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的手掌还悬在半空,会议室里所有人已经抬起头。他没说话,只是走到白板前,用红笔圈出东区档案室门口的两个热源标记。
“他们封的是门,不是墙。”他说,“岗哨卡在走廊交汇处,说明防的是正门突入。但他们的注意力越集中在明面上的通道,就越可能忽略下面。”
陈默立刻调出地下管网图。屏幕上的线条交错如网,老旧城区的电缆井、排水管、废弃暖气道被标成不同颜色。他放大c路线段,指尖停在一段狭窄节点上:“这里原本是六十年代的老排水口,宽度六十厘米,坡度十五度,积水深度目前未知。如果走这条线,必须低姿匍匐前进。”
“无人机呢?”老陈问。
“已经在起飞点待命。”林远打开平板,连接远程控制端口,“离线模式运行,摄像头关闭红外补光,只启用心跳感应和陀螺仪导航。一旦触发障碍预警,自动返航。”
周正言站在桌边,手里捏着一份文件袋。“监管部门那边我重新确认了到场时间,原定九点十五分,现在可以协调提前到八点整。但前提是我们在七点四十分前完成核心取证,并释放第一波数据包。”
“那就把突击时间定在六点半。”林远看着倒计时界面,“正好卡在交接班间隙。早班人员刚进岗,晚班还没完全撤,通讯最容易出现断档。”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提前一个半小时?”老陈皱眉,“我们之前演练的时间节点全变了,备用信道切换节奏、撤离窗口、信号中继位置——全都得重调。”
“所以我们现在改。”林远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任务目标不变
总时限不变
协作架构不变
然后在下方划掉原有计划,写上新的三项:
变时间节点
变主攻路线
变通讯模式
“他们以为我们在等执法队进场才动手,”他说,“可如果我们比他们预计的快一步,反而能利用他们的布防惯性。”
陈默点头:“敌方新增岗哨需要交接确认,监控轮巡也有固定周期。只要我们摸清排班规律,在换防空窗期切入,反而更安全。”
“那通讯怎么办?”老陈摘下耳机,“b-3频道已经被盯上了,刚才那段干巴巴的回复,明显是有人在代答。再用就是送线索。”
林远从抽屉取出一个黑色盒子,打开后是一块微型加密模块。“换d频段,单向传输。所有外场成员只接收指令,不回传任何信号。每十分钟由指挥中心推送一次状态更新码,收到即确认,不回复。”
“静默确认机制升级了。”周正言低声说。
“不只是升级。”林远将模块插入主机,“是彻底切断反向追踪路径。他们可以查谁在发,但查不到谁在听。”
老陈盯着屏幕上的无人机画面。灰绿色的夜视影像缓缓推进,穿过矮墙缝隙,滑入文化馆西侧绿化带。镜头贴近地面,避开路灯直射区域,沿着灌木边缘爬行。
“前方十米有铁栅栏,高度一米二,底部留空约四十厘米。”他一边观察一边报,“底下泥土松软,可能是最近翻动过。”
“小心陷阱。”陈默提醒,“如果是故意留出口,反而不能走。”
林远盯着画面不动:“继续前进,绕开栅栏,找排水口接入点。”
无人机转向左侧,贴着墙根移动。两分钟后,机身微微倾斜,探头对准一处隐蔽的地漏盖板。表面覆盖落叶,边缘有轻微撬痕。
“就是这儿。”老陈轻声说,“上次我们调试路灯箱的时候,这盖子还是锁死的。”
林远立即调出城市基建档案,对比图纸与实景。“这个排水口通向老城区第七分支管网,中途会经过三个检修井。其中第二个井位靠近居民楼化粪池,气味浓,巡逻不会靠近。”
“那就是活路。”陈默开始重新建模,输入新参数,“我把导航精度调到每五米一个定位点,避开塌陷高风险区。另外加装震动提醒功能,一旦机身倾斜超过三十度,自动暂停并回传坐标。”
