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陕北高原银装素裹。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在这呵气成冰的天气里,瓦窑堡兵工厂的车间内却是一片火热景象。
成了!终于成了!
林烽双手捧着一支刚刚组装完成的81式-2型步枪,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支步枪与先前型号最大的不同,便是那寒光闪闪的镀铬枪管,以及加长到50厘米的刺刀。
厂长,您看这枪托的漆面,老张小心翼翼地将步枪接过去,用手指敲了敲枪托,按照您的配方,桐油打底,清漆罩面,刷了整整五遍。这要是还能开裂,我老张就把这枪托啃了!
得了吧老张,牛大力在一旁咧嘴笑道,就您那口牙,啃窝窝头都费劲,还啃枪托呢?
车间里顿时爆发出哄堂大笑。
林烽也忍俊不禁:好了好了,说正事。这批枪是要送到寒区部队进行实战测试的,关系到咱们八路军战士在严寒条件下的战斗力,马虎不得。
他转向站在一旁的赵小花:测试报告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赵小花翻开文件夹,根据厂内测试,新型镀铬枪管在零下20度环境下连续射击200发,未出现结冰卡壳现象。枪托经过十次急冷急热循环测试,漆面无开裂。刺刀在低温条件下韧性良好,未出现断裂...
厂内测试终究是模拟,林烽打断她,真刀真枪还得看实战。老赵!
赵永强应声上前。
你亲自带一个小组,护送20支81式-2型步枪到陕北寒区独立团,林烽神色严肃,一定要亲眼见证测试全过程,记录每一个细节。
放心吧厂长,赵永强拍着胸脯,我老赵在东北打过游击,零下三十度都经历过,这点寒冷不算什么。
吹,接着吹,牛大力揶揄道,上次下雪,不知道是谁裹着两床棉被还直哆嗦,说是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冷
赵永强顿时涨红了脸:那能一样吗?在屋里当然怕冷,出门干活谁含糊过?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三天后,赵永强带着测试小组出发了。同行的除了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还有一脸不情愿的牛大力。
我说老赵,为啥非得拉着我来啊?牛大力坐在马车上,裹着厚厚的棉大衣,整个人活像只胖熊。
你不是总吹嘘自己见识广吗?赵永强揶揄道,这次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做真正的寒冷。再说了,万一测试中步枪出现机械故障,还得靠你这个机修专家现场解决。
牛大力叹了口气:早知道这么冷,我就该把车间那台小炉子带上。
一行人颠簸了两天,终于抵达了位于陕北最北端的寒区独立团驻地。这里已经是真正的塞外风光,放眼望去,白雪皑皑,寒风如刀。
独立团团长姓杨,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高大,声音洪亮。
欢迎兵工厂的同志们!杨团长热情地握住赵永强的手,听说你们带来了新家伙?
赵永强示意战士们打开木箱,取出二十支崭新的81式-2型步枪,整齐排列在雪地上。镀铬的枪管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加长的刺刀更添几分杀气。
好枪!杨团长眼睛一亮,随手拿起一支,熟练地拉动枪栓,这分量,这手感,比咱们现在用的老套筒强多了!
这是咱们兵工厂最新研发的81式-2型,专门为寒区作战设计的。赵永强介绍道,镀铬枪管防结冰,特殊处理的枪托防开裂,加长刺刀适合雪地拼刺。
杨团长点点头:正好,明天我们有一场实战演练,就让这些新家伙亮亮相!
第二天清晨,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测试队伍来到了一处背风的山谷,这里已经布置好了射击场地。
杨团长从团里挑选了二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测试小组。为首的是三连长张铁柱,曾在东北抗联打过仗,对严寒环境下的武器使用颇有心得。
开始测试!随着杨团长一声令下,第一项低温射击测试正式开始。
二十名战士整齐列队,接过新步枪。张铁柱第一个卧倒在雪地上,瞄准百米外的靶子。
第一声枪响清脆利落,丝毫没有普通步枪在低温下的沉闷感。
好枪!张铁柱忍不住赞了一声,连续扣动扳机。五发子弹全部命中靶心。
接下来是连续射击测试。按照要求,每支步枪需要连续射击一百发子弹,检验在高温状态下是否会出现卡壳现象。
砰砰砰...
山谷中枪声大作,打破了冬日的宁静。一支支步枪的枪管开始发热,融化了上面的积雪,但镀铬表面依然光滑,没有任何结冰迹象。
赵永强和牛大力紧张地观察着每一支步枪的表现,赵小花则快速记录着数据。
当射击进行到七十多发时,意外发生了。
卡住了!一名战士喊道,枪栓拉不动了!
牛大力一个箭步冲过去,接过步枪检查。只见枪机部位结了一层薄冰,显然是战士呼出的热气在此处凝结所致。
小问题,牛大力不慌不忙,从工具箱中取出一个小瓶,倒出几滴特制防冻油,涂抹在枪机部件上,这是咱们兵工厂特制的防冻枪油,零下四十度都不会凝固。
经过简单处理,步枪恢复了正常,顺利完成了一百发射击测试。
二十支步枪,全部通过连续射击测试!赵小花高声报告,声音中难掩激动。
接下来是极端环境测试。战士们将步枪埋在雪中半小时,然后取出立即射击。
这不糟蹋好东西吗?看着心爱的步枪被埋在雪里,牛大力心疼得直咧嘴。
实战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赵永强严肃地说,万一战士在雪地里跌倒,枪被雪埋了,总不能因此就打不响吧?
