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军达成的那份“海盗王账单”,其影响远不止于充盈的金库和即将到手的技术资料。当海狼号在船坞内接受彻底大修,艇员们轮流休假休整时,一场由这次成功巡航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波澜,正在盟军高层中涌动。
这份由太平洋舰队后勤司令部和中情局相关部门联合提交的评估报告,被秘密送达尼米兹上将的案头。报告详细列举了海狼号首次战斗巡航的战果:确认击沉吨位、对日航运保险费用的影响、成功救援盟军飞行员带来的政治宣传价值,以及最后那批用技术换来的、解了燃眉之急的橡胶和锡锭。报告的结论部分措辞谨慎但意图明确:这艘由“东方旅”主导设计的“实验性”潜艇及其独特的作战模式,已被证明具有远超预期的军事价值和战略回报率。建议以“扩大战果、验证技术、巩固合作”为由,支持其建造后续艇。
几天后,林晓和雷诺被请到了基地深处一间保密级别更高的会议室。这次,坐在他们对面的,除了那位精明的惠特曼上校外,还有一位来自美国海军造船局的资深工程师霍华德·米勒博士,以及一位面色冷峻、自称来自“相关协调部门”的史密斯先生。
“林将军,雷诺艇长,”惠特曼上校的开场白依旧热情,但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基于海狼号…嗯,‘海狼一号’的卓越表现,以及我们之间成功的首次合作,经过司令部慎重评估,我们原则上同意,支持贵方建造第二艘同型特制潜艇。”
这个消息并未让林晓感到太过意外,他平静地点了点头:“感谢盟军的信任和支持。这对于我们共同的对日作战事业,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那位面色冷峻的史密斯先生开口了,声音如同他的表情一样缺乏温度,“这一次的合作,需要更明确的框架和…互信基础。”他推过来一份厚厚的草案,“这是初步的协议框架。美方将提供主要的建造资金、大部分原材料、以及核心设备的采购渠道。潜艇的设计,原则上仍以贵方提供的方案为基础,但建造过程需要在美方监管下进行,并且,我们需要共享更详细的设计图纸和性能数据。”
雷诺的眉头微微皱起。共享更详细的设计图纸,这几乎等于将海狼号的核心机密拱手让人。他看向林晓。
林晓没有去看那份草案,目光直接迎向史密斯:“监管可以,我们需要的是建造效率和质量。但共享全部设计图纸,这与我们之前达成的技术换物资协议精神不符,也超出了我的授权范围。海狼号的设计,有其独特性,这其中包含了我们一些尚未完全验证的技术构想,不便完全公开。”他刻意将“尚未完全验证”几个字咬得稍重。
米勒博士闻言,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林将军,请理解,我们并非觊觎你们的技术。但为了确保后续艇的性能和建造质量,我们必须对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据我们观察,‘海狼一号’的流体噪音控制远超当前各国现役潜艇水平,这其中的原理……”
“原理基于一些特殊的流体力学计算和结构设计,”林晓打断他,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这些计算方法和结构细节,属于高度机密。我们可以保证,在美方提供的船厂和监管下,建造出的‘海狼二号’性能绝不会逊色于一号艇,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优化。但具体的设计源文件,抱歉,无法提供。”
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僵持。史密斯先生的脸色更冷,米勒博士则显得有些失望和急切。
惠特曼上校赶紧打圆场:“将军,博士,我们都希望‘海狼二号’能早日建成,投入战斗。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比如,由贵方派遣核心技术人员主导关键部位的建造和安装,我方人员负责监督和辅助?至于设计数据,是否可以只提供经过…处理的、必要的部分?”
林晓沉吟片刻,知道完全拒绝是不现实的。他提出了反建议:“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简化版的、包含主要结构参数和接口标准的技术规格书,确保与盟军后勤体系的兼容。关键的设计计算和总装调试,必须由我方技术人员主导。同时,我希望新潜艇的建造速度要快,并且,其指挥权和作战部署权,依然归属于‘东方旅’。”
又是一轮激烈的讨价还价。史密斯代表着美方内部希望对这支神秘力量加强控制的势力,而米勒博士则更关注技术层面,惠特曼则试图在达成合作与维护关系之间寻找平衡。林晓则寸土必争,牢牢抓住设计主导权和指挥权这两个核心。
最终,一份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备忘录达成了。美方提供资源并开放位于布里斯班的一家大型船厂,林晓方面提供核心技术和人员,建造过程由双方共同组成的项目组管理,但关键环节由“东方旅”技术人员负责。新潜艇的指挥权依旧归属林晓,但重大作战行动需向盟军司令部报备。
走出会议室,雷诺长出了一口气,苦笑道:“感觉比打一仗还累。这帮家伙,对咱们的技术是真上心了。”
林晓揉了揉眉心:“意料之中。我们展现出的技术优势,对他们既是诱惑也是威胁。他们既想得到技术,又想控制我们。这次筹建‘海狼二队’,不仅仅是增加一艘潜艇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博弈。”
消息传回海狼号老兵中间,引起了沸腾。更多潜艇意味着更强的力量,更广阔的作战空间,也意味着更多的晋升机会。许多经验丰富的军官和老兵开始摩拳擦掌,期待着能够在新潜艇上担任重要职务。
林晓和雷诺开始着手组建“海狼二队”的骨干班子。从原海狼号抽调部分经验丰富的军官和老兵作为种子,同时从根据地的军校和部队中选拔新人。训练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地展开,地点就在基地附近的训练中心和模拟舱。
与此同时,在布里斯班的那家船厂里,一个戒备森严的独立船坞被清理出来。根据林晓通过系统优化后提供的、经过适当简化的新图纸(部分结构参考了德国xxI型潜艇的优点,但更侧重于静音和续航),第一批特种钢材开始切割,龙骨铺设的仪式在低调而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望着船坞内初具雏形的钢铁骨架,林晓知道,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旅”旗下的水下狼群,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他也清楚,随着这支力量的壮大,来自盟友的警惕、来自敌人的重视,以及内部管理的挑战,都将成倍增加。“海狼二队”的筹建,既是机遇,也预示着更深、更暗的漩涡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