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雨夜,雨点敲打着窗户,发出细密而规律的声响。来来坐在书桌前,对着电脑屏幕蹙眉,手指在键盘上悬停良久,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截稿日期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灵感却像窗外被雨水打湿的蝴蝶,无论如何也飞不进这间屋子。
“妈妈。”
软糯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来来转头,看见小来抱着她那只褪了色的泰迪熊,赤脚站在门边。已经九点了,早就过了她的睡觉时间。
“怎么了宝贝?做噩梦了?”来来起身走向女儿。
小来摇摇头,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亮得出奇:“妈妈,为什么我们要睡觉?”
这问题来得突然,来来下意识地回答:“因为我们需要休息啊,睡觉可以让身体和大脑恢复能量。”
“那植物为什么不睡觉呢?”小来紧接着问,“窗台上的绿萝每天都站在那里,它不会累吗?”
来来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里并没有这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她蹲下身,平视着女儿:“植物和动物的休息方式不一样。它们通过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什么?”
“就是...植物用阳光、水和空气制造食物的过程。”来来尽量简化解释。
“那它们晚上没有阳光的时候在做什么?是在偷偷睡觉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像永不停歇的雨点。来来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仿佛被卷入了问题的漩涡。她轻轻揽过女儿,嗅着她头发上儿童洗发水的甜香。
“小来,现在已经很晚了,我们明天再讨论这些问题好吗?你先去睡觉,明天醒来头脑清醒了,妈妈再给你解释。”
小来显然对这个安排不太满意,但还是乖巧地点点头,任由妈妈把她抱回床上。来来为女儿掖好被角,在她额头印下一个晚安吻。
“妈妈,”就在来来准备关灯离开时,小来又开口了,“如果植物不需要睡觉,那它们会做梦吗?”
来来站在门口,手指停在电灯开关上,一时语塞。
二
第二天清晨,来来是被一阵急促的摇晃唤醒的。
“妈妈!妈妈!快醒醒!”
来来勉强睁开眼,看见小来已经穿戴整齐,正焦急地站在她床边。
“怎么了?”来来迷迷糊糊地问。
“太阳已经出来了!”小来指着窗外,“我在等它完全升起。”
来来坐起身,揉了揉眼睛:“为什么要等太阳完全升起?”
“因为我想知道太阳是怎么‘起床’的。”小来认真地说,“它是突然跳出来的,还是慢慢爬出来的?它需要闹钟吗?它会不会也想多睡一会儿?”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刚醒的来来措手不及。她看了看时钟,才刚过六点。
“小来,这些问题...”
“我们去看日出吧,妈妈!”小来拉着她的手,“也许我们能亲眼看到太阳是怎么醒来的。”
抵抗不住女儿的热情,来来只好披上外套,跟着小来到了阳台。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几缕橙粉色的霞光点缀其间。
小来趴在阳台栏杆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地平线:“妈妈,为什么太阳每天都要从东边起来?它不能换个方向吗?”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
“地球为什么会转?”小来打断她。
“因为引力和惯性...”来来顿了顿,意识到这个解释只会引出更多问题,“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等小来长大了,学了更多知识就会明白。”
小来转过头,表情有些失望:“为什么所有复杂的问题都要等到长大才能明白?我现在就想知道。”
来来一时语塞。这时,太阳终于完全跃出了地平线,金光瞬间洒满大地。小来惊叹一声,暂时忘记了刚才的问题。
“真美啊!”她张开手臂,仿佛要拥抱整个日出。
来来看着女儿被朝阳镀上金边的侧脸,突然意识到,这个七岁孩子的心里,装着一个远比她想象中更加广阔的世界。
三
早餐时分,问题继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妈妈,为什么牛奶是白色的?草是绿色的,牛吃了绿色的草,为什么不会挤出绿色的牛奶?”
来来正在倒牛奶的手一顿,几滴乳白色的液体洒在了桌面上。
“因为...牛的消化系统会把草中的营养吸收,然后...”
“消化系统是什么?”
“就是胃和肠子这些器官。”来来指着自己的腹部,“它们负责把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小来放下喝了一半的牛奶杯,眼神变得忧虑:“那我的肚子里也有一条长长的肠子吗?它会不会打结?”
“不会的,它被很好地固定在肚子里。”来来开始感到头痛,这些问题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她牢牢困住。
去学校的路上,小来的问题转向了自然现象。
“妈妈,为什么风看不见?但是我能感觉到它在我脸上。”
“为什么树叶会变色?它们是不是在穿新衣服?”
“为什么小狗摇尾巴是开心,而猫摇尾巴却是生气?”
来来努力回答着,但每个答案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更多的问题。送到校门口时,她感到精疲力尽,仿佛刚结束一场马拉松。
“李太太,你看起来有点累。”同样来送孩子的邻居张阿姨关切地说。
来来苦笑着摇摇头:“小来最近问题特别多,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应付她的‘十万个为什么’,感觉自己像个被拷问的犯人。”
张阿姨理解地点点头:“我家小明也是这个阶段。昨天他问我为什么人不能像鸟一样飞,我解释了半天空气动力学,他最后说:‘那为什么我们不造个大一点的翅膀呢?’”
