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从来不是妥协的艺术,而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与延伸。
——
宋承泽最近升官了。
正式升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部长级外交官。
老当益帅。
刚上任就引发了全网热议。
作为华国“外交天团”的颜值担当与实力代表,宋承泽的成长轨迹几乎与新时代华国的崛起脉动相连。
他曾参与多场重大国际谈判,以冷静的逻辑和极具分寸的语言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尊重。
他亲历了华国外交的每一次蜕变,见证了华国外交从稳健务实走向大国自信的每一步转变。
伴随着时代的洪流,从“韬光养晦”到“专治各种不服”。
而外界的声音也日益喧嚣——
“华国是不是不再忍让了?”
“华国的外交官为什么这么硬气?”
“华国为什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么多先进武器?”
“华国怎么不‘韬光养晦’了?是飘了吗?”
对此,某国网友表示:如果我们国家有像兔子家一样多的武器,我们比他们还飘。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宋承泽以坚定、理性、从容而有力的形象,向全世界展现了“大国自信”。
而这次关于小行星防御的外交例会,也成为他担任副部长以来主持的首场例会,标志着他在国家外交舞台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回答完灯塔国记者的问题,樱花国的记者站起来,问:“为什么选择单方面执行任务,而不是与国际社会联合观测或实施?华国是否存在夸大技术能力的可能性?”
宋承泽面不改色,淡淡看了樱花国的记者一眼,说道:“关于华国技术能力是否被夸大,这个问题最终将由实验数据和结果来验证。按照科技部公布的情况,五个月后就能看到初步成果。
至于为什么选择单方面执行任务,而不是国际联合观测,这主要是为了兼顾科学验证、技术保密和决策效率,同时为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可控基础。成功完成初次实验后,我们将通过数据共享和联合观测,逐步吸引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积累经验。”
外交例会结束后,网络炸开了锅。
然而,并不是因为“Y-0103”小行星可能撞地球的新闻。
对大多数网友来说,所谓“问题”,都是需要专家费点心思才能解决的事情,普通人只要跟着国家的节奏走就行了。
真正引爆网络的,是宋承泽——华国史上最年轻、最帅的外交部副部长,划重点——单身!
相关话题瞬间登上热搜第一,各种弹幕和评论刷屏而来:
“外交部的颜值担当上线!”
“果然好看的都上交国家了!”
“有实力、智商高,还帅,请问,老天爷到底关了他哪一扇窗?”
“可能是谈恋爱的那扇吧……”
“也不是吧,他想找对象的话,应该很简单啊。”
“所有人,只要长得不是太过分,找对象都很简单,但是想和喜欢的谈恋爱就没那么容易了。”
……
网络上一时间热闹非凡,几乎把小行星撞击新闻都给挤到一边。
外交部。
宋承泽召集大家开会。
会议室内,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宋承泽轻轻走过来,脚步轻得几乎无声,屋里的同事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
一群里聚在一起,聊得那叫一个开心。
“你们说,副部长为什么一直单身?”
听到这个问题,宋承泽在离会议室门几步远的地方,突然停下脚步。
“不知道啊,这么多年,我见到朝他示意的国内外美女,没十个也有八个,每一个都被拒了。”
“是因为自己太帅,对颜值要求太高吗?”
“不应该啊,那些表白的哪一个长得丑?连普通都算不上。”
“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副部长心里有人呢?”
“啊——?不可能吧,以副部长的条件,他喜欢上的人,应该不用追吧?”一个男同事说。
话音刚落,他立刻意识到几个女同事投来的“不善”的目光,连忙补充说道,“我不是说女的随便,我的意思是,不管男的女的,对于各方面都优秀的异性,大家都比较容易有好感……”
“那也不一定。如果对方又有钱有势、能力又强还美呢……以副部长的条件,他认识的多半都是背景相当的人。”
“那这种势均力敌的,如果副部长不开口,这辈子他就是单身狗的命了……”
“单身狗”宋承泽默默听完,轻轻点了点头,心里暗想:陆文,你闲得发慌,那就多干点活吧。
随后,他故意踩着脚步走进会议室,脚步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
听到声音,同事们立刻收起闲聊,纷纷坐回各自的位置,气氛瞬间安静下来。
宋承泽环视会议室,目光扫过每一位与会人员,声音沉稳而有力:“今天的会议现在开始——首先,我们分析可能引发的国际关切和舆论反应。”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笔记本翻页的沙沙声和键盘敲击声交织,所有人都屏息以待,认真准备投入讨论。
会议结束后,宋承泽回到办公室。
平日里忙碌异常的他,此刻却缓缓坐在办公椅上,目光落在手机里的一张照片上,神情有些恍惚。
他低声自言自语道:“他们说得没错,如果我不开口,这辈子就是单身狗的命了……可能,她都已经忘记我是谁了吧……”
其实,他很久没有真正想过她。
如今,随着华国外交越来越活跃,他作为外交部副部长,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也与日俱增。日复一日的会议、对外谈判和国际事务,让他几乎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回想过去。
但是,在这一刻,看到她的侧脸照片,他的心中还是涌起一丝说不清的情绪,带着几分未曾言说的思念。
而宋承泽思念的姜蕴宁此时正忙得不可开交。
两个关键项目同时推进,每一个都至关重要,时间节点紧迫到分秒必争。
她在实验室里穿梭于各个工作台之间,手里翻着资料、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参数和曲线,整个人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丝毫不敢有片刻懈怠。
天文中心的观测仍在继续。
屏幕上的轨迹线稳定地延伸着,每一个新生成的数据点都稳稳落在预定轨道上,像一根被拉紧的丝线。
“Y-0103”没有任何偏转,依旧朝着地球的方向飞来。
这让江涛和王成宇稍稍松了口气。
他们的心情其实很复杂。
这是他们第一次上报国家天文台,科技部和国家航天局甚至都成立了专项小组。华国也已经对外公布了将对这颗小行星进行处理。
现在动静闹得太大了,要是它真飞偏了,不来了——
他们就尴尬了。
大厅里只有仪器的嗡鸣声在回荡。
“没有发生偏转。”江涛盯着屏幕,眼睛干涩。
这些天,他的心一直绷着。
作为第一个发现“Y-0103”正朝地球飞来的人,他心里总有种说不清的责任感。
就好像——
如果最后“Y-0103”不撞地球,国家做的这一切努力,反倒成了他造成的虚惊。
他甚至有点心虚,像是无意间谎报了军情。
明明只是报告了事实,却好像让整个国家跟着自己紧张了起来。
这时,王成宇凑过来,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又确认了一遍,“确实没偏。‘Y-0103’的轨迹还在原线。”
两人对视了一眼。
“至少它还往地球飞,”江涛苦笑了一下,“这下总算没白忙活。”
王成宇揉了揉太阳穴,“小江,别这么说,要是它真撞上来,我们的忙活可就太值钱了。”
“也是。”江涛点头,又看了一眼数据。
两人沉默片刻,江涛低声道:“这感觉真怪——”
“嗯?”
