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明显升高,清华园内蝉鸣初起。张彬坐在李教授办公室隔壁那间属于他的小工作室内,面前摊开着几张绘满复杂线条的图纸。那是他基于【高速摄影技术基础】知识,结合现有条件,设计的一款简易旋转棱镜式高速摄影装置的初步构想。
他的手指在图纸上缓慢移动,脑海中【精密机械工程学】和【机械振动分析与控制】的技能在不断校验着每一个传动部件的可行性与潜在问题。旋转棱镜的同步、胶片的间歇式高速拉动、精准的定时机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那两块来自系统的高精度光学玻璃坯料和微型精密滚珠轴承,是解决核心光学组件和支撑结构的关键,但整机的实现,仍需攻克大量工程难题。
他停下笔,目光投向窗外。仅凭他个人之力,在缺乏专业加工设备和足够测试环境的情况下,要造出真正可用的高速摄影机,周期会很长,而且极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但这项技术对当前诸多科研领域,尤其是他正在参与的、涉及国防的气动研究,意义重大。
不能因噎废食。
一个念头逐渐清晰。他需要将这个“点子”及其重要性,以一种合理的方式递送出去,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来推动,这远比个人闭门造车效率更高,影响也更深远。
他再次打开那个加密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这一次,他没有记录技术细节,而是开始撰写一份精简的技术展望报告。他运用【安全保密守则】里的思维,规避了所有可能指向具体实现路径和个人身份的细节,着重阐述了高速摄影技术在记录分析高速动态过程(如机械振动、爆炸、燃烧、流体边界层分离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对国防工业(如航空发动机叶片颤振研究、弹道学)、基础科研的巨大推动作用。
他列举了几个可能的应用方向,语言精炼,立意高远,完全超脱了一个大学生可能接触的知识范畴,更像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资深科研人员的宏观思考。
写完这份匿名报告的核心内容,他将其小心誊写在一张普通信纸上,字迹刻意调整得端正而缺乏个性。
第二天,他带着这份密封的信件,找到了李教授。
“教授,我前些天在图书馆查阅一些过期的国外工程期刊摘要时,看到一些零散的、关于利用特殊摄影技术研究高速现象的介绍,产生了一些想法。”张彬语气平稳,将信件放在桌上,“我整理了一下,觉得可能有点价值,但又不成熟。您看……有没有什么渠道,可以匿名提交这类不成熟的想法,供上面的专家参考批判?”
李教授有些意外,拿起那份薄薄的信封,没有立即拆开,而是看向张彬:“关于哪方面的?”
“一种可能用于观测高速瞬态过程的摄影技术思路,或许对风洞试验和某些特殊研究有帮助。”张彬回答得言简意赅。
李教授目光微凝,他深知这个学生思维活跃,时常能提出惊人见解。他掂量了一下信封,沉吟片刻:“匿名的?”
“嗯。想法还不完善,怕贻笑大方,但又觉得弃之可惜。”张彬点头。
李教授明白了张彬的顾虑,也欣赏这种谨慎。他将信封收起,锁进抽屉:“我知道了。学校科研处有内部参考的渠道,会对投稿人信息保密。我帮你转过去。”
“谢谢教授。”张彬没有多言,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事情比预想的顺利。一周后的下午,李教授将张彬叫到办公室,神情比往常严肃几分。
“你上次提交的那份……关于高速摄影的设想,”李教授压低声音,“上面有关部门看到了,很重视。已经召集了光学、机械几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初步论证,认为可行性很高,战略意义重大。”
张彬面色不变,静静听着。
“项目已经启动前期调研,保密级别很高。”李教授看着张彬,眼神复杂,有赞赏,也有告诫,“你提供的思路是点火索。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要再对任何人提起,包括你在我这里投过稿这件事,也要彻底忘记。”
“我明白。”张彬应道。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嗯。”李教授神色稍缓,换了个话题,“下个月初的学术交流会,你的发言稿准备得怎么样了?这次有几个重要人物会来。”
“正在完善数据。”张彬回答。
离开教授办公室,夜色已深。张彬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月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他调动【气息隐匿法门】,步伐轻缓,几乎融于夜色。
回到宿舍,他锁好门,才取出加密笔记本。在记录了“南天门计划”构想的那部分,他添上了一笔:
“观测手段革新:高速摄影技术,需纳入风洞试验及特殊环境观测体系,为气动、结构、燃烧模型提供高精度动态验证数据。”
写下这行字,他仿佛看到在未来的某个秘密基地,高速摄影机冰冷的镜头正对准风洞中呼啸而过的模型,捕捉着每一个肉眼无法分辨的瞬态细节。而他播下的这颗种子,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