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农园”的官方声明如同投入沸水中的一块冰,瞬间激起了新的讨论。声明的措辞强硬而坦荡,尤其是“悬赏征集原始证据”和“举办开放日”这两条,透出一股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底气,让一部分摇摆的围观者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那些骇人听闻的指控。
然而,舆论的惯性是巨大的,恐慌和质疑的余波仍在持续。退单虽然没有最初那么汹涌,但依旧不断。一些原本态度坚定的合作商,在总部或股东的压力下,也无奈地表示需要“暂缓合作”。
面对这一切,沈星澜表现得异常沉着。她没有沉浸在愤怒或委屈中,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上。声明发布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较量在于如何将“透明”和“真实”具象化地呈现给公众。
“开放日不能只是口号,必须让来看的人,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口尝到。”沈星澜在临时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对核心成员说道,“我们要把整个农园,毫无保留地摊开在阳光下。”
顾青舟补充道:“需要制定详细的参观路线,涵盖从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再到采后处理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讲解,并且允许参观者随机提问,随机查看。”
“对,”沈星澜点头,“尤其是那个被造谣的‘夜间喷洒’,我们要重点展示我们的灌溉和植保系统。让大家看看,我们用的到底是什么,是怎么用的。”
说干就干。农园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张叔带着几位老把式,负责规划参观路线,确保既能展示全貌,又不会干扰正常生产作业。顾青舟则着手准备详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打算在开放日分发给来访者,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沈星澜亲自负责培训几位口齿伶俐、对农园充满感情的年轻社员,担任各环节的讲解员。
就在农园紧锣密鼓筹备开放日的同时,沈星澜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在开放日之前,先进行一次突击直播。不预告,不预热,直接展示农园最真实、甚至有些凌乱的一面。
这天下午,天空有些阴沉,似乎要下雨。沈星澜突然开启了直播。镜头里,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带着精致的笑容,而是眉头微蹙,穿着沾满泥点的工装,正和几个社员一起,在大棚里检查因为近期天气变化而出现少量蚜虫的黄瓜苗。
“大家下午好,没提前预告,就是想带大家看看我们平时工作的样子。”沈星澜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无比真实,“就像人难免会生病,作物也会遇到病虫害。大家看,这几株黄瓜苗上发现了蚜虫。”
她将镜头拉近,让观众能清晰看到叶片背面聚集的细小虫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打剧毒农药?不可能。”她拿起旁边一个准备好的喷壶,里面是淡黄色的液体,“这是我们自己熬制的草木灰浸出液,混合了一点皂角液,物理驱虫,对环境和对作物都安全。效果可能慢一点,需要多喷几次,但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她一边讲解,一边仔细地喷洒着受害的叶片,动作轻柔,生怕伤到幼苗。旁边有社员在手动剔除虫害严重的叶片,放入专门的回收桶。
【哇,这么真实的吗?直接看虫害?】
【主播好坦诚,别的农场肯定藏着掖着。】
【草木灰?皂角液?这真的是古法了!】
【看起来好麻烦啊,确实不如打药快。】
“是麻烦,”沈星澜看到了这条评论,坦然承认,“有机种植就是这样,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顺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所以我们的产量,可能没有那些大规模用药的农场高,成本也更高。但我们觉得,值得。”
接着,她又直播了堆肥场,展示着正在发酵的各类农家肥和植物残体;直播了水源地,介绍灌溉用水的来源和简单净化过程;甚至直播了工人们正在包装蔬菜的车间,每一个环节都坦荡地暴露在镜头之下。
没有滤镜,没有摆拍,有的只是汗水、泥土和最质朴的劳作。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拥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了这个直播,我反而更放心了。】
【是啊,有虫害才说明真的没打药啊!】
【那个堆肥场,虽然有点味道,但感觉好天然。】
【支持星澜!坚持住!】
直播结束时,虽然在线人数比不上之前精心准备的那次,但留下的观众,粘性和信任度却极高。评论区里鼓励和支持的声音压过了残余的质疑。
这次突击直播,像是一次战前侦察,也是一次预演。它试探了舆论的反应,也锻炼了团队的临场应变能力。
几天后,首个“星火农园开放日”正式到来。或许是因为之前的声明和突击直播积累了一些好奇和好感,或许是因为对手想近距离观察,这一天,农园迎来了形形色色的访客——有坚持信任的老顾客,有将信将疑的新朋友,有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甚至还有一些眼神闪烁、四处打量、行迹略显可疑的人。
沈星澜站在农园入口,看着鱼贯而入的人群,深深吸了一口气。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她要用这片土地和她与社员们的真诚,去对抗那些精心编织的谎言。
顾青舟走到她身边,低声道:“准备好了吗?”
沈星澜点点头,目光扫过那些郁郁葱葱的菜地,眼神坚定:“准备好了。让事实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