“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华国航天发动机研究所。
破空一号实验室。
对于撞击器来说,准确度是最重要的。
不然造得再精致,设计得再漂亮,撞不到小行星,那也只是一堆废铁。
姜蕴宁带着团队反复讨论了几天方案,终于确定了最终的改造方向。
她负责“破空一号”的优化改造,而“破空二号”的全功率测试则由方景清教授牵头继续进行,她只在关键节点上提供指导。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她扫了一圈团队成员,“所以这次必须分模块同时推进,最后再进行整合。请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原本她并不打算这样做。
以前遇到成机改造任务,都是整个团队集中优化,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推进。
可这次时间太紧,如果还按老方式来,恐怕连测试都赶不上。
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想把自己劈成两半了。
当然不是一个团队一半。
而是——一半上班,一半休息;等上班的那一半累了,再换休息好的那一半接力。
那样的话,她就能做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超长续航。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不按时休息,状态崩了,反而会拖整个项目的后腿,影响任务进度。
时间一到,她只能强迫自己离开实验室,哪怕心还在发动机上飘。
幸好,虽然陈语妍不在,原团队的其他核心成员都还在。大家对破空一号的各个模块都很熟悉,优化起来比预想中顺利不少。
实验室里,破空一号推进系统的测试台上,仪器嗡鸣,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显示着推力和姿态控制的实时数据。
“姜工,破空一号推力已经达标,燃料消耗降低了 0.8%,姿态控制响应速度比上次快了约 0.5 毫秒。”何景澄紧盯屏幕继续汇报,语气里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破空一号这台高性能发动机,不仅推动航天器前进,还能通过精密的小推力脉冲调整姿态。姿态控制响应速度快了,延迟大幅降低,每一次微调都能精准修正航向。对目标直径只有 200 米的小行星来说,这每一毫秒的提升都可能决定命中与否。
姜蕴宁微微点头,眉头仍紧锁,“现在推力和响应提升是基础,但更关键的是——破空一号必须既能持续稳定地输出推力,又要能在飞行中进行极其精细的姿态调整。”
她略微思考了一下,说:“而现在,推力达标,响应速度也有提升,接下来可以安排极限工况测试,重点验证推力输出和姿态响应的稳定性。”
孙俊凯低声道:“姜工,我们已经在台架上做了不同温度和负载条件下的推力与响应测试,数据稳定。接下来还要在高低温循环、长时推力和振动条件下继续测试,确认破空一号在极限工况下也能稳得住。”
高低温循环是为了模拟深空任务中可能经历的剧烈温差变化。通过这种反复切换,可以验证推进系统在温度波动下的推力曲线是否稳定,以及响应是否依然及时可靠。
长时推力测试用于验证发动机在持续工作状态下的耐久性与推力稳定性。由于撞击器需要飞行几千万公里,所以它的发动机必须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稳定输出,并监测是否出现推力衰减、响应延迟或推力震荡等异常。
振动测试模拟了发射和点火时的剧烈震动。发动机被固定在试验台上,在高频共振中持续运行,哪怕一个螺丝的松动,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灾难。只有在这种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系统才算真正可靠。
而为什么破空一号优化改造后,仍必须重新做一系列验证?
破空一号虽然是高性能发动机,但最初的设计和测试并不是针对撞击器任务的极端要求。深空任务要求极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一旦出问题,几百万公里之外无法修复。
优化后的破空一号虽然原来测试过,但改动和新的任务需求会改变其性能表现。因此,即便之前做过测试,仍必须重新进行极限工况、推力和响应验证,以确保整合到撞击器后,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完成任务。
姜蕴宁听着孙俊凯的工作安排,点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任何微小振动或姿态偏差,一旦整合进撞击器,就可能被放大成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轨迹偏差。”
她顿了顿,继续说:“所以,在推进系统单独优化阶段,每一次微调都必须精准到位,任何疏忽都可能让后续整机联调的工作复杂化。所有的测试,都要保证绝对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