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前夕的直播间,叶尘在镜头前铺开七份来自不同药商的茯苓。看似相同的白色块片,在他手中仿佛有了迥异的生命。
大家注意看这份。他举起其中一份对着灯光,表面过于洁白,断面却看不到云纹。指尖稍用力,药材应声碎成粉末,这是用木薯粉混合石膏压制的。
弹幕顿时炸开:
难怪我买的茯苓煮不烂!
求叶大夫教辨别方法!
叶尘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取来清水实验。真茯苓沉水缓慢,假货迅速下沉;真品煎煮后体积膨大,伪品化成糊状。每个步骤都配上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对比图。
这不算最恶劣的。他突然加重语气,取出两份黄芪,左边这份熏硫过度,二氧化硫超标十七倍。检测仪插入药材,读数瞬间爆表。
直播间接入药农老张的连线。镜头里,老汉捧着自家种的黄芪老泪纵横:他们说我这个颜色暗,卖不上价...
叶尘将老张的黄芪作对照组:大家看,天然晒制的药材就是这样微黄带褐,这才是本色。
这场直播像投入油锅的水滴。次日,多家药企发来律师函,指责回春堂诋毁商誉。傅雨霏早有准备,出示第三方检测报告,每条指控都附有实验视频。
压力最大时,叶尘在直播间做了个惊人举动。他买来市面二十个品牌的六味地黄丸,现场拆解分析。当展示到某知名品牌的熟地时,他沉默了——显微镜下全是糖渣。
我不点名。他收起样品,但请相关企业自省。
这句话比任何指控都有力。第二天,该品牌股价暴跌,各地药店出现退货潮。更戏剧性的是,有员工匿名发来生产线照片,证实了偷工减料。
是时候了。傅雨霏连夜整理资料,向药监局提交《中药材市场乱象白皮书》。其中引用的,全是直播中的实证。
惊蛰那天,直播间迎来特殊客人——药材市场的老师傅们。七十岁的陈老爷子颤巍巍展示祖传的鉴别绝活:真牛黄挂甲,伪品如泥。他用头发丝穿过牛黄,演示古法。
年轻药商小王则带来现代设备:这是我们研发的药材指纹图谱仪。扫描后,化学成分立体呈现。古老经验与现代科技在镜头前完美交融。
最精彩的当属三七鉴别专场。叶尘请来云南种植户,现场演示铜皮铁骨的特征。当药商声称戴帽七是新品神时,老药农直接拔起植株:大家看,这是在未成熟时人为加工!
真相在千万观众面前无所遁形。直播结束后,多个电商平台下架问题药材,正规厂商销量反增三成。
清明时节,叶尘做了期特别节目。他走访药材基地,直播从种植到炮制的全过程。当药农按照GAp标准采收丹参时,弹幕都在记笔记:
原来要长足三年才能采!
晾晒时不能接触铁器!
这系列直播惊动了行业协会。会长亲自连线:叶大夫,我们想邀请您参与制定新的等级标准。
傅雨霏顺势推出透明药源计划,扫描包装二维码就能追溯药材一生。首个合作的山区基地,药农收入月内翻倍。
立夏那日,直播间收到份特殊礼物——某整改后的药企寄来的道歉信和新品样品。检测显示,这次全部合格。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叶尘在直播中泡了杯该企业的菊花茶,望持之以恒。
最令人欣慰的变化发生在市井间。有观众发来视频:老人在药店用直播学到的方法鉴别枸杞,店员顿时肃然起敬。另一个主妇在菜场当场识破染色小米,摊主红着脸换货。
大暑深夜,叶尘在仓库检查新到的药材。傅雨霏递上最新报表:问题药材投诉量下降60%,正规渠道销售额增长150%。
还不够。叶尘对光观察着熊胆粉的晶体,要让好药成为常态。
他没想到的是,某地药监局已将他的直播作为培训教材。更没想到,无数中医药学生因为这系列节目重拾专业信心。
白露那天的直播标题是《药材的尊严》。叶尘不说话,只是慢慢擦拭着药柜上的铜环。镜头扫过整齐的药材抽屉,每个都贴着产地、采收时间、检测报告。
弹幕出奇地安静,最后飘过一句: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
月光如水银泻地时,叶尘在记录本上写道:药若失真,医将不医。愿以萤火,照见本源。
而在遥远山区,药农们正围着手机重看直播。他们种的真药材,终于等来了懂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