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的冬日,阴冷潮湿,寒气刺骨。独山前线指挥部内,气氛依旧紧张,但经过楚云飞半个多月的强力整顿、协调乃至临阵换将,原本濒临崩溃的战线终于勉强稳定下来。日军因后勤线拉长、兵力分散以及楚云飞指挥的几次果断反击而攻势稍挫,转入对峙状态。战事暂歇,但阵地上零星的冷枪和炮击,仍提醒着人们和平的脆弱。
楚云飞并未因暂时的稳定而有丝毫松懈。他深知,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之上的,物资匮乏、士气低迷、派系倾轧的顽疾并未根除。也正是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他有更多机会深入接触前线后方真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所见所闻,愈发坚定了他之前在“经济战线”上的思考。
这天下午,楚云飞带着两名警卫,骑马视察独山县城周边受损的防御工事和难民安置点。战火洗礼后的小城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幸存的百姓面黄肌瘦,眼神麻木,挤在简陋的窝棚里,依靠稀少的救济度日。空气中弥漫着硝烟、霉味和绝望的气息。在经过县城边缘一处相对完好的院落时(此处被征用为战区后勤临时仓库和部分技术单位驻地),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简直是胡闹!这批无缝钢管是玉门油矿急缺的钻探套管!你们怎么能擅自截留用来加固什么营部门前的掩体?这是战略物资!是能换来汽油、能让卡车飞机动起来的血脉!你们这是在涸泽而渔!” 一个带着江浙口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的男声传来。
“放屁!老子管你什么油矿不油矿!前线弟兄的命要紧!几根铁管子能比人命金贵?鬼子炮弹打过来,没了掩体,人都死了,要汽油有屁用!” 一个粗豪的军官声音毫不客气地反驳。
楚云飞眉头一皱,示意警卫留在原地,自己迈步走进院子。只见院内堆放着一些物资箱,一名穿着旧西装、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却满脸涨得通红的中年男子,正与一名身材魁梧、佩着中校衔的补给处长争执不下。旁边几名士兵和文职人员面面相觑,不敢插话。
“怎么回事?”楚云飞沉声问道,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威严。
那中校见是楚云飞,立刻收敛了嚣张气焰,敬礼道:“楚参座!没什么大事,就是这位资源委员会的陆工程师,非要我们把刚运到的几根特殊钢管让给他,说是油矿急用。可我们工事急需钢材加固,弟兄们……”
“资源委员会?”楚云飞心中一动,目光转向那位“陆工程师”。只见对方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瘦,镜片后的眼睛因愤怒和焦急而格外明亮,虽身处一群军人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腰杆挺直,自有一股执拗的书生傲气。楚云飞知道,资源委员会是战时负责大后方工矿生产和资源调配的重要机构,其成员多是专业技术人员。
“陆工程师,是吗?”楚云飞语气缓和了些,“我是楚云飞。你说说,这批钢管,为何如此紧要?”
陆工程师见楚云飞态度平和,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但语速依然很快:“楚将军,在下陆子明,资源委员会矿业专员。这批无缝钢管是特定规格的钻探套管,是玉门油矿扩大生产、增加原油产量的关键设备!玉门油矿关系到大后方运输、军工乃至盟军援助物资的运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前线工事加固固然重要,但完全可以寻找替代材料,而这种专用套管,国内无法生产,全赖进口,用一根少一根!将其用于临时掩体,是巨大的浪费,是对抗战资源的犯罪!” 他言辞恳切,数据清晰,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执着。
楚云飞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起伏。陆子明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近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石油!工业的血液!他深知燃油对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性,没有燃油,坦克就是废铁,飞机就是模型,卡车就是摆设。而眼前这位工程师,在乎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抗战的工业命脉!这种视野,远超那些只顾眼前、争抢物资的军官。
“你说得对。”楚云飞点了点头,对那中校道,“王处长,工事加固想想别的办法,这批钢管,按陆工程师的要求,放行。”
王处长张了张嘴,似乎想争辩,但在楚云飞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最终还是悻悻地应了声“是”,挥手让士兵放行。
陆子明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位名声在外的“悍将”如此通情达理,脸上露出感激之色,连忙道:“多谢楚将军深明大义!”
楚云飞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饶有兴趣地问道:“陆工程师是专攻石油的?”
“惭愧,在下主要研究矿业和冶金,对石油略有涉猎。”陆子明见楚云飞感兴趣,话匣子也打开了,“如今抗战,实则是国力之争,尤其是工业实力之争。我们缺钢、缺油、缺机器、缺技术……沿海工业区尽失,大后方基础薄弱,一切百废待兴,却又要在废墟上支撑一场现代化战争,难啊!” 他语气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慨。
楚云飞心中一动,邀请道:“此地非谈话之所,陆工程师若方便,可愿到我指挥部一叙?楚某对战后经济重建之事,颇有些粗浅想法,想向先生请教。”
陆子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欣喜:“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楚将军请!”
当晚,在指挥部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一盏煤油灯下,楚云飞与陆子明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交谈。没有美酒佳肴,只有清茶一杯,但两人却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陆子明向楚云飞详细阐述了战时大后方工业的艰难处境:设备老旧、原料匮乏、技术人才短缺、交通梗阻、资金不足,以及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带来的种种掣肘。他也谈到了资源委员会同人们正在筹划的一些战后工业复兴的蓝图:恢复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发西南西北资源、建设贯通全国的交通网、兴办基础工业……言语间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工业救国”的炽热情怀。
楚云飞则从军事角度,阐述了现代化军队对后勤、对装备、对国力的依赖,并结合他在山西、重庆的见闻,谈了对当前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的深切忧虑。他虽非经济专家,但思路清晰,视野开阔,提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让陆子明大为惊叹。
“楚将军真乃儒将!”陆子明由衷赞道,“所言皆切中时弊!以往与军方人士交谈,多言战术战法,像将军这样能从战略高度思考经济与战争、与建国之关系的,实属凤毛麟角!”
“陆先生过奖了。”楚云飞谦逊道,“云飞只是觉得,仗总有打完的一天。打赢了鬼子,若国家依旧积贫积弱,民生依旧凋敝,那这胜利的意义何在?我们必须为战后着想,未雨绸缪。”
“将军所言极是!”陆子明激动地一拍大腿(旋即意识到失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战后重建,千头万绪,但核心在于工业!要有自己的钢铁厂、机器厂、化工厂、发电站!要能造汽车、拖拉机、轮船、飞机!要让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工做!这需要通盘的规划,需要专业的人才,需要……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 他说到最后,声音低沉下去,显然想到了现实中的重重阻力。
这次谈话,让楚云飞受益匪浅。他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国家工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陆子明,接触到了一个以往被他忽略的群体——那些怀着“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理想,在艰难条件下默默耕耘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他们或许不擅权谋,不通军事,但他们掌握的,是建设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力量,同样至关重要。
临别时,楚云飞郑重地对陆子明说:“陆先生,今日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日若有机会,楚某愿与先生及诸位有志之士,共商建国大计!”
陆子明紧紧握住楚云飞的手:“楚将军,国家需要您这样的军人!更需要千千万万有志于建设的同仁!但愿那一天早日到来!”
送走陆子明,楚云飞心潮澎湃。结识陆子明,如同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微弱的航灯。他更加确信,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疆场上的厮杀,更是工厂矿山中的拼搏,是蓝图规划上的较量。他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像陆子明这样有真才实学、有报国之志的专业人才。
窗外,黔南的夜色深沉,但楚云飞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布局,必须将这些人、这些事,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