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儿科诊室的玻璃窗上,凝着层薄薄的水汽。林薇刚送走个拉肚子的娃,正低头写病历,就听见走廊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女人的哭腔:“林大夫!您快救救俺家娃!”
抬头一看,一个农村妇女抱着个襁褓冲进诊室,怀里的婴儿小脸青紫,呼吸像小猫似的,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娃从昨天起就不吃奶,今天早上突然抽风,嘴唇都紫了,镇上的医生说……说没法治了……”
林薇心里一紧,赶紧接过婴儿,手指搭在他细弱的手腕上——脉搏细如游丝,时断时续。她又掀开婴儿的眼皮,瞳孔有点散大,再摸囟门,软软的往下塌,像个瘪了的小皮球。“这是脱水加惊风!”她声音都带了颤,“赶紧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护士们手忙脚乱地准备器械,林薇一边指挥,一边快速回忆着相关病例。婴儿脱水严重,皮肤皱得像小老头,但抽搐又不像是单纯脱水引起的,更像是中医说的“慢惊风”,可具体该用啥方子,她心里没底。
“林大夫,静脉针扎不进去!娃的血管都瘪了!”护士急得满头汗。
林薇看着婴儿青紫的小脸,心沉得像灌了铅。西药一时用不上,中药要是辨错了证,后果不堪设想。她忽然想起陈砚之,掏出手机就发视频,手紧张得差点按错号码。
视频响了三声就接通了,陈砚之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葆仁堂的药柜,他手里还拿着戥子:“林薇?咋了?脸这么白?”
“陈砚之!快!”林薇把手机镜头对准婴儿,“你看这娃,脱水、抽风,囟门塌陷,嘴唇青紫,该咋办?”
陈砚之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凑近屏幕仔细看:“把娃的舌头伸出来我看看。”
林薇小心地撬开婴儿的嘴,手机镜头怼得更近了——舌头发淡,几乎没有血色,苔白得像蒙了层霜。
“是‘慢惊风’里的‘脾虚肝旺’!”陈砚之的声音透着肯定,“你看他舌头淡,是脾虚;抽风是肝旺,就像地里的苗缺水,又被风吹得乱晃。得先补脾胃,再平肝风,光补水(输液)不管用,得给‘苗’扎根的劲儿。”
“用啥方子?”林薇追问,手里的笔已经准备好了。
“四君子汤加钩藤、天麻、龙骨、牡蛎!”陈砚之语速飞快,“党参三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一钱,这是四君子汤,补脾胃的,像给地里施肥;钩藤、天麻各一钱,平肝风,像给苗搭个架子挡风;龙骨、牡蛎各三钱,重镇安神,别让风再把苗吹倒。”
他忽然想起啥,又补充:“对了!药得浓煎,少喂勤喂,像给快蔫的花浇水,一次别浇太多,分几次浇透。另外,用艾灸灸神阙穴和关元穴,隔着姜片灸,像给苗根加层保温膜,别让寒气再进来。”
“神阙穴是肚脐吧?”林薇边记边问。
“对!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陈砚之怕她找不准,用手指在自己肚子上比划,“就用你上次给我看的那个穴位模型的位置,千万别烫着娃,姜片切薄点,艾柱用小的,像小手指头那么大就行。”
这时护士跑过来说:“林大夫,静脉通路建立好了!”
“好!”林薇一边让人给婴儿输液补电解质,一边让中药房按陈砚之说的方子抓药,“加急煎!越快越好!”
她举着手机,继续问陈砚之:“灸的时候得注意啥?”
“注意娃的反应,”陈砚之说,“要是哭得更厉害,可能是烫着了,赶紧拿开;要是没反应,或者哭声变缓,就是起效了。补脾胃的药喝上后,要是娃能咂嘴,或者有点小便了,就有救了。”
视频那头,陈守义听见动静,凑过来看了看,对陈砚之说:“让她再加一味黄芪,三钱,补气的,像给苗加点向上长的劲儿。”
“俺爷说加黄芪三钱!”陈砚之赶紧传话。
林薇一一记下,挂了视频,心里踏实多了。中药很快煎好了,深褐色的药汁装在小杯子里,林薇用小勺舀了点,放温了,一点点往婴儿嘴里喂。护士在旁边用艾条隔着姜片灸肚脐,淡淡的艾香混着药味,在诊室里弥漫开来。
奇迹就在一点点喂药和艾灸中发生了。半个多小时后,婴儿的嘴唇渐渐有了点血色,抽搐的频率慢了;又过了一个小时,他居然咂了咂嘴,小舌头动了动,像是在吞咽。
“有反应了!”护士惊喜地喊。
林薇摸了摸婴儿的囟门,好像没那么塌了,再看他的小手,居然有了点温度。她赶紧给陈砚之发消息:“药起效了!娃不抽了,还咂嘴呢!”
很快收到回复,是个咧嘴笑的表情,后面跟着句:“俺爷说,这是‘脾胃醒了’,接着喂药,别停。”
下午三点多,婴儿终于尿了一次,虽然量不多,但足以让所有人松口气。他的脸色红润了些,眼睛半睁着,居然还哼唧了两声,像是在找奶吃。
孩子妈妈抱着娃,给林薇深深鞠了一躬:“林大夫,谢谢您……也谢谢那个电话里的大夫……”
林薇笑着说:“是葆仁堂的陈大夫,他爷爷也是老中医,是他们救了你家娃。”
傍晚时,李院长来巡查,听说了这事,看着病历上的方子,又听护士说了前后经过,忍不住赞叹:“小林,你这应急能力太强了!隔着网都能把病看明白,这才是真本事!”
旁边的医生也说:“是啊,这要是光靠西医,真不好说能不能救过来,中西医结合,加上陈大夫的妙招,真是绝了!”
林薇心里暖暖的,给陈砚之发了条消息:“娃没事了,能吃奶了,谢谢你和爷爷。”
这次回复得很快,就三个字:“应该的。”后面跟着个太阳的表情,像葆仁堂门口的阳光,亮堂堂的。
林薇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忽然觉得,距离从来不是问题。就算陈砚之在葆仁堂,她在县医院,只要心里装着病人,手里握着本事,一根网线,几味草药,也能把千里之外的关切和妙招,变成救命的希望。就像那株在葆仁堂和医院之间来回传递的艾草,不管在哪儿,都能散发出清苦又温暖的香,护着那些需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