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所在地比县城繁华许多,柏油马路,楼房也多些。会议报到处设在地区招待所,人来人往,不少是穿着白大褂或干部服的人,显得很有派头。凌风这一身土布衣裳在其中显得有些扎眼。他平静地办好手续,领了材料,住进了八人间的一个铺位。
第二天,会议在地区礼堂正式开幕。主席台上坐满了地区卫生局和医院的领导。台下,来自全区各县、各公社的卫生工作者、赤脚医生代表有上百人。凌风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认真听着领导的报告和各位代表的发言。有的讲西医防疫,有的讲医院管理,也有几个讲中医的,但多是理论阐述,听起来有些枯燥。
轮到凌风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讲台。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凌家坉一个真实的病例讲起——如何用几味常见的草药(马齿苋、车前草)配合简单的针刺放血,成功抢救了一个因痢疾脱水休克的孩子。他语言朴实,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逻辑清晰,数据扎实,特别是讲到如何因地制宜、用最低的成本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时,台下许多来自农村的代表频频点头。
接着,他展示了几种凌家坉自采自种的草药标本,讲解了它们的识别、炮制和临床应用,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的理念,介绍了在社员中推广简单保健操和穴位按摩的经验。最后,他话锋一转,谈到目前农村医疗面临的困难:缺医少药,尤其是缺乏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实用技术人才,呼吁上级能加强对赤脚医生的培训和支持。
他的发言,既有生动的实践,又有深入的思考,更饱含着对农民健康的深切关怀,与之前一些空泛的报告形成了鲜明对比。发言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几位地区医院的老中医更是交头接耳,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
会议休息期间,不少人围上来和凌风交流。一位地区医院内科的钱主任(就是之前肯定过凌风的那位)拉着他的手说:“小凌同志,讲得好!实实在在,都是干货!你们凌家坉的经验,很有推广价值!” 还有几个其他县的赤脚医生,向他请教草药种植和针灸技术,凌风都毫无保留地分享。
然而,凌风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异样的目光。午餐时,他听到邻桌几个穿着讲究的人在低声议论:“……就是那个凌家坉的?搞得挺玄乎,针灸草药能治休克?别是吹出来的吧?”“听说有点背景,跟地区钱主任关系不一般……” 凌风低头吃饭,不动声色。他知道,出名了,羡慕嫉妒恨自然就来了。
下午的分组讨论,凌风被分在中西医结合组。讨论中,一个来自地区卫生局教研室、姓吴的副科长,发言时总是引经据典,大谈“中医科学化”、“理论体系规范化”,话里话外暗示凌风那种“土办法”不够“科学”,需要“提升到理论高度”。凌风听出味道不对,这是在变相否定基层实践的价值。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举了个例子:“吴科长,我们农村人种地,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施肥,庄稼就长得好。不一定非要先学会光合作用的完整理论。看病也一样,先把病治好了,再慢慢研究为啥能治好,是不是更实在?” 他这话,引得几位基层代表会心一笑,吴科长脸色有些难看。
会议结束后,钱主任特意找到凌风,勉励了他几句,并透露了一个消息:地区卫生局正在考虑选拔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优秀赤脚医生,到地区卫校进行短期培训,系统学习中西医基础知识。“小凌啊,你很有潜力,要抓住机会。不过,”钱主任压低声音,“树大招风,回去后要更加谨慎,尤其是治疗上,要留好记录,注意安全。”
凌风心中了然,连声道谢。他明白,钱主任这是真心提醒他,荣誉的背后是更大的关注和潜在的风险。
带着会议的收获和新的思考,凌风踏上了归程。班车在崎岖的公路上颠簸,他的思绪却飞回了凌家坉。这次会议,让他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复杂的局面。他必须把这次学到的新理念、接触到的新信息带回去,进一步武装自己和凌家坉的医疗站。
凌风从地区开会回来的消息,像一阵风,早就吹遍了凌家坉。王福满带着队委们和不少社员,早早就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着了。班车一到,众人就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
“风哥,会开得咋样?”
“见到大领导了吗?”
“咱们凌家坉的名声打出去了吧?”
凌风笑着把会上发言受到好评、钱主任的勉励以及可能有的培训机会简单说了,没提那些暗流涌动。社员们听得眉开眼笑,与有荣焉。王福满用力拍着凌风的肩膀:“好小子!给咱凌家坉长脸了!今晚加菜,给你接风!”
回到药房,铁柱和春苗更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详情。凌风拿出会议材料和笔记,详细给他们讲了会上听到的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比如如何建立更规范的病案档案、如何开展简单的流行病学调查、一些新的消毒隔离观念等。他特别强调了钱主任关于“留下记录、注意安全”的提醒。
“柱子,春苗,咱们以后看病,记录要更详细。特别是用了针灸或者特殊方子的,为啥用,怎么用的,效果咋样,都要记清楚。这既是积累经验,也是保护咱们自己。”凌风严肃地说。
铁柱和春苗认真点头。
借着这次开会载誉归来的东风,凌风和王福满商量后,决定对凌家坉合作医疗站进行一轮升级。
首先,正式将“土药房”更名为“凌家坉大队合作医疗站”,并制作了一块简单的木牌挂上,显得更正规。
其次,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了“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遇到拿不准的病,凌风、铁柱、春苗三人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建立了“药品器械定期盘点校验制度”,确保安全;还开始尝试建立“社员健康基本情况登记卡”,对重点人群(老人、儿童、孕产妇)进行初步的健康监测。
再次,扩大培训范围。凌风不仅继续深入培养铁柱和春苗,还利用晚上时间,为队里几个有点文化、对学医感兴趣的知青和年轻社员,开设了“赤脚医生培训班”,讲授最基础的卫生常识、常见病处理和急救技能,为医疗站储备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