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再次降临,崔志坐在营帐内,烛火摇曳。他铺开纸张,奋笔疾书,将边疆战事的详细经过以及守旧势力与敌国勾结的证据一一记录下来。写完后,他仔细地将纸张封好,叫来一名亲信,严肃地说道:“务必将此信安全送到京城,交到皇帝手中,这关乎着边疆乃至整个大乾的未来。”亲信郑重地点点头,接过信件,消失在夜色之中。崔志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一切顺利。
几日后,京城皇宫内,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得好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手中紧握着崔志送来的信件,信纸被攥得皱巴巴的,仿佛随时都会被揉碎。“这等大逆不道之事,竟发生在朕的朝堂之上!”皇帝怒喝一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惊得两旁的太监宫女纷纷跪地,大气都不敢出。
朝堂之下,守旧势力的官员们早已慌了手脚。丞相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慌乱。他深知,一旦此事彻查清楚,自己必将万劫不复。“陛下,此事恐有蹊跷,定是崔志那小子为了邀功,故意捏造事实,污蔑朝中大臣!”丞相强装镇定,试图狡辩。
然而皇帝此刻哪还听得进去,他大手一挥,厉声道:“来人,即刻成立调查组,彻查此事,若有隐瞒包庇者,与罪犯同罪!”
朝廷内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守旧势力的官员们匆忙回到各自府邸,想尽办法销毁证据。丞相府中,管家正指挥着下人将一箱箱信件、账本等物搬到后院,准备付之一炬。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火光映照着众人惊慌的脸庞,纸张燃烧的“噼里啪啦”声,仿佛是他们内心恐惧的写照。
与此同时,崔志的支持者们却在积极行动。御史台的几位正直官员联名上书,要求严惩与敌国勾结之人,还朝廷一个清明。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列举着守旧势力种种恶行,与守旧势力针锋相对。
而守旧势力也不甘示弱,他们在暗中谋划着反击。丞相秘密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在密室中商讨对策。“如今形势危急,我们必须想办法反咬崔志一口,将水搅浑。”丞相阴沉着脸说道。
“可崔志送来的证据确凿,如何才能反驳?”一位大臣面露难色。
“哼,我们就说他在边疆拥兵自重,意图谋反,那些所谓的证据,不过是他为了迷惑陛下而伪造的。”丞相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于是,一场颠倒黑白的阴谋在暗中悄然展开。守旧势力买通了一些市井无赖,让他们在京城各处散布崔志谋反的谣言。一时间,京城百姓人心惶惶,各种流言蜚语充斥着大街小巷。
朝堂之上,支持崔志的官员与守旧势力的争吵愈发激烈。支持崔志的官员们据理力争,要求先彻查守旧势力与敌国勾结之事,再论其他。而守旧势力则一口咬定崔志谋反,要求皇帝立刻下令将其召回京城治罪。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心中也是犹豫不决。一边是崔志送来的看似确凿的证据,一边是满朝文武的争论以及京城内流传的谣言,让他一时难以抉择。
此时,边疆的崔志对朝廷内的风云变幻尚不知情。他依旧在营帐中,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边疆的防御事务。他望着远方连绵的山脉,心中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加强边疆的军事力量,却不知一场针对他的巨大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边疆的风呼啸着吹过,营帐外的军旗猎猎作响。崔志转身走进营帐,召集将领们商议下一步的防御计划。将领们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如今虽然击退了敌军,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朝廷那边的情况还不明朗,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崔志说道。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进营帐,单膝跪地:“将军,有紧急军情!”崔志心中一紧,忙问道:“何事?快说!”
“我们派往京城送信的亲信,在途中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士兵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众人心中。崔志脸色一变,他深知,这封信关系重大,一旦落入敌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朝廷内,风云依旧变幻莫测。守旧势力在拼命垂死挣扎,试图将崔志置于死地。而崔志远在边疆,面对亲信失踪、信件下落不明的情况,以及即将到来的朝廷的可能的误解与指责,他该如何在这场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确保真相大白,自己不被陷害?京城的局势如同暴风雨中的海面,波涛汹涌,而崔志,即将被卷入这无尽的风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