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崭新的研究室小楼,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专用的实验台和电源,甚至还有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资料室。大家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然而,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研究所内部。一股微妙而持续的风,正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吹拂进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筒子楼里的那台公用“红灯”牌收音机,播放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东方红》和慷慨激昂的社论,开始偶尔出现关于“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讨论。虽然声音还不够响亮,但敏感的耳朵已经能捕捉到那不同的频率。
一天晚饭后,陆知行端着碗筷去公共水房清洗,正好遇到邻居张婶和刘大娘也在那里边洗衣服边闲聊。
“听说了吗?好像风声又变了。”张婶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手里的搓衣板节奏都慢了下来,“我家那口子在机关听人说,可能要恢复……那个……高考了?”
“真的假的?”刘大娘立刻停下拧衣服的手,水珠滴滴答答落回盆里,“我那老二,高中毕业就在家待业两年了,要是真能考大学……”她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期盼和激动。
“谁知道呢,传得有鼻子有眼的。”张婶左右看看,声音更低了,“还说啊,以后要重视知识分子了,说什么‘老九不能走’了……”
“早该这样了!”刘大娘用力一拍大腿,“你看人家陆主任,”她看到陆知行,立刻提高了嗓门,脸上堆起笑容,“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搞出那个‘争气机’,给国家立了大功!光靠咱们这傻力气,啥时候能实现现代化?”
陆知行笑了笑,没有接话,只是客气地点点头。他知道,这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时代的巨轮正在缓缓调整方向。
在研究所里,这种变化也更加明显。以前申请设备,层层审批,困难重重。现在,虽然依旧需要流程,但阻力小了很多,一些之前卡脖子的通用元器件,也能比较顺利地批下来了。甚至有一些其他部门的年轻技术人员,开始私下里打听,能不能调到陆知行的计算机研究室来工作。
研究室内部会议上,陆知行敏锐地抓住了这股气息。“同志们,大家应该都感觉到了,外面的形势在变。”他站在新会议室的小黑板前,目光扫过手下这群年轻的骨干,“国家比以前更重视科技,更重视知识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责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机遇在于,我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的成果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责任在于,我们必须拿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们要把‘争气机’技术不断完善,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还要为我们的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他的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心潮澎湃。王铁柱摩拳擦掌:“陆工,您就说吧,下一步咱们怎么干?保证指哪儿打哪儿!”
刘思敏则思考着如何将气象预报的合作项目深化;赵庆民则对陆知行偶尔透露的“集成电路”概念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偷偷查阅相关的外文资料。
陆知行也开始着手起草一份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其中就包括如何利用可能出现的政策利好,吸引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建立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他甚至开始思考,是否有可能争取到极其有限的外汇额度,进口一些最关键的国际学术期刊,让大家能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动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就像春寒料峭时,泥土下涌动的生机,虽然地面尚未完全解冻,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挟带着不可阻挡的浪潮,汹涌而来。他们这艘刚刚经过风雨洗礼的航船,必须调整风帆,准备迎接更广阔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