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战略会议上掀起的风暴,并未随着会议的结束而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油锅的水滴,在陆氏集团内部引发了持续而剧烈的沸腾与炸裂。陆延舟提出的那份《改革纲要》,像一面巨大的照妖镜,将潜藏在集团肌体深处的痼疾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尖锐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以李董、王董为首的几位元老派系,反应最为激烈。他们无法容忍陆延舟这种“过河拆桥”、“动摇根基”的疯狂举动。在他们看来,陆延舟这是在否定他们那一代人筚路蓝缕打下的江山,是在挑战他们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和价值体系。
暗地里的抵抗,如同暗流般汹涌起来。
首先是在几个即将被削减资源的传统业务部门,开始出现各种“意外”状况。重要的客户关系莫名出现裂痕,关键项目的推进进度被人为设置障碍,甚至有一些关于陆延舟“年轻气盛”、“不懂经营”、“被外部顾问蛊惑”的流言蜚语,开始在集团中下层悄然散播。
接着,在人事安排上,陆延舟也感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他试图提拔几位在基层表现出卓越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的年轻经理,充实到几个新兴业务的核心管理岗位,却在提名阶段就遭到了元老派的强烈反对,理由无非是“资历尚浅”、“需要磨练”,实质则是为了保住他们自己派系人员的位置。
更让陆延舟感到棘手的是,在具体执行层面,那些看似被通过的改革条款,往往在落实到部门规章和操作流程时,会被巧妙地扭曲、稀释,或者附加各种苛刻的条件,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官僚体系的惯性,和既得利益者维护现状的本能,形成了一道道无形却坚韧的壁垒。
陆延舟坐在办公室里,看着赵特助整理上来的、关于各项改革举措推进受阻的详细报告,眉头紧锁。他并不意外会遇到阻力,但阻力如此之大、如此系统化,还是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知道,仅仅依靠高层的战略宣导和个人的强势推动,是无法真正撼动这艘巨轮的惯性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支撑这个庞大集团运转了数十年的、那一整套陈旧而僵化的**公司制度**体系。
是时候,对其进行一次彻底的、外科手术式的**审视**与重构了。
他没有再召开大规模的高层会议去进行无谓的争论,而是组建了一个直接向他汇报的、精干而保密的小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的成员,都是他经过严格考察、背景相对干净、且对改革抱有真诚信念的中青年骨干,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位因敢于直言而被边缘化多年的老法务。
他们的任务,不是去争论改革的必要性,而是沉下去,深入到集团运营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当中,去全面、系统地**审视**和梳理所有现行的**公司制度**。
从最基本的《员工手册》、《考勤管理办法》,到复杂的《财务审批流程》、《采购管理规定》、《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再到更深层次的《绩效考核与晋升体系》、《薪酬福利结构》、《企业文化价值观表述》……
工作组像一群沉默而高效的考古学家,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柜和电子数据库里,挖掘着那些或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则。他们访谈不同层级的员工,倾听他们的困惑与诉求;他们分析历史数据和案例,寻找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差;他们对比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这个过程,繁琐、枯燥,且充满了各种无形的干扰和压力。工作组的工作进展并不快,但陆延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耐心和支持。他需要的是真实、全面、触及根源的洞察,而不是一份急于求成的、浮于表面的报告。
随着**审视**的深入,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逐渐清晰地呈现在陆延舟面前。
他发现,许多制度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规范和控制风险,但在多年的执行过程中,已经异化成了阻碍效率、扼杀创新的枷锁。层层叠叠的审批节点,使得一个简单的决策需要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僵化的绩效考核指标,迫使员工更关注短期可见的成果,而非长期的、更具突破性的价值创造;论资排辈的晋升通道,让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感到前途渺茫,要么选择躺平,要么最终流失……
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看到了这些**制度**背后,所体现出的那种与他母亲那份“附属协议”一脉相承的逻辑——对个体的不信任,对控制的过度依赖,以及将人视为可以随意替换的螺丝钉的冰冷态度。
这种认知,让他感到一阵心寒,也更加坚定了他必须彻底改革的决心。
这天晚上,陆延舟再次工作到深夜。宽大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工作组提交的、厚达数百页的《陆氏集团制度体系全面诊断与优化建议报告(初稿)》。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时而用笔标注,时而陷入长久的沉思。
报告中的许多发现,印证了他之前的许多直观感受,但也有些细节,超出了他的预料。比如,某个子公司在项目奖励分配上极其不透明的“潜规则”,导致真正做出贡献的团队成员利益受损;又比如,集团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落后与封闭,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和信息孤岛……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像是一根根细微的绳索,捆绑着这头商业巨兽的手脚,让它步履蹒跚,难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灵活转身。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赵特助的号码,尽管时间已晚。
“通知工作组核心成员,明天上午九点,一号会议室,闭门会议。”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坚定,“我们需要尽快敲定首批亟需改革的制度清单和实施方案。”
挂断电话,他走到落地窗前。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但他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他即将掀起一场从根基开始的、无声却可能更加激烈的风暴。
**审视**已经完成。
接下来,便是刮骨疗毒的行动。
他望着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眼神锐利如刀。
这一次,他不会再给那些陈旧**制度**和既得利益者,任何苟延残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