两个妈妈相视苦笑。
“有时候真希望自己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来来感叹,“什么问题都能答得上来。”
四
下午接小来放学时,来来特意带了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这是她中午特意去书店买的。
“妈妈,那是什么书?”小来一眼就注意到了妈妈手中的大部头。
“这是答案之书。”来来神秘地笑笑,“里面有很多问题的答案。”
小来兴奋地翻看起来,但很快她就失望地发现,书中密密麻麻的文字对她来说还太难读懂。
“我看不懂。”她撅起嘴,“妈妈读给我听好不好?”
来来接过书,内心暗暗叫苦。她本来指望这本书能暂时分担一些压力,没想到反而给自己增加了任务。
回家的公交车上,小来靠在她身边,手指着书中的一幅太阳系插图:“妈妈,我们真的住在一个大球上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它在转?”
来来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引力和惯性的概念。但小来的眼睛很快失去了焦点——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太过晦涩。
“我不明白。”小来诚实地说,“它听起来像魔法。”
“科学和魔法有时候只有一线之隔。”来来合上书,决定换个方式,“对我们不理解的事物,我们称之为魔法;等我们理解了,就称之为科学。”
这个说法似乎引起了小来的兴趣。她安静了一会儿,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
“那世界上还有魔法吗?”她轻声问。
来来思考着该如何回答。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坐在前排的一位老人转过头来,对着她们微笑。
“对孩子来说,整个世界都是魔法。”老人温和地说,“为什么要急着用答案抹去魔法呢?”
这句话像一记轻敲,击中了来来的内心。
五
那天晚上,来来给叔叔李大山打了电话,倾诉自己的困扰。
“叔叔,小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我都答不上来。我是不是个失败的母亲?”
电话那头传来李大山爽朗的笑声:“来来,你记得你小时候吗?你也曾经是个‘问题儿童’啊。”
“我?”
“当然。你五岁那年,整整一个月,你每天都在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我换了三种不同的解释,你都不满意。最后你爸爸说:‘因为它选择了最配云彩的颜色。’你居然就接受了这个答案。”
来来愣住了,这段记忆她早已遗忘。
“孩子们的问题,有时候要的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诗意的理解。”李大山继续说,“小来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你不需要成为百科全书,只需要成为她的向导。”
挂了电话,来来陷入沉思。她打开电脑,开始搜索“如何应对孩子的为什么”,搜索结果第一条就让她莞尔一笑:“恭喜你,你的孩子进入了逻辑思维敏感期。”
文章建议:不必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可以反问孩子“你觉得呢”;承认自己不知道并不可耻,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自己思考...
来来一条条读着,内心的焦虑渐渐平息。
第二天,当小来再次提出问题时,来来尝试了新的方法。
“妈妈,为什么海是蓝色的?”
这一次,来来没有立即搬出光的散射原理,而是反问:“小来觉得是为什么呢?”
小来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因为它在反射天空的颜色?”
“这是个很好的想法。”来来赞许地点点头,“科学家们也有类似的解释。要不要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水是怎么反射颜色的?”
小来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六
周末,来来决定带小来去科技馆。她希望那里直观的展品能够解答小来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科技馆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兴奋的孩子和疲惫的家长。小来像只出了笼的小鸟,在每个展品前驻足。
“妈妈,看!静电让我的头发竖起来了!”在静电球前,小来惊喜地大叫。
“这是因为同性电荷相斥...”来来本能地开始解释,但很快停了下来。她看着女儿兴奋的脸庞,突然明白了什么。
“是不是很神奇?”她改口道。
“太神奇了!”小来用力点头,“像魔法一样!”
在光学展区,小来站在三棱镜前,看着白光被分解成七彩光谱,惊讶得合不拢嘴。
“妈妈,彩虹被关在这个玻璃里了!”
来来没有纠正她,而是和她一起欣赏这美妙的现象。那一刻,她意识到,有些体验远比准确的解释更加重要。
午餐时间,她们在科技馆的餐厅里遇到了小来的同班同学明明和他的爸爸。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两个孩子在讨论这个永恒的话题。
“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了。”明明自信地说。
“小行星是什么?它为什么要撞地球?”小来追问。
明明被问住了,转头看向爸爸。明明的爸爸耸耸肩:“这个嘛...宇宙中有时候就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令小来满意,但她没有继续追问,而是转向了另一个问题:“那现在的星星也会撞地球吗?”
来来和明明的爸爸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同时笑了起来。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会有《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了。”明明的爸爸感慨道,“有时候真希望自己就是那套书。”
七
从科技馆回家的路上,小来异常安静。来来以为她累了,但到家后,小来突然开口:
“妈妈,是不是我的问题太多了?”
来来惊讶地看着女儿:“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有时候你看起来好累,”小来小声说,“而且有些问题你也不知道答案。”
来来把女儿搂进怀里:“妈妈确实不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这不代表你的问题不好。你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重要。”
“真的吗?”
“真的。”来来肯定地说,“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问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小时候就问过:‘如果我跟着一束光跑,我会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后来帮助他提出了相对论。”
小来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也可以成为科学家吗?”
