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冬的寒意终于在北风的最后一次负隅顽抗后彻底败下阵来。
然而,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大周北境的百姓们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比春风更暖的暖流。
在两州白杨村,老村长张老栓正指挥着村民拆除临时搭建的储煤棚。
这个冬天,靠着朝廷推广的煤炭和火炕,村里破天荒地没有一个人冻死。
“都轻拿轻放,这些煤渣还能留着明年和泥用呢!”张老栓吆喝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一个年轻后生一边干活一边感慨:“村长,您说咱们这是走了什么运,往年这时候,哪家不是在发愁开春的粮种,现在可好,不但粮食够吃,连冬天都不怕了!”
“还不是托了华安王的福!”旁边一个正在扫院子的妇人接话道,“要不是王爷弄出这煤炭和火炕,我家那口子的老寒腿还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呢!”
这话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共鸣。
“可不是嘛!我家狗子往年冬天冻得直哭,今年睡在火炕上,小脸红扑扑的!”
“我家那婆婆活了七十多岁,头一回夸冬天暖和!”
“要我说啊,王爷比庙里的菩萨还灵验,菩萨还得烧香,王爷直接让咱们过上好日子!”
众人越说越激动,不知谁喊了一句:“等开春了,咱们得去给王爷的生祠庙里面好好上炷香,王爷的香火可不能停了。!”
“对!香火可不能停!”
“我我要带着全家一起去!”
“我要将家里的老母鸡杀了去给王爷上供!”
类似的场景在北境各州不断上演。
那些曾经被严寒折磨的百姓们,如今谈起华安王夏元一,无不感恩戴德。
这个冬天,煤炭和火炕不仅温暖了他们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而此时,引发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夏邑村,也正沐浴在春日暖阳下,准备迎接新的耕作季节。
新年已经过去有一些时间了。
夏元一除了在年初二跟着自己老娘去了外公家之外,就一直待在村子里面。
就连姬诚那位太子爷叫他去皇宫内参加宴会都没有去。
今天是元宵,夏元一带着几个小丫头和回来村子的姬琰一起去了长安,去参加了元宵灯会。
这次去长安就没有叫上姬诚那位太子爷。
因为他最近忙得很,忙着处理政事,忙着面见文武百官,就连这样的节日都没空出来,也许是带着敖天的太子妃一起去过二人世界了。
在长安疯玩了一晚后。
一段时间后,清晨。
夏家院子里,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
夏元一正指挥着几个侍卫清理农具,该打磨的打磨,该上油的上油。
铁器碰撞的叮当声,和着屋檐下滴答的融雪声,奏响了春耕的前奏。
今天是去翻地的日子,夏元一已经让金皖去牛头山里面打来了十几头健壮的野牛。
准备带着它们耕地去。
今年的任务比较重,因为有许多的东西要种植,空间里面的棉花,甘蔗,玉米,这三种植物就要种很大一块地,夏元一今年不种木薯和脚板薯了,就算是香芋和豆薯也在家后院种一些自己吃就行。
小米也不再种植,给到姬诚的皇庄里面种植,到时候由朝廷分发到想要种植小米的百姓手里。
夏元一准备开荒多一些,到时候留多一些种子。
给大家分发出去。
除了翻地之外,夏元一还要带着人去开荒。
反正家里大把的劳动力,不怕没人做牛马。
就连修炼过武道的夏依依和夏小七几个小丫头都被夏元一给拉着一起了。
几个小丫头还挺开心的,一大早就起来了。
用过早饭后,众人便在夏元一带着一起朝着那荒地走去。
夏元一跟姬琰还有自己大哥在聊着天,身后,是几个正扛着小锄头的小丫头,小丫头们蹦蹦跳跳的,对于去干农活是一点都不抗拒。
来到田野。
夏元一等人一眼就看到了那正在慢慢吃草的健壮野牛。
“嘶!好牛···”
看着那些野牛,夏大柱顿时就欢喜的跑上前去,然后像是抚摸什么美人一样。
不要怪夏大柱,作为农民,他以前的孟相就是想要有一头牛。
自从夏元一发达之后,他就去买了好几头牛。
但那些人工饲养的牛怎么可能有这种野外长大,还修炼过的野牛好。
拍了拍那野牛的大肌肉,夏大柱不由转头看向了夏元一,至于他身后的几头小黄牛,早就被他抛到了脑后了。
果然,男人都是一样的,这就喜新厌旧了。
几头小黄牛看着夏大柱的眼中满是幽怨之色。
果然是由来只有新人笑····
夏元一笑着看了眼自己老爹,然后也不搭理他,开始为众人分工。
一帮人带着野牛去翻地,一帮人去开荒。
开垦荒地因为比较费力,所以都是有修为在身的人去。
不止是夏元一这边,在周围,还有其他村子的村民们在翻地,他们已经开始准备育苗,准备种植木薯和脚板薯等粮食了。
看到夏元一等人的到来。
周围的村民连忙打起了招呼。
当看到几个小丫头也扛着锄头在队伍里面的时候,纷纷开始打趣起了夏依依几人。
很快,打过招呼后,众人便开始忙碌起来。
二叔和几个二婶挥动着手里的锄头,那速度,比机器干起活来还快,两手挥舞起来就像是风火轮一样。
夏依依几个小丫头见状,竟然也开始学了起来。
浑然不在意有没有搞脏衣服。
牛马说的就是这种了。
夏元一也是手里拿起了锄头,开始帮忙开荒。
或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开垦荒地很是困难,而且还很是累人,但对于夏元一这种被强化过身体的来说,开荒是很是简单的。
几锄头下去,就算是石头,也能够直接锄开裂。
而在旁边,夏大柱这位老泥腿子,正卷起裤管,手里握着那夏元一制作的曲辕犁,赶着一头野牛在翻地。
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
这牛比他买回来的几头小黄牛可有劲多了。
旁边,大哥夏五六也正推着曲辕犁,专心的翻地。
金乌高升,阳光洒落,这一幕画面被定格在了公孙止书的画纸上。
自从知道夏元一这位神农之后,公孙止书就经常会来到夏邑村,就为了记录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