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庄园内的风浪被傅佳龙的雷霆手段强行压下,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宁静。然而,这宁静仅仅局限于高墙之内。在更广阔的商海之上,由傅宇奇掀起的惊涛骇浪,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因为他在家族内部受挫,变得更加汹涌和肆无忌惮。他彻底将主战场转向了傅氏集团,决心在这里,与傅宇成分出个高下。
家族内部的暂时蛰伏,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为了将所有的毒液都注入更致命的商业毒箭之中。傅宇奇深耕集团多年,尤其在行政、后勤、部分海外业务及关联公司领域,编织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如今,这张网开始全面收紧,化为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套向傅宇成主导的核心业务。
首当其冲的,依然是那个命运多舛的“星悦天地”项目。傅宇奇指使与他关系密切的几家建材供应商,变本加厉地拖延供货,并联合提出近乎苛刻的涨价要求,理由冠冕堂皇——原材料成本飙升、环保政策收紧、产能不足。同时,他掌控下的集团后勤与行政部门,在项目款项的审批支付环节上,开始吹毛求疵,寻找各种“合规性”问题,刻意放缓支付流程,导致项目承建方资金周转压力巨大,怨声载道,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这仅仅是开始。
傅宇成主导的另一个重点投资项目——收购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生物医药公司,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在谈判进入最关键阶段时,市场上突然流传出对该医药公司核心专利存在争议的“匿名分析报告”,导致对方股价异常波动,坐地起价。傅宇成派人追查报告来源,最终线索却指向了几个与傅宇奇过往甚密的境外空壳基金。
更让傅宇成焦头烂额的是集团层面的资金压力。傅宇奇利用其在海外关联公司的影响力,暗中阻挠几笔重要的海外融资进程,并指使亲信在董事会上,以“风险控制”为名,对傅宇成提出的几个战略性扩张方案提出诸多质疑,反复要求进行“更详尽的尽职调查”,拖延决策时间。
一时间,傅宇成仿佛陷入了泥沼,四面八方都是掣肘。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些来自内部的、精准而阴损的刁难,比外部竞争对手的正面攻击更消耗心力,也更容易动摇军心。集团内部一些原本中立或观望的高管和董事,在感受到这凛冽的寒意和傅宇奇一系展现出的“能量”后,态度也开始变得暧昧不明。
傅宇成坐在总裁办公室里,看着桌上一份份显示项目受阻、资金吃紧的报告,脸色凝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是来自于工作的繁重,而是来自于这种腹背受敌、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的无力感。他知道,这是傅宇奇在向他宣战,一场没有硝烟,却足以致命的商业内战,已经全面升级。
他召见了绝对忠诚的几位核心下属,重新部署,全力应对。一方面,他必须稳住“星悦天地”等现有项目,寻找替代供应商,疏通内部流程;另一方面,他要加速推进生物医药公司的收购,抢在谣言造成更大破坏前敲定协议;同时,他还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应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链危机。
这场兄弟阋墙的商业斗争,不再局限于暗处的算计,而是摆到了明面上,围绕着项目、资金、人脉和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傅氏集团这座商业帝国,因为内部的权力倾轧,开始出现了细微却危险的裂痕。
张丽涵虽然身处大宅,但从傅宇成日益沉重的脸色和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中,清晰地感受到了外间战况的激烈。她知道,傅宇奇这是将在她这里受挫的怒火,加倍地倾泻到了他大哥的身上。这场因她而更加激化的矛盾,最终承受最大压力的,却是前方奋战的傅宇成。
她握紧了拳头,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守护好后院。她必须更快地成长,掌握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才能在未来,真正地成为可以与傅宇成并肩作战的盟友,而非仅仅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转向的攻势,将傅家的内部矛盾,彻底推向了更宏大、也更残酷的商业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