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罗隐的人生放在今天,完全是“自带热搜体质”———
他的真实、通透、敢说敢做,精准戳中了现代年轻人的痛点,难怪网友们会说:
“要是能穿越,真想拉罗隐喝杯奶茶,听他吐槽晚唐的‘内卷’,顺便问问他:
‘考公十次都没上岸,你是怎么做到不崩溃的?’”
七玥:“虾仁猪心.jpg”
~~~
这时,秦始皇摸着下巴开口道:
“这罗隐倒有几分胆识,敢如此直言。
不过这考公之事,朕这里可没这等制度,或许日后可以试试,目前国情还是不太适合…
不过,若他生在朕的时代,凭这性子,说不定能在朝堂闯出一番名堂。”
看得出来,咱们的政哥还是有几分欣赏罗隐的~
另一个时空,汉武帝则捋着胡须道:
“考公十次未中,可见这晚唐官场或许有诸多弊病。
朕在位时广纳贤才,若是罗隐来我朝,以他之才,或许能为社稷贡献不少。”
Σ( ° △ °|||)︴
唐朝~唐太宗笑着摇头:
“这罗隐虽有才情,但过于刚直。
我朝以科举选拔人才,可他若不懂变通,怕也难以在官场顺遂。
不过他的诗文倒有几分洒脱。”
宋朝,宋太祖时代,赵匡胤感慨道:
“我朝重文轻武,文人地位颇高,若罗隐生在我大宋,说不定能中个进士,实现抱负。
只是这十次落第,也着实让人心酸。”
而晚唐时期的罗隐听着天幕介绍的自己,虽然很开心但大剌喇地说自己科举不第,心中五味杂陈,毕竟,他才考了两次而已哇~难不成,自己这辈子与官场无缘了!
也不知是该庆幸还是遗憾自己生在了晚唐。
~~~
七玥可不知道平行位面发生了这些事,而是已经打开了另一个视频:
开局暴击:一口气看完汉武帝刘彻的“开挂人生”~”
刚刚看到标题,猪猪陛下就已经不淡定了:
“快来人,把天幕说的一笔一字记录下来~”
“诺,陛下~”
猪猪陛下此刻内心激情澎湃,他就说嘛,他一定是汉朝最好的皇帝,毕竟,之前天幕讲“去病和卫青”时,可是说了好多了~
? (??3(???c)
此刻的汉武帝得意极了~
? ??? ?
~~~
“从16岁继位到奠定汉魂,这位帝王的一生也太“燃”了!
(???)
要论中国古代帝王里的“顶流”,汉武帝刘彻绝对能排进前三———
16岁登基,在位54年,把西汉从“休养生息”的“温和模式”直接切换成“开疆拓土”的“硬核模式”,左手抓集权,右手打匈奴,还顺便把儒家思想变成了两千年的“官方教材”。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位“汉武大帝”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从“受气小皇帝”逆袭成“千古一帝”的!”
刘彻内心:“瞎说,朕什么时候是受气小皇帝了?!!哼o(′^`)o”
(?`~′?)
一、少年登基:从“东宫限制”到“暗藏锋芒”~
?(`?′)?
刘彻的出身,自带“宫斗剧本”的基因。
公元前156年,他出生在长安皇宫,老爹是汉景帝刘启,老妈王娡是个妥妥的“宫斗高手”。
不过刘彻刚出生时,汉景帝的皇后还是薄皇后———
这位是奶奶薄太后硬塞的“包办婚姻”,当了多年皇后却没生下一儿半女,堪称“后宫工具人”。
(
)ノ)`- )
公元前155年薄太后一去世,薄皇后彻底没了靠山,后宫瞬间变成“夺嫡战场”。
当时最受宠的是栗姬,她生下了长子刘荣,公元前153年,刘荣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而年仅3岁的刘彻,因为聪明伶俐讨汉景帝喜欢,被破格封为“胶东王”———
要知道,汉朝老规矩是“太子与其他皇子不能同年册封”,汉景帝为了这个儿子,直接打破“祖制”,可见刘彻从小就自带“主角光环”。
( ̄e(# ̄)☆╰╮o( ̄▽ ̄\/\/\/)
接下来就是老妈王娡的“神操作”:
她瞅准栗姬情商低的弱点,公元前150年暗中撺掇大臣上奏“请立栗姬为皇后”。
汉景帝本就对栗姬的骄横不满,一听这话当场炸毛:
“我还没死呢,你们就敢替太子妈要皇后位?”
直接下令处死上奏的大臣,顺带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封临江王。
同年,王娡被立为皇后,7岁的刘彻顺理成章成了皇太子———
这波“借刀杀人”,堪称古代版“宫斗教科书”。
(*σ′?`)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16岁的刘彻继位,成了西汉第7位皇帝。
但这位少年天子刚登基,就撞上了“职场天花板”———
太皇太后窦漪房是“黄老之学”的忠实粉丝,主张“无为而治”,而刘彻一上来就想搞“儒学改革”,娘俩理念直接对冲。
( ?° ?? ?°)?
为了摆脱窦太后的控制,刘彻偷偷搞“小动作”:
公元前140年,罢免了窦太后亲信的丞相卫绾、御史大夫直不疑,提拔信奉儒学的窦婴、田蚡当丞相和太尉,还召来董仲舒、赵绾等儒生当官。
结果没等改革铺开,窦太后就知道了,气得拍桌子:
“你小子敢动我的人?”
逼着刘彻把赵绾等人下狱,窦婴、田蚡也被罢官,刚起步的儒学改革直接“夭折”。
更让刘彻头疼的是后宫:
馆陶公主刘嫖(刘彻的姑姑)因为“帮他当上太子”有功,天天来要这要那,女儿陈阿娇当了皇后还善妒。
刘彻没办法,只能表面“装乖”,天天泡在打猎、宴饮里“摸鱼”,暗地里却把目光投向了北方———
那里,匈奴正虎视眈眈,这成了他后来“逆袭”的关键突破口。
╰(*′︶`*)╯
二、亲政掌权:左手“集权”,右手“改革”~
( ̄▽ ̄)~*
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漪房去世,刘彻终于“熬出头”,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第一步就是“收拾外戚,握紧皇权”。
(* ̄︶ ̄)
窦太后一死,前丞相窦婴没了靠山,而刘彻的舅舅田蚡靠着姐姐王娡(此时已是皇太后)的关系,重新当上丞相,还想“搞小团体”。
刘彻表面重用田蚡,暗地里却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后来田蚡诬陷窦婴“伪造诏书”,刘彻顺水推舟把窦婴处死,没过多久田蚡也“离奇病死”———
就这么着,窦、田两家外戚势力全被铲除,刘彻彻底把权力握在了自己手里。
紧接着,刘彻开始“整顿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