“当然可以。”来来微笑,“但即使不成科学家,保持提问的习惯也是很宝贵的。问题就像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那天晚上,来来找出了一个空白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小来的问题宝典”。
“我们从今天开始,把你所有的问题都记在这个本子上好不好?”她对小来说,“然后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小来兴奋地点头,立刻拿起笔写下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们走?”
母女俩头碰头地研究着这个问题,来来在网上搜索解释,小来则画了一幅画:一个小女孩手牵着月亮,在夜空中漫步。
“也许月亮就是喜欢跟着小朋友走。”画完后,小来满意地说。
来来看着女儿的画,突然理解了叔叔那句话的深意——有些问题,诗意的回答远比科学的解释更加动人。
八
一周后,来来和小来的“问题宝典”已经记满了十几页。有些问题找到了答案,有些则仍然是个谜。
“为什么我们要做梦?”
“为什么时间不能倒流?”
“为什么开心的时候时间过得快,难过的时候过得慢?”
面对这些涉及哲学和心理学的问题,来来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和小来一起畅想各种可能性。
“也许做梦是我们的大脑在整理白天的经历,”来来猜测道,“就像整理房间一样。”
“那为什么有时候会做奇怪的梦呢?”小来问。
“可能是因为有些记忆被放错了地方?”
这个解释让小来哈哈大笑:“所以我的大脑是个乱糟糟的房间!”
来来发现,当她不再执着于提供“正确答案”后,回答问题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愉快。有时候她们会编出各种天马行空的解释,然后一起笑得前仰后合。
周末的下午,她们躺在客厅的地毯上,看着天花板上的吊灯。
“妈妈,为什么灯能发光?”小来问。
“因为电通过灯丝,产生热和光。”来来回答,随即反问,“你觉得电是什么?”
小来思考了很久:“像看不见的小河流?”
“很好的比喻。”来来赞许道,“科学家们最初也不知道电是什么,他们也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慢慢了解它的。”
“所以科学家也是先猜一猜,然后再证明?”
“没错。”来来微笑,“就像侦探破案一样。”
这个类比让小来十分兴奋,她立刻跳起来,宣布自己要当“问题侦探”,专门破解世界的谜案。
九
一个月后的家长开放日,来来参加了小来班级的“小小科学家”展示活动。令她惊讶的是,小来和几个同学展示的项目正是“我们的问题宝典”。
展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问题和她们自己设计的“答案”:
“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喝了太多绿色的果汁!”
“为什么星星会眨眼?——因为它们在对我们使眼色!”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因为美人鱼在里面掉眼泪!”
每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旁边,都附有老师帮忙整理的科学解释。但来来注意到,围观的小朋友们显然对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答案更感兴趣。
“李太太,小来最近在课堂上特别活跃。”老师对来说,“她的问题总是能引发全班同学的讨论。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恰恰是这些讨论,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来来看着在同学中间自信满满地讲解的女儿,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展示结束后,小来跑到来来身边,眼睛闪闪发光:“妈妈,明明说我的问题宝典很棒,他也要做一个!”
“你的问题启发了别的同学,这真了不起。”来来由衷地说。
回家的路上,小来牵着妈妈的手,突然说:“妈妈,我决定了,我要一直问问题,直到我变成老奶奶。”
“那妈妈就一直陪你找答案,直到妈妈变成老老奶奶。”来来回应。
小来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妈妈:“但是如果我问的问题你永远都不知道答案呢?”
“那我们就享受不知道的乐趣。”来来平静地说,“世界上有些谜题,或许本来就不需要答案。”
十
夜深了,小来已经入睡。来来轻轻走进女儿的房间,为她掖好被角。床头柜上放着那本“问题宝典”,旁边是一本来来刚买的《儿童哲学问题集》。
书桌上摊着一张画,是小来今天的新作:一个大大的问号,化成了鸟儿的形状,在七彩的天空中飞翔。画的下方用工整的拼音写着:“问题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来来注视着女儿的睡颜,突然理解了这一切的意义。小来的问题从来不是负担,而是她探索世界的触角,是她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自然流露。作为母亲,她要做的不是提供所有答案,而是守护这份好奇心,让它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
回到自己的房间,来来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指尖在键盘上轻快地跳跃,灵感如泉水般涌出——那些被小来的问题困扰的日子,那些寻找答案的历程,那些承认无知的时刻,都成了她创作的最好素材。
窗外,一轮弯月悬挂在夜空,周围繁星点点。来来想起小来昨晚的问题:“妈妈,宇宙有边界吗?”
当时她不知道如何回答。但现在,她想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也许宇宙就像爱一样,没有边界。”
她知道,明天小来一定会有新的问题。而她已经准备好了——不是准备好所有的答案,而是准备好继续陪伴女儿,在这个充满疑问的世界里,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毕竟,生命的奇妙之处,不在于知晓所有答案,而在于永远保持提问的勇气。
来来在文档的扉页上写下标题:“答案在风中飘”。然后开始书写这个关于问题、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故事。
这一次,文字如行云流水,再没有一丝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