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局面如此紧张,上官慕晴立马给出眼色,让申怀安不可太过激进。
申怀安也看到了上官慕晴的紧张,看来要改变他们的观点,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既然来了,就先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吧。申怀安依然从容的说道。
“各位学子,在下认为读书不一定要读死书,认死理。
而是要将你所学到的知识,将它应用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算学有成效。
否则就是读死书,认死理,而你的所学就只能停在字面意义上,并不能改善或帮到什么。
长此下去,除了说话之乎者也外,并不比常人强多少,反而会使人沉沦,甚至会越来越穷酸。”
这时一旁的朱副院长怒气冲冲的道:“申怀安,你休得口吐狂言,你将我天德书院比作什么了?
我天德书院自创建至今,为朝廷输送了多少人才?
但凭你一句话就让我书院名誉尽毁,你是何居心?简直一派胡言。”
上官慕晴此时也忐忑的看着申怀安,再次示意其要谨言慎行。
毕竟是在书院,申怀安也知道不得太过。
这时顾倾言站起来道:“申公子,刚才你问天林兄,为何而读书,请问你有自己的答案吗?”
申怀安:“顾公子,在下认为,读书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好好,……”这时院长任行健连说了三声好,并给出了掌声,其它学子也都纷纷鼓掌。
任行健在一旁一直未开口,像这样的辩论不止是在书院,大梁每个地方都能遇到,观点不同很正常。
不过方才申怀安的“为天地立心”等四句,将读书人的使命全部总结出来了。
一个读书人如果真做做到这样,那可是要名传千古的。
阮天林:“申公子果然才华出众,可是要做到这样的高度要从哪里开始?”
申怀安:“圣人留下来的书,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而我们光学到了道理,而不用到实处。
这就枉费圣人之言。在下认为,读书先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用到实处,而非夸夸其谈。”
院长任行健 “申怀安,你刚说到的知心合一能否再说的具体些?”
申怀安:“所谓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知易行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言行表里如一,方能致远。”
申怀安说完,现场一片沉寂,大家都在反复咀嚼着他刚才说的话。
他的这一番话仿佛打开了学子们心中的大门,到达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过了一会,顾倾言起身道:
“申公子,你刚提到的知行合一,在下是否可以认为所学必须所用,说道必须做到。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但知易行难?”
申怀安看向顾倾言,不愧为清源才子,悟性就是高,这么快就悟出了其中道理,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阮天林此时也起身问道:“申公子,刚才顾才子也说道,知易行难。
知道了也不等于会做,要达到知行合一,前提是先知后做。
怎样才能知而能做?”
“阮公子差矣,知行合一并不是先知后做,而是在知中行,在行中知,方能齐头并进。
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格物致知。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就是此意。”
申怀安说完,见众人都在沉思。申怀安知道此道理太过于新颖及复杂。
众人一时很难理解,但阮天林也算是比较有悟性的人了。于时换了个思路又讲道。
“所谓格物,就是即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以往圣人留下来的精华,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
进一步深入思考,加以研究和探索。
比如种地,百姓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但他们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只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这样做才能有收成。
但我们是读书人,我们要弄懂为何要这样,换个方法或换个时间播种会怎么样。
这样我们就要去格物了,我们要记录播种时的天气、时间,记录什么时候浇水。
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天会下雨,什么时候会干旱,最终会得到怎样的收成。
如此反复研究和实验,找出规律,得到数据,并记录在册。
随时观察天气变动和地里禾苗生长情况,知道了什么样的地种什么庄稼。
什么庄稼适合在什么土地上播种。
然后将记录整理,这样得出的结论可以改善庄稼的收成,增加农民收入。
这就是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方能知行合一。
又或者你们今后为官,肯定会遇到各种案件。
你们要分析案件的缘由,作案者的动机、案件过程及案件的性质。
找出其细节,分析作案者心理,这样才能破案。
这些光靠你们学到的知识是不行的,必须揣摩整个案件过程。
这也是行中知,知中行,方能笃行致远。”
申怀安这样简单的描述,众人才算有的听懂了他想表达的意思。
阮天林起身拱手道:“申公子,此道理太过于深奥,不过刚才这到一说,在下像是明白了几分。
方知读书的意义。在下受教了。”
申怀安回应道:“阮公子,这些道理并不是我说的,都是在书里学到的。
只是加以了分析及应用,进而进行总结。
身为读书人,自当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我大梁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是只知不行,或只行不知。”
这时顾倾言起身问道:“申公子,如此道理如果都付于行动,我大梁定会复兴。
但为何边塞之患持续了数年,一直没有得到缓解。你的这些学说能否解决此问题?”
