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则,其实早在底层悄然改变。
只是华方在谈判初期有意保持克制,采取战略模糊,没有急于摊牌。
他们静静布阵,等待对方在旧体系下继续加码、持续施压,最终陷入“卡人不成、反被掣肘”的被动境地。
这场博弈中,华国选择的是“后发制人、以守为攻”的策略——不主动挑衅,却步步设局。
而真正让灯塔国代表团措手不及的,是姜蕴宁的存在。
她对技术体系的理解远超现场任何人,措辞精准、逻辑缜密,几无破绽。
她步步为营,进退有据,既不让步于技术利益,更不给对方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这不是一场技术讨论,更像是一场高维度的策略压制。
她让技术,成为了话语权的武器。
会议第二阶段,灯塔国代表团由副团长戴维出面,话锋一转,避开核心源代码的直接争议,转而提出“合作接口共建”的建议。
戴维微笑着道:“我们希望推动在EdA工具层面开展接口对接,确保两套体系间的数据流通性与设计兼容性。毕竟合作基础,是高效协同。”
姜蕴宁一听,眉眼不动,目光却骤然锋利了几分。
EdA接口,表面上只是“系统互通”,实则是掌控设计流程的咽喉通道。一旦妥协,就等于将核心参数预置权、验证路径乃至项目启动权拱手交出——这是变相地重回依赖。
真是狡猾至极!
她没有正面反驳,而是轻描淡写地回应:
“接口兼容,从来不是问题。我们愿意支持基于中立协议框架下的互通机制,但前提是:接口协议需经第三方透明注册,不绑定特定厂商工具链,不引入专利限制。”
通过简单的两句话,姜蕴宁巧妙地把谈话焦点从“我们怎么一起合作搞技术”——转移到了“这套技术体系由谁来定规则、谁说了算”的问题上。
这不是回避,而是反向设定博弈底线。
戴维皱了皱眉,意识到眼前这个华国代表,不只是懂技术,更清楚游戏规则的根源——
他们原以为,姜蕴宁会在技术细节上讨价还价;没想到,她反而先一步提出了“协议框架的主权属性”。
眼光毒辣,一针见血。
姜蕴宁缓缓抬眼:“我们对兼容性从不设限,但如果EdA接口本身被用作软性绑定和路径引导,那就不是‘合作’,而是‘渗透’。我们的体系,接受兼容,不接受预设。”
沉默在会场蔓延。
她微微一笑,气场更盛,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我认为,现在我们双方应暂且停下脚步,花更多时间去思考真正的合作之道。”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空气骤然紧绷。助理迅速走进来,宣布因技术细节争议,会议将临时休会,等待双方进一步磋商。
姜蕴宁淡然起身,步履坚定,留下灯塔国代表们面面相觑。
大厅外,几缕余晖透过玻璃窗斜射进来,映出姜蕴宁那坚定而从容的背影。
哈罗德紧握着手中的会议资料,眉头紧锁,心中暗自疑惑:“她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宋承泽缓步走到姜蕴宁身侧,眼神中满是敬佩。
这几天,她的表现令他刮目相看——
无论是渊博的知识储备,迅捷的反应能力,还是精准而有力的表达,几乎无可挑剔。
以往的国际谈判,由于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即使我们占据优势,也常常被对方巧妙反制。
但这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五年前,我们其实见过一次。”
宋承泽的声音像是被某个突然冒出的念头推着,脱口而出,与刚才的话题全然不相干。
姜蕴宁怔了一下,转头看他。夕阳余晖正好落在她的睫毛上,微微颤动:“是吗?”
对宋承泽,她除了知道他是宋怀章中将的儿子、宋慕微的堂哥,同辈里少有的冷静与锋芒兼具。除此之外,她几乎一无所知。
当然,还有一点。
姜蕴宁不会对外说,也没必要说。
他身上那种克制的沉稳,让人不由自主地多看一眼。
可现在,宋承泽忽然提起五年前的事,让她心底像被细线轻轻拉了一下,细弱,却真切。
而宋承泽只是看着她,神色安静,却像压着某个细心保存了很久的回忆。
“就在苏市图书馆旁边的那家沙县小吃。”他说,语气平静却透着确定。
姜蕴宁愣住了——他竟然记得如此清楚?
这个世界真的比想象中还要小。
她低声笑了一下,眉眼带着几分意外的愉悦:“宋外交官的记忆力还真不一般。”
作为外交官,每天见的人络绎不绝,能记住一个普通场合偶遇的人,实属难得。
“Frau Jiang!”(“姜小姐!”)
宋承泽刚想开口,一道带着惊喜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整洁西装的外国人正快步朝他们走来,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那人在姜蕴宁面前停下,微笑伸出手:“Lange nicht gesehen, Frau Jiang! Ich h?tte nicht erwartet, Sie hier zu treffen.”(好久不见,姜小姐!没想到会在这里碰面。)
姜蕴宁眼神微动,礼貌地与他握了下手,却语气淡淡:
“Entschuldigung, aber ich kann mich nicht erinnern, Sie schon einmal getroffen zu haben.”(抱歉,我不记得见过您。)
宋承泽听着她那流利纯正、毫无华人口音的德语,心中不由得赞叹:她真是个百宝袋,永远藏着别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马蒂亚斯并不介意,笑容温和:
“没关系,我们确实没正式见过。但我看过你和克劳斯的合照。当年你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其中有一封推荐信——是我写的。克劳斯请我一同评估你的材料,他对你非常非常的欣赏。”
姜蕴宁闻言轻挑眉梢,是当年那些突如其来的录取通知书?
到底该感谢他们的自作主张,还是叹一句他们的“殷勤周到”?
虽然姜蕴宁没有接受他们的录取安排,但对方的好意,她还是心领了。
她微微颔首,语气不冷不热,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分寸与礼节:
“谢谢你,马蒂亚斯。”
能出现在这个区域的,不是简单的技术顾问。
即便不是首席谈判代表,也八成是德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
任何看似私人化的寒暄,都可能是铺垫式的“预热试探”。一旦姜蕴宁回应得太热情,或留下“私人旧情可用”的暗示,都会在后续博弈中被放大利用。
对方轻轻一笑,语气平稳:
“能在这里见到您,我很荣幸。”
看到站在姜蕴宁身边的宋承泽外交官,他明白,现在显然不是闲聊的时候,他没有表现出进一步的熟络,而是保持着外交场合应有的克制,随后朝着两人礼貌点头、转身离开,回归代表团区域。
宋承泽望着那人离开的背影,轻声笑了一下:
“这位德国人还挺识分寸。”
姜蕴宁轻轻颔首,神色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