“你负责后台支持。”林远转向他,“一旦无人机完成路径验证,立刻生成动态导航图,导入手持终端。”
他又看向老陈:“你留在指挥席,全程监听外围频段波动。重点抓非加密应急频道,尤其是带口音的短语片段。这些人临时调人,肯定会有基层员工用本地话汇报情况。”
“明白。”老陈戴上另一副降噪耳机,“我现在就切多频段轮巡模式。”
周正言这时递来一个文件夹:“司法备案材料我已经按新时间节点重新整理。临时保全申请、证据链说明、第三方见证人名单都齐了。只要现场拍到关键画面,十分钟内就能提交立案。”
林远接过文件,快速翻了一遍,在末页签下名字。“等无人机回来,我们再开一次短会,确认最终分工。”
话音未落,平板突然震动。无人机画面剧烈晃动,随即恢复稳定。屏幕上跳出一行提示:**前方三米处发现活动障碍物**
“停!”林远下令。
画面定格。镜头前方,一团黑影横跨管道入口,表面反光,像是金属材质。陈默放大图像,逐帧分析运动轨迹。
“不是人。”他说,“是自动装置。看这个摆动频率,应该是定时伸缩杆,每隔五分钟收放一次。”
“陷阱?”老陈凑近屏幕。
“更像是测试。”林远眯起眼,“他们在模拟外部侵入,检验防御系统的响应速度。”
他迅速调出时间轴,对照岗哨换班记录。“每次伸缩动作之后十七秒,东区配电房就有一次电压波动。说明触发了内部警报,但没有引发大规模调动——证明这套机制还在调试阶段。”
“那就是漏洞。”陈默立刻反应过来,“他们还没形成闭环反应流程。如果我们能在两次伸缩之间进入,系统来不及上报。”
“而且。”林远指着画面边缘的一处细节,“支撑杆的固定螺丝生锈了。这种老式排水管本身结构就不稳,连续震动可能导致局部坍塌。我们不需要硬闯,只要制造一点额外压力,就能让它提前失效。”
他转身拿起笔,在c路线图上标注一个新的切入点:“改道,从化粪池检修井绕行,避开障碍段。虽然多走十五米,但更隐蔽。”
“我去调整无人机航线。”陈默马上操作。
林远走到窗边,望向楼下停放的装备车。天色仍暗,风势渐强。树叶拍打着外墙,发出沙沙声。
周正言走过来,声音压得很低:“你真打算让队员钻那种地方?万一中途堵死,连呼救都传不出来。”
“所以每个人进去前都要戴生命体征监测环。”林远说,“实时心跳、血氧、体位数据全部接入指挥台。一旦异常,立即启动救援预案。”
“可你没法保证信号穿透地下层。”
“我不靠信号。”林远打开平板,展示一个倒计时界面,“每十五分钟,系统自动检测一次数据流。如果中断超过两分钟,视为失联,立刻激活备用撤离方案。”
周正言看着他,没再说话。
几分钟后,陈默抬起头:“无人机已完成路径验证,c路线全程通畅,除障碍段外无其他阻断。导航图已生成,随时可导入终端。”
老陈这时摘下耳机:“外围监听有发现。刚刚在468.2兆赫抓到一段通话碎片——‘……西侧别漏……十分钟一趟……’ 后面被干扰盖住了。”
“巡逻频率。”林远立即判断,“原来是一小时一次,现在压缩到十分钟。但他们用了非加密频道,说明急着通知现场人员,顾不上保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最上方写下新的指令:
突击时间:六点三十分
主攻路线:c路线(地下管网)
通讯模式:d频段单向推送
触发条件:无人机返回后三十分钟内执行
“所有人再核对一遍装备清单。”他说,“七点前完成最终准备。”
没有人起身。
老陈重新戴上耳机,手指搭在监听旋钮上。陈默开始导出加密数据包。周正言坐回角落,检查文件密封条是否完好。
林远站在主控台前,目光落在倒计时界面上。数字跳动,距离六点三十分还有八十九分钟。
他按下回车键,启动自动校验程序。屏幕闪烁几下,弹出一行提示:
**d频段连接成功,静默协议已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