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长乐宫偏殿的宴饮准时开场。殿内摆着百二十席,宗亲、朝臣、封地亲族按位次入座。明家菲坐在郡主专席上,身旁是燕王明家信——他是盛宁女帝的长子,比明家菲大五岁,平日里总爱叫她“表妹”。
“堂妹,今日的凤冠真好看。”明家信笑着举杯,“往后你就是成年宗女了,得跟我一起学宗室事务,陛下常说,咱们宗室子弟,得为皇家分忧。”明家菲举杯回敬,刚要说话,却见丞相李大人的夫人走了过来,手里捧着一个锦盒:“郡主,这是老身给您的贺礼,一对玉镯,愿您岁岁平安。”
明家菲起身道谢,接过锦盒——盒里的玉镯温润通透,是上好的和田玉。这时,苏州封地的族老明守业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匹丝绸:“郡主,这是咱们苏州最好的云锦,是族里特意为您织的,上面绣的是‘兰芝图’,取‘君子之德’的意思。”
“多谢明老。”明家菲接过丝绸,指尖触到云锦的细腻,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曾给她讲过苏州封地的故事——仁德皇当年分封归王一脉,就是为了“守江南、固宗室”,如今族老千里迢迢来京,带的不仅是贺礼,更是封地亲族的牵挂。
宴至中途,盛宁女帝起身致词:“今日乐福郡主及笄,是我大明宗室的喜事。朕设此宴,不为铺张,只为叙宗亲之情——宗室是皇家的根基,根基稳,则社稷安。愿诸卿、诸宗亲,都能记住‘和睦’二字,共守大明的江山。”
帝的话刚落,殿内便响起一片附和声。明家菲看着殿内的景象——宗亲们举杯谈笑,朝臣们神色恭敬,封地亲族脸上满是欣慰,忽然觉得,这场宴会,更像一个大家庭的团聚。她想起祖训里说的“宗室一家亲”,原来,这就是祖训的真正含义——不是冰冷的规矩,而是血脉相连的温暖。
宴罢,明家菲随父母走出偏殿,秋风吹过,带着桂花香。黄氏挽着她的手:“菲儿,今日的宴饮,你看明白了吗?宗室的和睦,不是靠规矩逼出来的,是靠彼此的牵挂、彼此的扶持。”明家菲点头,望向远处的紫禁城——那红墙黄瓦,不仅是皇家的居所,更是宗室的根,是所有明氏子弟的归宿。
申时,长乐宫正殿再次肃静下来。明家菲换上礼服,重新走进殿中——这一次,她要接受册封与分封,这是祖训赋予她的身份与荣耀。
礼部侍郎捧着金册、金印走上前,朗声宣读册封诏:“归王长女明氏家菲,禀性温良,恪遵礼教,今特正‘乐福郡主’之封,赐金册、金印,岁禄二百石,冠服三套,金玉器若干——”
明家菲跪接金册、金印,册页上的篆书“乐福郡主册”泛着金光,印文的纹路清晰可见。她举着册印,向帝叩拜:“臣女谢陛下册封之恩,必谨守郡主之责。”
随后,宗人府丞宣读分封文书:“赐郡主京郊青禾乡为汤沐邑,邑内租税归郡主用度;赐京中宗室坊东侧府邸一座,仆从二十人,仪仗一套——”文书念完,宗人府丞将图纸递给明家菲,图纸上的府邸布局清晰,正房、厢房、花园一应俱全。
“谢陛下分封之恩。”明家菲再次叩拜,起身时,帝看着她,语气温和:“菲儿,青禾乡是块好地方,年年丰收,你要好好管治,莫辜负了邑内的百姓。府邸虽大,却要记得‘勤俭’二字,宗室子弟,不可骄奢。”
“臣女谨记陛下教诲。”明家菲低头应道,心中满是感激——帝的叮嘱,不是苛责,而是对宗室子弟的期许,是对大明未来的牵挂。
册封分封礼毕,夕阳已西斜,将长乐宫的影子拉得很长。明家菲捧着金册、金印,跟着父母走出殿门。归王明崇看着她,眼中满是骄傲:“菲儿,今日过后,你就是真正的乐福郡主了,要记得,你的背后,是大明的宗室,是明氏的血脉。”
明家菲点头,抬头望向天空——晚霞染红了云层,像一幅绚丽的画。她忽然想起幼时听的故事,仁德皇当年定祖训,就是为了让宗室子弟“知礼、敬亲、守业”,如今,她接过了这份传承,接过了金册、金印,也接过了宗室的责任。
十月初一,明家菲迁入新赐的府邸。府里的丫鬟、护卫已提前到岗,青禾帮她整理金册时,忽然道:“郡主,您看这册页上的字,多好看啊。”明家菲拿起金册,指尖划过“乐福郡主”四个字,轻声道:“这不是普通的字,这是祖训的重量,是大明的希望。”
窗外,秋风拂过庭院里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明家菲知道,她的成年之路才刚刚开始,往后,她要以郡主的身份,守礼、敬亲、为宗室分忧,像仁德皇、仁怀女帝、盛宁女帝那样,做一个无愧于大明、无愧于宗室的明氏子弟。而这场及笄礼,终将成为她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那是她与先祖的对话,是她与大明宗室的约定,是跨越百年的传承,是永不褪色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