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们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上展现出的活力与创造力,如同一股清泉,暂时缓解了张彬因矢量引擎受挫而带来的沉闷。然而,戈壁滩上那台原型件因谐振与材料问题而被迫提前熄火的景象,始终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知道,空天之路的基石,终究要落在这些最基础、也最考验工业底蕴的材料与工艺上。
就在他将更多注意力投向特种冶金厂,与那位头发花白、眉头终日紧锁的总工程师反复探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可行性时,转机在一次看似寻常的签到中悄然降临。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高温结构陶瓷优化配方(氮化硅基,侧重抗热震与韧性)】
一股详尽的信息流涌入脑海,不再是模糊的原理,而是具体的粉末配比、烧结助剂的选择、成型压力与温度曲线的精确控制参数,尤其侧重于解决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和抗热震性能不足的痛点。这配方,仿佛是专门为应对矢量喷管面临的极端热-力耦合环境而定制的答案。
张彬没有片刻耽搁,立即将这份优化配方与之前获得的【特种陶瓷烧结工艺(改进版)】相结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可供工程化尝试的工艺文件,亲自带往特种冶金厂。
冶金厂的总工接过那份写满了复杂化学式和温度参数的文件,手指微微颤抖。他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向张彬:“张工,这配方……还有这热等静压烧结的路线……理论上可行度很高!但对我们现有的设备,尤其是气氛控制和温度均匀性,是极限挑战。”
“我知道是挑战,”张彬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也是唯一看得见的路径。集中所有资源,按照这个方案,先制备小批量样品。我们需要尽快验证其在模拟环境下的性能。”
接下来的日子里,冶炼厂的核心车间灯火通明。操作工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巨大的真空热压烧结炉前紧张地调控着每一个参数。张彬与总工几乎寸步不离,密切关注着每一次投料、每一次升温和保压过程。失败在所难免,第一批样品因为温度场不均匀而开裂,第二批因为气氛控制微小波动导致成分偏析……
但优化配方与改进工艺的结合,终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经历了七次失败的尝试后,当烧结炉再次缓缓开启,取出那几块闪烁着灰黑色光泽、表面致密无瑕的陶瓷复合材料试块时,负责质量检测的技术员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呼。
初步检测数据迅速出炉:常温及高温强度、硬度、断裂韧性,尤其是抗热震循环次数,全面超越之前所有的试验样品,甚至有几个关键指标,逼近了张彬提供的设计指标要求!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总工激动地抓住张彬的手臂,布满皱纹的脸上第一次绽放出孩童般的笑容。
消息第一时间传回矢量引擎项目组。项目代表带着几名核心技术人员火速赶到冶金厂,亲眼目睹了那几块堪称艺术品的陶瓷试块,以及初步的性能报告。他们立刻安排了对试块的紧急机加工,将其制成符合要求的喷管偏转部件模拟件,送往基地进行地面台架模拟试验。
模拟试验的结果再次令人振奋。在模拟引擎极端工作条件的考核中,采用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关键部件,经受住了高温燃气流的猛烈冲刷和频繁的偏转应力,烧蚀和磨损程度微乎其微,寿命预测远超之前的金属方案!
然而,成功的喜悦还未持续多久,负责项目成本核算的会计,拿着一份初步的评估报告,找到了张彬和总工。他的脸上没有任何喜色,只有深深的忧虑。
“张工,总工,”会计将报告摊开在桌上,指着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按照目前这种实验室级别的制备工艺,光是原材料中的高纯度氮化硅粉末和几种稀有烧结助剂的成本,就已是天价。更别提对设备损耗和能耗的巨额分摊。粗略估算,制造这么一小块合格材料的成本,足够造出之前整个金属喷管还有富余。这……这根本谈不上工业化量产,只能算是手工作坊里的珍宝。”
高昂的成本,如同冰冷的铁闸,将实验室的成功与大规模应用无情地隔开。工业化量产的道路上,横亘着经济性的巨大鸿沟。
就在张彬与总工、会计商讨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寻找替代材料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时,一位来自质量检测部门的技术员,带着一份更加深入的微观结构分析报告,匆匆走了进来。他的脸上带着困惑与兴奋交织的复杂表情。
“张工,总工,我们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的断口形貌和晶粒结构时,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技术员将几张放大了数万倍的黑白照片铺在桌上,“您看这里,还有这里,存在一些极其微小的、分布没有规律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晶格形态异常稳定、完美,几乎看不到任何位错和缺陷。其稳定程度,远超材料的主体结构,甚至……不像是自然烧结过程能够形成的。”
张彬俯身仔细查看那些照片,目光锐利。那些隐藏在主体结构中的、近乎完美的微小晶格区域,如同沙海中的钻石,熠熠生辉,却来历不明。是优化配方中某种未知成分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的奇迹?还是烧结过程中某种尚未被理解的物理化学效应?亦或是……
一个更深的疑问,悄然浮上他的心头。这无法解释的、超越当前工艺水平的微观结构,其源头,究竟仅仅来自那份签获得的配方,还是与他之前冒险混入的、来自系统的那些超高纯度原料,存在着某种未知的关联?
材料的突破带来了希望,却也带来了成本的压力与更深层次的科学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