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验证,李时珍还特意买了一只穿山甲,解剖后发现它的胃里全是蚂蚁残骸,而且鳞片虽然硬,但根本不适合挖洞。
他在本子上写道:
“医书说穿山甲用鳞片挖洞,实乃错误———
其爪利如刀,善挖洞;舌长而黏,善食蚁。
鳞片可入药,治痈肿疮毒,而非挖洞之用。”———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发现,纠正了流传几百年的错误,可见他的调研有多细致。
(?~?)
最危险的一次,是他在南方考察“曼陀罗花”。
医书说曼陀罗花“有毒,误食会让人昏迷”,但具体毒性有多强,没人知道。
李时珍想亲自试试,就找了个偏僻的院子,种了几株曼陀罗花。
等到花开的时候,他摘了几朵,泡在酒里喝了下去。
没过多久,他就觉得头晕目眩,天旋地转,最后失去了意识。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地上,身边放着一碗解药———
原来他早就跟徒弟说好,要是自己昏迷了,就赶紧喂解药。
? ??? ?
醒来后,李时珍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笔,在本子上记录:
“曼陀罗花,味辛、性温,有毒。
饮其花酒,须臾便昏昏欲睡,可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但用量需极轻,不可多服。”———
这种“拿命试药”的精神,在整个医药史上都堪称“硬核”。
徒弟劝他:
“师傅,太危险了,以后别这么干了。”
李时珍却笑着说:
“我不试,怎么知道药效?
要是医生都不知道药的毒性,开给病人怎么办?
我多试一次,病人就少一分危险。”
【七玥感慨:“古有神农尝百草,明有李时珍尝百草。但凡是名医,没有一个不是亲自实验出来的。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 ˙?˙ )???】
就这样,李时珍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从湖北的武当山到河南的嵩山~
从安徽的黄山到江苏的茅山~
从湖南的衡山到广东的罗浮山~
每到一处,他就找当地的医生、药农、猎户聊天,记录药材的形状、产地、药效,甚至还会画画,把药材的样子画在本子上。
他的药篓子换了一个又一个,笔记本写满了一本又一本,连头发都从黑变白了,可他从来没放弃过———
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
平行位面中,古代名医们看完李时珍的事迹后反应各异。
扁鹊捋着胡须,眼中满是赞赏,感慨道:
“李时珍后生如此钻研医术、求真务实,实乃我医者楷模,他这般亲尝百草、严谨调研,定能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
华佗则哈哈大笑,拍着桌子说:
“此等勇气和毅力,与我不相上下呐!
他纠正医书错误,让医术更加精准,善莫大焉。”
孙思邈微微点头,一脸严肃地说:
“医道需有这般无畏精神,为了病人少一分危险,自己多一分担当,李时珍做到了,我辈当学习。”
张仲景也不禁动容,说道:
“他二十多年走遍大半个中国,这份坚持令人钦佩,其着作必能推动我中华医学更进一步。”
众名医皆对李时珍的事迹称赞有加,纷纷表示赞同和赞赏,他们好像灵魂共振一样,都在医学之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
“四、:《本草纲目》的“终极制作”———
从“草稿本”到“医药圣经”~? (??3(???c)”~”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不禁思索:
原来“名留青史”真的需要一部着作~
看来他们有事没事得多写写诗,写写文,或者就写一个着作,说不准也能名留青史呢~
??( ? )??。】
天幕继续:
“如果说采药调研是“收集素材”,那编写《本草纲目》就是“终极创作”。
从41岁开始,李时珍就把自己关在蕲州的家里,开始整理二十多年来的调研笔记。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所有的文字都得靠手写,所有的图谱都得靠手绘,工作量大得惊人。
他的写作方法特别“硬核”———
先把历代的本草书都找过来,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本草拾遗》等等,一共参考了800多本书。
然后,他把每一种药材都单独列出来,先写下历代医书对这种药材的描述,再对比自己的调研结果,指出哪里对、哪里错、哪里需要补充。
比如“黄连”这种药,以前的医书说“黄连生于蜀地,味苦,性寒,治痢疾”,李时珍补充道:
“黄连不仅生于蜀地,湖北、湖南也有产,蜀地的黄连药效最佳;
除了治痢疾,还能治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用量三钱为宜。”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他还发明了“分类法”———
把1892种药材分成了16部、60类,比如“草部”、“木部”、“虫部”、“兽部”、“果部”等等,这种分类方法跟现代植物学、动物学的分类法特别像,比欧洲的“林奈分类法”早了一百多年。
而且,他还在每一种药材下面,都写了“释名”(解释名字的由来)、“集解”(收集历代的说法)、“正误”(纠正错误)、“气味”(味道和药性)、“主治”(能治的病)、“发明”(自己的发现)、“附方”(相关的药方),内容详细到让人惊叹。
编写过程中,最麻烦的是“画图”。
为了让读者能准确识别药材,李时珍特意请了当地的画工,按照自己的描述和标本,画出药材的根、茎、叶、花、果。
有时候画工画得不对,他就亲自示范,甚至带着画工去山里,指着真正的药材说:
“你看,这叶子是锯齿状的,不是圆形的;
这花是五瓣,不是六瓣。”
就这样,《本草纲目》里一共画了1109幅药材图谱,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比现在的“植物图鉴”还靠谱。
可就在编写快要完成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李时珍的家里着了一场大火,很多手稿和标本都被烧了。
看着烧焦的笔记本,李时珍心疼得直掉眼泪,徒弟们都劝他:
“师傅,算了吧,都烧了这么多,重新写太费劲了。”
李时珍却擦干眼泪,拿起笔说:
“不行,这书必须写完!
我已经写了十几年了,不能就这么放弃。
烧了的,我就重新回忆、重新调研,就算再花十年,我也要把它写完!”
就这样,他又花了五年时间,重新补充、修订手稿,甚至比原来的内容更详细了。”
【作者有话说? (??3(???c):
我曾是大明的采药医者,踏遍群山尝百草着《本草》正谬误,怎料旧籍错漏难辨、书稿未刊便遭搁置,v我几个免费的“为爱发电”助我校勘定稿,成书之日定让尔等识尽百草真颜、免受药误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