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林氏资本在邻县布局“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所带来的潜在压力,沈星澜和顾青舟并未自乱阵脚,反而更加坚定了“固本培元、深化内功”的策略。他们深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自身足够强大,才是应对一切风浪的根本。
“星火”合作社内部,掀起了一场以“提质、增效、溯源”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浪潮。
沈星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土地和作物的深度感知与精细化调控上。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感知大致的生机强弱,而是开始尝试分辨不同作物、甚至同一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能量和环境需求的细微差异。她发现,那种与灵泉空间及玉佩的深层联系,赋予了她一种近乎“内视”的能力,能隐约“看到”植物体内能量(生命力)流动的滞涩或通畅。
例如,她发现有一小片番茄,在结果初期长势稍缓,通过这种感知,她“看”到是根系吸收土壤中某种微量元素的效率略低。她没有直接动用灵泉,而是指导社员在那片区域追施了富含该元素的特定草木灰。几天后,那片番茄的长势便追了上来,果实品质甚至比其他区域更显均匀饱满。
这种基于玄妙感知的精准农事操作,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整体品质的稳定性。她也开始系统地记录这些观察和干预结果,尝试将其归纳总结,融入那本不断完善的《“星火”生态种植标准手册》中。这本手册,正逐渐从经验汇编,向着蕴含独特“感知农法”的秘典演变。
与此同时,“星火·臻选”系列的生产流程被固化下来,形成了严格的标准作业程序(Sop)。从地块选择、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收包装,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控制点和记录要求。沈星澜亲自担任最终品质的“感官评审官”,她的味觉和那种对食物内在能量的感知,成为了“臻选”产品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关卡。
顾青舟则着力于构建更稳固的外部屏障和拓展更高效的渠道。在他的运作下,“星火”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品牌护城河初步建成。他与几家信誉良好、理念相合的高端生活平台、顶级餐厅和私人会所签订了独家供应协议,确保了“臻选”产品稳定且利润可观的下游出口。对于“溯源”体验项目,他引入了更科学的预约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维护流程,确保每一次体验都能达到最佳效果,并将参与者有效转化为长期拥护者。
他还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启动了“星火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的筹备工作。基金初期由合作社利润划拨和顾青舟个人投入,旨在支持合作社内部的技术创新、品种选育以及优秀社员奖励。这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可能面临的、与林氏资本那种技术密集型模式的竞争,储备自己的研发力量和创新文化。
后山的生态循环系统也初见成效。芦花鸡规模稳步扩大,鸡蛋和后续计划上市的鸡肉产品,凭借其卓越品质,尚未正式推出就已预订一空。发酵处理后的鸡粪极大地改善了附近菜地的土壤结构,减少了外购肥料的需求。林下药材长势稳健,尤其是那几株曾被沈星澜用微弱灵泉气息“安抚”过的,长势明显优于同类,这让她对灵泉(尤其是谨慎使用稀释能量)在药材培育上的潜力,充满了期待。
灵泉空间内,沈星澜的探索更为深入。她不再试图动用“灵髓”,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冥想和感受空间本身的变化。她发现,随着自己精神力的增长和对自然之道理解的加深,空间似乎也在缓慢扩张,那泉水的品质也愈发精纯。她甚至能隐约感觉到,空间与外界现实世界,尤其是与“星火”这片土地之间,存在着某种极其微弱的能量交换通道,只是她还无法主动掌控。
这天,沈星澜和顾青舟一起巡视完扩建的药材基地,走在回办公小屋的路上。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们的根基,比以前扎实多了。”沈星澜看着远处社员们结束劳作、陆续归家的身影,语气中带着欣慰。
“嗯,”顾青舟点头,“但还不能松懈。林薇那边动作很快,据说他们的产业园已经完成初步规划设计,开始接触设备供应商了。”
“让他们去快吧。”沈星澜神色平静,“农业,终究是一门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话。我们有我们的节奏。”
她停下脚步,望向西边那片属于邻县的方向,目光仿佛能穿透山峦。
“他们在建造一个庞大的、精密的人工系统。而我们在培育一个活的、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孰优孰劣,时间会证明。”
顾青舟看着身边这个越来越沉稳、越来越有大家风范的女子,心中充满了骄傲与安宁。他相信她的判断,也相信他们选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