至少暂时稳住了这个最关键盟友的基本盘,没有让其立刻倒向大明或陷入混乱。

多尔衮通过此举,向内外展示了他维持大局的能力与意愿,但也暴露了清廷在皇太极死后,中央权威跌落、资源捉襟见肘的残酷现实。安抚科尔沁,只是为这个新生儿般的政权争取到一丝喘息之机,更大的内外挑战,已接踵而至。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拔刀!全军冲阵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不让江山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战贞观逍遥王养成记白嫖诗词我权倾朝野乱世枭皇:柴荣三国:我能趋吉避凶倒霉蛋回到古代当法官十日游戏,但全员皇帝穿越古代,穷屌丝的人生逆袭我成了宋朝最有权势的地主开局明末战场,首秀三连杀贺平安一觉醒来变赘婿大乾九皇子贞观大闲人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这个武圣只想当官被老丈人嫌弃,我说莫欺少年穷逍遥六皇子,父皇恭请我登基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中兴之主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祁同伟重生武大郎,水浒杀疯了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宋韵流年带着枪炮去大宋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铸运天秦穿越三国,系统却让我当反贼穿越明末争霸大海在大唐苟活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明末改革软饭硬吃?女帝夫君是苟王红楼:聚宝盆助我纳群芳穿越穆顺,三国第一肉盾大明执政官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成长之红颜助我我,刘协,三造大汉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大明:系统太毒舌,陛下受不了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玄黄十二域双界穿梭:此门入大虞杀手崇祯蓝鸮之恋春秋风云,我乃华夏第一谋士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大唐风流小厨师隋唐:家兄程咬金这就是你的宿命大明:我朱老三,解锁吕布模版!最后的一位将军我,天罗煞星,镇守人间五十年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别家皇帝追求长生,朕只求速死全球统一系统黑风寨主成帝路这个师爷很科学玉简在手,昭姐横穿三千界开局大秦小兵,我为始皇炼不死军白虎御唐:龙阙血鉴大唐长安秘物栈三国:我,刘封,改姓定天下!汉末雄主:开局召唤华夏兵团大魏风云之千秋帝业我长生不死愁啊大明第一战神大明卫大明:哈密卫百户,富可敌国青金志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长生:老夫一惯儒雅随和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