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麓书院坐落于卢安县城东,依山而建,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远远望去便有一股肃穆清雅之气。
杨景韬兄弟四人随着父亲\/三叔,踏入那扇厚重的、挂着“青麓书院”匾额的大门时,心中都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份敬畏与憧憬。
入门便是开阔的庭院,古木参天,绿荫匝地,碎石小径洁净无尘。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卷特有的陈旧气息,偶尔有身着统一青色襕衫的学子匆匆走过,皆步履从容,神态专注,与镇上私塾的氛围截然不同。
办理入学手续的过程十分顺利。
书院的管事早已接到山长的吩咐,对杨家兄弟格外客气。
查验了户籍文书和府试成绩凭证后,便有人引着他们去领了书院统一的青衿、书本以及分配寝舍的号牌。
寝舍是四人一间,颇为宽敞,每人一床一桌一柜,虽然简朴,却干净整洁。
窗户敞亮,正对着后院的一片翠竹,环境极为清幽。
放下行李,便有书院的斋夫前来,恭敬地引他们去拜见山长宋鸿儒先生。
宋鸿儒年约五旬,清瘦矍铄,面容慈和,目光却深邃睿智,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学者气度。
他端坐在书案后,仔细看了看兄弟四人,尤其是在杨景韬身上多停留了片刻,缓缓开口道:“周兄在信中极力推崇,言你四人皆乃可造之材,尤其是景韬,更有案首之资。
如今见之,果然少年英气,精神饱满。既入我青麓书院,便需守书院规矩,勤学苦读,戒骄戒躁。
学问之道,无涯无际,府试之功,只是起点,切勿自满。”
兄弟四人忙躬身应“是”,态度恭谨。
宋鸿儒又勉励了几句,便让他们退下,自有助教带他们熟悉书院环境,告知授课时辰、考较规矩等事宜。
真正融入书院生活后,兄弟四人才深切体会到青麓书院为何能享誉全县。
这里的先生个个学问渊博,讲课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往往能发人深省。
书院的藏书楼更是让他们大开眼界,汗牛充栋的书籍,许多是他们闻所未闻的珍本孤本。
每日课程排得满满当当,除了经义文章,还有诗赋、策论、甚至琴棋书画的选修,学风极其浓厚。
然而,正如周夫子所料,他们四人的到来,尤其是那耀眼的府试成绩,很快便在书院众多学子中引起了波澜。
消息灵通的学子早已打听到,这新来的四人乃是兄弟,且来自临榆镇那样的小地方,竟在府试中包揽了案首、第三、第六和二甲第三!
这等成绩,足以让书院里许多苦读多年却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汗颜,也让一些自视甚高的学子心生诧异。
于是,投向他们的目光便复杂起来。
有真心钦佩、愿意结交的。
比如与他们同住一寝的一位姓刘的学子,家境寻常,为人朴实,便对他们十分友善,主动带他们熟悉书院各项事务,感叹道:“杨兄你们兄弟真是厉害!府试竟能取得如此佳绩,令人佩服!日后还要向诸位多多请教。”
也有一些学子,表面客气,眼神深处却带着审视和淡淡的疏离。
他们多是县城或附近镇上的富家子弟,自幼得名师教导,对于来自乡下的杨家兄弟能取得如此成绩,内心多少有些不服气与怀疑,言语间偶尔会带着试探:“杨案首果然名不虚传,不知师从哪位名家?”
“临榆镇真是人杰地灵,竟能同时培养出四位高才?”
更有甚者,则是毫不掩饰的嫉妒与排挤。
尤其是一些自诩才高却在此次府试中名落孙山或成绩远不如杨家兄弟的学子,私下里难免有些酸言冷语。
“哼,不过是走了狗屎运,碰巧考题合了他们胃口罢了。”
“乡下地方出来的,能有多少真才实学?怕是死记硬背的功夫厉害些。”
“四人同考,互相照应,谁知道考场里有没有……”
“瞧着吧,月考见真章,青麓书院可不是那么容易待的。”
这些或明或暗的议论,或多或少地传到了杨家兄弟耳中。
杨景韬对此最为淡然。
他心志坚定,目标明确,深知学问是给自己做的,而非与人争一时长短。
对于那些赞誉,他谦逊以对;对于那些非议,他置若罔闻,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浩瀚书海之中,每日熄灯最晚的是他,起床最早的也是他。
他的沉稳与专注,反而渐渐赢得了一些真正的尊重。
杨景熠性子活泛,初时听到那些酸话,颇有些气愤不平,想要辩驳几句,却被杨景韬按住。
杨景韬低声道:“逞口舌之快无用,唯有下次考较,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说话,方能令人口服心服。”
杨景熠细想之下,觉得有理,便也将那点不平化为了读书的动力,只是偶尔在与相熟同窗交谈时,言语会变得更为锐利,展露锋芒。
杨景邦则有些受影响。
他心思不如兄长细腻,更能感受到那些排斥的目光,这让他有些憋闷,在寝舍里忍不住抱怨:“咱们凭自己本事考出来的成绩,倒像是欠了他们似的!”
但他生性豁达,又有杨景韬开导,这股闷气很快便转化为练武射箭时的汗水,发泄出去也就好了。
他武人的直爽性子,反倒让他交到了几个不论出身、只论脾性是否相投的朋友。
杨景明年纪最小,敏感又有些怯生,那些复杂的目光和窃窃私语让他倍感压力,甚至有些怀念镇上私塾的单纯。
但他看到三位哥哥那般镇定用功,也默默咬牙坚持,更加刻苦,遇到不懂之处便虚心向杨景韬、杨景熠或那位刘同窗请教,进步亦是飞快。
环境的改变、同窗的压力,如同磨刀石,最初或许令人不适,却也最能磨砺人的心性与意志。
杨家兄弟四人,在这全新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环境里,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将那些羡慕、嫉妒、质疑的目光都踏在脚下,作为攀登更高峰的阶梯。
他们深知,能进入青麓书院已是万幸,唯有珍惜光阴,奋力前行,才能不负周夫子厚望,不负家人期盼,真正在这片更广阔的天地中,站稳脚跟,实现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