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城内的枪炮声在持续了十天的高强度轰鸣后,出现了一种微妙的、令人不安的变化。不再是那种排山倒海、志在必得的猛烈攻坚,而是变成了断断续续、充斥着疲惫与焦躁的拉锯和清剿。楚云飞纵队前指所在的村庄,距离战场更近了,空气中硝烟的味道愈发浓烈,运送伤兵的卡车络绎不绝地从前方返回,带来的消息也愈发严峻:新一军、七十一军在付出了惊人代价后,虽控制了四平大部分城区,但共军核心阵地依旧顽强,巷战进入最残酷的逐屋争夺阶段,国民党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更让楚云飞警觉的是,连日来,侦察部队和无线电监听都捕捉到异常迹象:四平城北、城东方向,共军有小股部队频繁调动,似乎在进行有组织的收缩;监听频道中,共军部队的通讯量在某个时段后显着减少,且出现了加密等级更高的信号;空中侦察(尽管受限)也发现,共军控制区后方有部队集结和移动的痕迹。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性——林部队可能要撤退了。
“他们顶不住了?还是……战术转移?”楚云飞站在炮队镜前,望着远处四平城上空稀疏了不少的炮火烟团,眉头紧锁,心中飞速盘算。以他对林的了解,后者可能性更大。林绝不会让自己的主力在孤城血战中消耗殆尽,他一定是达到了大量杀伤、疲惫敌军的目的后,准备保存实力,主动撤离,以利再战。
就在这时,指挥所的电话刺耳地响起。参谋长接起电话,听了几句,脸色骤变,用手捂住话筒,急步走到楚云飞身边,低声道:“纵队座!孙立人军长亲自打来的!口气极其严厉,说共军阵脚已乱,疑似准备突围逃窜,严令我部立即全线压上,投入总预备队,协同正面部队发起总攻,务必全歼敌军于四平城下!不得有误!”
最后的通牒来了!压力如山!楚云飞甚至能透过电话线,感受到孙立人那焦灼乃至气急败坏的情绪。此时若再抗命,恐怕就不是“保存实力”能解释的了,临阵畏战、贻误战机的罪名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楚云飞深吸一口气,接过话筒,语气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终于等到时机”的果断:“孙军长!我是楚云飞!我部侦察也已发现敌动摇迹象!请军长放心,我纵队主力已完成战斗准备,即刻按预定方案,向四平城北及以东地区发起攻击,坚决截断敌退路,配合正面友军,彻底歼灭顽敌!”
放下电话,楚云飞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转身对着早已等候命令的一众作战参谋,下达了出击命令,但内容却耐人寻味。
“命令!”
“第一支队,配属炮兵一营,立即沿哈福公路向四平城东迂回,目标:占领城东无名高地及周边村落,做出切断敌经哈福、伊通向吉林方向退路的姿态!但前锋不得过于突前,与敌保持接触即可,遇敌后卫部队阻击,可进行火力压制,但不准发起不顾伤亡的强攻!”
“第二支队,向四平城北迂回,控制北山一线制高点,监视敌可能向北(梨树、郭家店方向)的退却路线,以火力扰乱敌军行动,但严禁脱离阵地追击!”
“纵队炮兵团,对四平城东、城北预定区域进行炮火延伸射击,封锁道路,迟滞敌军行动,但避免对城区已占区域进行盲目覆盖!”
“通讯营,严密监听敌军通讯,重点监测其主力动向!各部队攻击前进时,务必保持无线电畅通,随时报告敌情变化!”
一连串的命令,核心词汇是“做出姿态”、“监视”、“迟滞”,而非“歼灭”、“截断”、“猛追”。孙大勇等人心领神会,这是纵队座在刀尖上跳舞,既要做出积极进攻的样子给上面看,又要避免与共军撤退的主力硬碰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命令下达,楚云飞纵队这部沉寂多日的部队,终于“适时”地开动起来。部队沿着指定路线,浩浩荡荡地向四平侧翼推进。炮火开始向预定区域倾泻,枪声在四平外围再次密集起来。从孙立人指挥部的角度看,楚云飞部终于投入战斗,正在执行包抄任务,似乎战局将迎来转机。
然而,在前线亲自指挥的孙大勇,却严格遵循着楚云飞的“默契”。他的部队进展“顺利”,击溃了几股“企图阻击”的共军小部队,“占领”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村庄和高地,炮火也打得震天响,看上去攻势凌厉。但实际上,他的先锋部队始终与共军担任后卫的部队保持着一种“安全距离”,双方的交火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告别仪式。共军后卫部队依托工事进行一阵猛烈射击,阻挡一下追兵的速度,然后便交替掩护,迅速后撤。楚云飞部则“谨慎”地占领空阵地,然后“巩固防线”,并未全力猛扑。
楚云飞在指挥部里,紧盯着地图和不断传回的战报,心中计算着时间。他需要的,就是这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既在命令要求的最后期限前“投入了战斗”,展现了“积极姿态”,又巧妙地让开了共军主力撤退的主要通道,避免了与其生力军进行正面血战。
“报告!城东方向,共军抵抗减弱,似有大部队移动迹象!”
“报告!北山方向监听站截获不明信号,疑似敌指挥机构转移!”
“报告!一线部队接触之敌,战斗意志明显下降,且战且退!”
一条条情报印证了楚云飞的判断。林的主力,正在他的“配合”下,有条不紊地撤出四平这个血肉磨盘。
“给孙军长发报:”楚云飞对小陈口述,“我部已按计划投入战斗,正全力向敌侧后猛攻,遭遇敌顽强阻击,战斗激烈,进展顺利,已切断敌东窜退路一部,正全力扩大战果!” 电文措辞慷慨激昂,战果描述“丰硕”,完全符合一份捷报应有的样子。
放下笔,楚云飞走到观察所外,望着四平方向逐渐稀疏的枪声和远处地平线上扬起的尘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既应付了上峰的压力,又没有成为林撤退路上的绊脚石,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实力。他知道,四平之战,国民党军表面上“胜利”了,但这是一场惨胜,元气大伤。而林的主力得以保全,随时可以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