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休息十分钟。”
训练结束,姜蕴宁默默松了一口气,额角的汗早已打湿发梢。
感觉才坐下没多久,就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再度响起:
“第二组,准备——继续站军姿,目标三十分钟。”
此起彼伏的叹气声,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无奈与坚持交织的疲惫。
姜蕴宁只是轻轻站直,像一棵刚刚扎根的树,坚定又沉默。
区区站军姿而已,她是真正的战士,不会被吓退的。
操场一角,校长周远少将手持望远镜,目光凝视着操场上的新生。
半晌,他转向身旁的教导主任李高明中校,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许,“李中校,这次的新生质量不错,尤其是这个姜蕴宁,确实难得。”
姜蕴宁还没正式入学之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已经认识她了。
她以一己之力,拉高了国防大学的分数线,比任何宣传广告和视频都更具影响力。
更多优秀的学子因此将目光投向国防,立志投身祖国的钢铁长城。
对于国家的未来,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李高明中校微微点头,笑着说:“是啊,周校长。这些孩子的毅力和专注力,绝对配得上我们的培养标准。尤其是姜蕴宁,她以优异的成绩和坚定的决心选择投身国防,实在难得。像她这样的学生,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
周远少将目光柔和,缓缓道:“这个姜蕴宁,还是国家青年智库的成员,参与过多个重点课题的研讨,思维敏锐,视野也非常开阔。”
李高明闻言,微微一怔,旋即露出惊喜的笑容,“十六岁就已经加入青年智库?!”
国防大学不乏有青年智库的成员,只是学历最低的都是博士生,像这么年轻就加入青年智库的,他属实没见过。
“不,是十五岁。”周远少将纠正了一句。
他顿了顿,眼中多了一分期待,“如果引导得当,这个孩子将来未必不能在核心架构、芯片研发这些关键领域,闯出一条新路。”
“培养他们,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为国家输送坚强的后盾。身为军人,责任重大啊。”
李高明中校郑重应道:“明白的,周校长。我们一定不负所托。”
白天的骄阳炙烤着每个人的肩膀,晚上的宿舍又是另一番紧张——整理内务、复习口令、准备第二天的训练。
整个“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只有姜蕴宁一个女生。
这倒也不奇怪。
这条路太冷门、太硬核,也太枯燥了。要啃下这一行,不光要脑子好,还得扛得住孤独与反复,连不少男生填报志愿时都得反复权衡,更别说女生了。
所以她的舍友,都是其他专业的同学。
一开始大家都对这个“抬高分数线”的“天才少女”充满好奇。
但相处下来却发现——
她并不高冷,也不摆架子,反而安静、礼貌,做事一丝不苟,训练时更是从不掉队。
军训一结束,大学生活随之步入正轨。
虽然只是大一新生,但姜蕴宁所面对的课程,早已远超普通大学的难度。
除了电路原理、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等高度抽象的理论基础外,她还要兼顾军事院校特有的课程安排,涉及军事理论、队列训练、国防教育等一系列军队背景下的专业要求。
一整天几乎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既要动脑,也得动体,每一节课都像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仗。
强度高、节奏快,足以让不少新生叫苦不迭。
但是这强度和节奏,对于已经有过一次大学经历的姜蕴宁而言,不过是日常操作,她应对起来游刃有余。
课余时间,她还能抽空钻进图书馆,翻阅最新的前沿资料。
不仅钻研本专业的微电子相关内容,物理、材料、密码学等“沾点边”的领域她也涉猎颇深。
她始终秉持着“多学一点是一点”的态度,恨不得把时间掰成四瓣来用。
别人追赶进度,她却在拓宽边界。
这天,她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阳光落在书页上,一字一句都被照得清清楚楚。
她正翻阅着一本刚到馆的德文期刊,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显然看得十分专注,甚至还在旁边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记录重点。
一位路过的老教授原本只是随意走过,眼角余光一瞥,却猛然顿住了脚步。
他偏头望了一眼内容,又看向她认真阅读的模样,神情微动——
这本期刊不仅是全德文撰写,还是刚刚出版的最新一期专业学术资料。
尽管时代在进步,但像这样的德文小语种专业期刊,中文版往往要等上一两年才能出版,有些甚至永远不会被翻译。这个年代,翻译软件的精准度非常低,常常词不达意、语序混乱,根本无法胜任这种高密度、高难度的专业阅读。
不少研究人员都是靠查词典、对照术语手册,一点点啃下来。
像她这样,翻着原文读得津津有味的,哪怕在科研人员里也属凤毛麟角。
他忍不住轻咳一声,开口问道:“这本……你能看懂?”
姜蕴宁抬起头,微笑着点点头,“能看懂大部分,不过有些新造词汇还是得对着专业词典核一下。”
老教授看她一眼,目光深了几分,语气带了些惊讶:“你是哪级的研究生?”
“不是研究生,我是大一新生。”
老教授:“……”
现在的大一新生都这么……牛逼了吗?
不是吹的吧……
“你看的这篇讲的什么?”
姜蕴宁翻了一页,指着期刊上的一段图文并茂的内容,语气平静而清晰:“这篇是关于SiGe异质结在高频器件中的应用,作者在前期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型掺杂方案,用以优化载流子迁移率,同时兼顾热稳定性与制程可控性。”
她抬头看了一眼愣住的教授,补充道:“不过这个方案在低温测试阶段的数据略显保守,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老教授盯着姜蕴宁看了两秒钟,沉默片刻后,他终于开口:“你叫什么名字?”
“姜蕴宁。”
“哪个院的?”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老教授像是终于接受了现实,缓缓点头,“有兴趣来我的实验室,加入课题组,一起研究相关的前沿课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