半小时后,步枪被取出,整个枪身都覆盖着冰雪。战士们简单抖落积雪,举枪瞄准。
砰砰砰...
又是一阵密集的枪声,所有步枪均正常击发,没有一支出现故障。
神了!张铁柱不可思议地看着手中的步枪,这要是我以前那支汉阳造,早就冻成铁疙瘩了!
最后一项是刺刀测试。加长到50厘米的刺刀在雪地反光中闪着寒光。
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挺枪向前,对着草靶发起突刺。加长的刺刀在雪地拼刺中优势明显,往往在对手够不到自己的距离,就已经刺中目标。
这刺刀长度合适,杨团长评价道,雪地行动笨重,拼刺时一寸长一寸强。
全部测试完成后,已经是下午四点。天色渐暗,气温进一步下降。
杨团长命令战士们生起篝火,就地召开测试总结会。
同志们,杨团长声音洪亮,今天的测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兵工厂送来的这批新步枪,表现非常出色!在零下二十度的恶劣环境下,连续射击一百发无卡壳,埋雪取出立即射击,刺刀拼杀顺手。我代表独立团全体官兵,感谢兵工厂的同志们!
掌声在山谷中回荡。
赵永强站起来回礼:我们应该感谢独立团的同志们,是你们的实战经验,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武器。接下来,还请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
张铁柱举手发言:赵同志,我有个建议。这枪哪儿都好,就是这枪托在戴手套操作时有点滑,能不能在握把处增加防滑纹?
好建议!赵永强赶紧让赵小花记录下来。
其他战士也纷纷发言,有的建议在刺刀上增加血槽,有的提议在枪管下方增加一个防冻油壶,还有的希望给准星涂上荧光材料,便于夜间瞄准...
牛大力一边听一边点头:这些当兵的真有不少好点子,回去咱们得好好改进。
正当会议热烈进行时,哨兵突然跑来报告:团长,东北方向发现小股敌人,可能是敌人的侦察分队!
杨团长猛地站起来:来得正好!就让这帮兔崽子尝尝咱们新家伙的厉害!
他转身对赵永强说:赵同志,你们留在营地,我带人去看看。
赵永强却摇头:杨团长,这是实战检验的好机会,我们请求一同前往!
牛大力一听要真刀真枪地干,脸都白了,但看着赵永强坚定的眼神,也只好硬着头皮说:对,一起去!万一枪支出现故障,我还能现场修理。
杨团长略一思索,点头同意:好!不过你们要跟在队伍后面,注意安全!
二十名配备新式步枪的战士迅速集结,在杨团长的带领下向东北方向疾行。赵永强、牛大力和赵小花紧随其后。
在雪地中行军约三里地后,前方侦察兵回报,确实有一支三十多人的敌军分队,正在一个废弃的村庄中休息。
天助我也!杨团长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张铁柱,带你的人从正面摸上去。二排从左翼包抄,三排守住退路。记住,尽量使用新步枪作战,检验实战效果!
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散开,利用地形向村庄靠近。赵永强三人趴在一个小土坡后面,紧张地观察着战况。
老赵,我...我有点紧张。牛大力声音发颤。
怕什么,赵永强低声道,咱们的枪这么好,肯定没问题。
就在这时,村庄方向传来一声枪响,战斗打响了!
砰!砰!砰!
81式-2型步枪特有的清脆枪声在寒风中格外清晰。透过望远镜,赵永强可以看到战士们利用新步枪的精度,在远距离就撂倒了好几个敌人。
敌军显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乱中还击。但他们使用的步枪在低温环境下性能大打折扣,枪声沉闷,间隔时间长,火力完全被压制。
好!打得好!牛大力看得忘乎所以,差点从隐蔽处站起来,被赵永强一把拉住。
战斗持续了约二十分钟,敌军除少数几人逃脱外,大部分被歼灭。独立团方面仅有两人轻伤。
战士们打扫战场时,张铁柱兴奋地跑回来报告:团长,新步枪太厉害了!在这么冷的天气里,一点故障都没有!敌人的枪打几下就卡壳,咱们却是越打越顺手!
杨团长满意地点头,转身对赵永强说:赵同志,这就是最好的测试报告!
回到驻地后,赵小花连夜整理测试数据和实战经验,撰写详细的测试报告。赵永强和牛大力则与独立团的官兵们深入交流,收集更多改进意见。
五天后,测试小组带着宝贵的实战数据和二十支经过战火检验的步枪,返回了瓦窑堡兵工厂。
...综上所述,林烽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宣读测试报告,81式-2型步枪在零下20度环境下表现优异,完全适应寒区作战需求。师部已经决定,将其作为寒区部队的主力步枪,首批订单五百支!
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老张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咱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牛大力更是得意洋洋:那是!我老牛亲自上战场检验过的,能差吗?
林烽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志们,这只是开始。根据前线反馈,我们还需要对81式-2型进行一些改进,包括增加握把防滑纹、刺刀血槽、防冻油壶等。接下来的任务依然艰巨!
保证完成任务!工人们异口同声,斗志昂扬。
散会后,林烽独自一人来到车间,抚摸着那支跟随测试归来的步枪,枪身上还带着塞外的寒气。
零下二十度能作战...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总有一天,我们要让全中国的部队都用上这么好的武器!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了黄土高原。但在瓦窑堡兵工厂的地下车间里,生产的热情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炉火,在这寒冷的冬季里,为前线的将士们锻造着杀敌利器,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积蓄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