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青石镇,林家公益基金会的办公室里暖意融融。苏晚正对着电脑整理一份 “公益合作清单”,表格里详细记录着合作方名称、合作项目、资源投入等信息,镇政府、县扶贫办、市慈善总会、县内多家企业的名字赫然在列。“之前咱们做公益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这些合作伙伴,能调动的资源更多了,公益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能大大提升。” 苏晚指着表格里的数据,向前来调研的林建国介绍,语气里满是期待。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三个月前的一次公益座谈会。当时,县扶贫办主任刘敏来到青石镇,调研林家的扶贫工作,看到林家在石头村开展的生态种植、就业帮扶等项目成效显着,却因资金、技术、人力有限,难以在其他贫困村推广时,提出了 “资源整合” 的建议:“林家的公益理念和实践经验很宝贵,但单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大范围覆盖。如果能联合政府、公益组织、其他企业,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公益合力,就能让更多人受益。”
刘敏的建议让林建国豁然开朗。他立刻召开家族会议,决定调整公益战略,从 “独自开展” 转向 “联合协作”,并成立了 “公益合作专项小组”,由苏晚担任组长,负责对接各方合作事宜。专项小组的第一步,便是与当地政府建立深度合作,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统筹能力,为公益项目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在县扶贫办的牵头下,林家与镇政府联合推出了 “乡村振兴公益计划”。政府负责提供政策指导、贫困村需求摸排、项目落地协调等支持;林家则投入资金和技术,重点开展扶贫培训、产业帮扶等项目。10 月初,首期 “生态种植扶贫培训班” 在镇文化站开班,县农业农村局特意派出 3 名农业专家,与林家的技术员李阳共同授课,为周边 5 个贫困村的 80 余名村民讲解草莓、樱桃等特色水果的种植技术。
“以前自己摸索种植技术,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有专家和技术员一起讲课,还能去林家的种植基地实地学习,很多不懂的问题都解决了。” 参加培训的石头村村民王建国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专家讲解的 “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治方法”,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培训班还为学员提供了免费的种苗和种植手册,镇政府则为学员协调了种植用地,解决了 “想种却没地、没技术” 的难题。
与政府合作的同时,林家也积极对接公益组织,借助其专业能力和资源网络,提升公益项目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市慈善总会是林家的首个公益组织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开展了 “助学赋能计划”。市慈善总会不仅为林家助学基金注入了 20 万元资金,还带来了专业的助学服务团队,为受助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个性化服务。
“之前咱们的助学项目主要集中在资金资助,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成长规划关注不够。现在有了慈善总会的专业团队,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苏晚指着办公室里的 “助学服务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位受助学生的心理评估报告、成长规划建议。上个月,市慈善总会还组织了一场 “励志夏令营”,邀请了 3 名考上重点大学的贫困生代表,为林家资助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成长故事,让孩子们树立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除了政府和公益组织,林家还积极与县内的企业开展合作,形成 “企业联动公益” 的新模式。县内的恒信文具厂、新华书店、惠民超市等企业,都成为了林家的公益合作伙伴。恒信文具厂每月向林家助学基金捐赠价值 5 万元的文具,包括书包、笔记本、画笔等,解决了受助学生的文具需求;新华书店则为各村小学捐赠图书,建立 “爱心图书角”,目前已在青石镇及周边村庄的 8 所小学建立了图书角,捐赠图书共计 2 万余册;惠民超市则为贫困户提供 “爱心购物卡”,每月为每户贫困户发放 200 元购物卡,方便他们购买生活物资。
“之前咱们捐赠文具、图书,都要自己去采购,不仅成本高,还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现在与这些企业合作,他们能提供更专业、更贴合需求的物资,还能降低公益成本,让公益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林文博负责对接企业合作事宜,他拿出一份 “企业公益合作协议”,上面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合作规范、透明。
为了让公益合作更高效、更可持续,林家还联合各方建立了 “公益资源共享平台”。平台整合了政府的政策资源、公益组织的专业资源、企业的物资资源、林家的实践资源,形成了一个 “需求对接 — 资源匹配 — 项目实施 — 效果评估” 的完整闭环。各村的公益需求可以通过平台提交,平台根据需求匹配相应的资源,再由各方共同实施项目,并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上个月,青石镇的青山村通过平台提交了 “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的需求。平台很快匹配了资源:镇政府负责审批建设用地,林家投入 15 万元建设资金,县内的建筑企业捐赠了建筑材料,市慈善总会则提供了文化活动设备。目前,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建成,设有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等功能区,预计下个月就能投入使用。“以前咱们想建文化活动中心,却因为资金、土地等问题一直没能实现。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各方资源很快就整合到位了,真是太方便了。” 青山村支书李建军看着即将完工的文化活动中心,脸上满是感激。
公益合作的成效不仅体现在项目落地速度的加快和覆盖面的扩大,还体现在公益影响力的提升上。上个月,林家联合县扶贫办、市慈善总会、恒信文具厂等合作方,举办了一场 “公益成果展”,展示了近一年来开展的扶贫、助学、环保等公益项目的成果。展览吸引了县内多家媒体的关注,《县报》《县电视台》都对展览进行了报道,不仅宣传了林家的公益理念和实践,还带动了县内其他企业参与公益的积极性。目前,已有 5 家企业主动联系林家,希望加入公益合作体系,共同开展公益项目。
在公益合作座谈会上,刘敏对林家的公益合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林家通过整合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的资源,形成了‘多方协作、优势互补’的公益合力,不仅提高了公益项目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全县的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种模式值得在全县推广,让更多企业、组织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
林建国在座谈会上表示,未来林家将继续深化公益合作,计划与周边县区的公益组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青石镇的公益经验推广到更广阔的区域;同时,还将探索 “公益 + 产业” 的新模式,通过公益合作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公益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让公益事业更具可持续性。
夕阳下,林家公益基金会的办公室里,“公益合作清单” 上的合作方名字还在不断增加,“公益资源共享平台” 上的需求和资源也在持续更新。林家的公益事业,正从 “青石镇的温暖” 走向 “更广阔的希望”,在多方协作的合力下,为更多人带去温暖和力量,也让 “勤、诚、善” 的家训在更大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