申怀安:“顾公子,匈奴之祸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
这需要我大梁上下齐心,举全国之力,强化农工商的作用,充实国库,革新武器。
而后训练兵士,强其战力,创新战术。
另前方将士要报有必死决心,视死如归之气势,方能解决边塞之患。
同时还需要我大梁学子,学成之后,以你们的知识辅助农、工、商等各个领域。
使百业兴旺,向前发展才行。”
朱副院长:“哼,一派胡言,申怀安,虽然你刚才的见解本夫子有些还认同。
但对于胡人,我们不应该穷兵黩武,而应该对其进行教化,让其学习圣人之言。
我大梁中原千年文化,定会使其臣服。而不是以战止战,这样会使百姓更加艰难。”
申怀安此时有些愤怒:“敢问先生,你可去过边关。
我父亲二十年前曾在边关服役,亲眼见到匈奴的心狠狂暴。
他们杀人如麻,常年掳走我边关百姓,男的为奴,女的为娼。
、多年来我大梁边关百姓水深火热。
我兄长三年前边关战死,尸骨无存,只有衣冠及其身上的断箭送回。
如果他们能教化,如何会有今天之乱局。”
荀副院长道:“申怀安,你兄长为国捐躯,我深感佩服。
但我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蛮夷当以德报怨,感化他们,使其不再作乱。
否则连年战乱,何时才能停战,百姓又何时才能休生养息。”
申怀安:“夫子,你可去过边关,可否亲眼见到蛮夷的残暴。
边关之地血流成河,到处残肢断臂。
这可都是我大梁将士,他们有的才十六七岁,正是在家享受天伦之时。
他们也可以在书院读书,快乐成长。
而你一句以德报怨,就将他们的仇恨化为乌有。敢问夫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你身为书院教授,你不以身作则,反而大放厥词,视边关将士为草芥,实在可恨。
这些年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你这番言论误国误民,当心走到街上被车撞死,吃饭被咽死……”
申怀安越说越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发火,刚才副院长的那番议论尤为可恨。
“你你你,你竟然……”朱副院长指着申怀安,突然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副院长……先生……夫子……”
众学子见副院长倒地不起,纷纷前去唤他,院长任行健连忙让人抬去医馆。
此时现场一片沉寂,申怀安刚才怒气冲天,他们不知道一个瘦弱书生骂起人来却异常凶狠。
任行健此时道:“申怀安,朱副院长只是发表了他的言论。
你尽可以辩驳,实在不该如此羞辱他。”
“院长海涵,刚才一时鲁莽,还请见谅,只是实在心意乱平。
边关将士之苦不是他一个夫子能知晓的。
烽火照边关,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甘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十书生。”
申怀安说着,念出一首《从军行》。
“申怀安,你竟敢小瞧我等读书人?”
当众人还沉浸在这首诗的时候,台下有一学子朝申怀安怒吼道。
申怀安:“哼,我原以为我刚才的那番言论能改变你们的言行,使其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照这样看,就算尔等高榜得中,日后也会成为国家之累赘。
只知道读死书,认死理,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没有说错,不懂边关疾苦,只知道粉饰太平,要尔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