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阳光烈得晃眼,葆仁堂的竹帘拉得低低的,挡住直射的热浪,只留些碎光在青砖地上跳荡。陈砚之坐在案前翻《伤寒论》,指尖划过“桂枝汤”的条文,字里行间仿佛能闻到桂枝的辛香。
“砚之,来看看这位患者。”爷爷的声音打破了午后的安静,他领着一位中年男人走进来,男人缩着肩膀,双手抱着胳膊,脸色有些发白。
“医生,我这胳膊腿儿总觉得酸沉,一吹空调就更难受,还老出汗,明明觉得冷,却止不住地冒虚汗。”男人说话时带着点气弱的沙哑。
陈砚之让他坐下,伸手搭脉,脉象浮缓,再看舌苔,淡白而润。他想起《伤寒论》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的记载,心里有了方向。
“您是不是总觉得身上没劲,怕风,出汗后更怕冷?”
男人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样!晚上睡觉也爱出汗,醒来一身湿,别提多难受了。”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手指在一排药斗上停顿片刻,提笔写药方。他记得桂枝汤的基础方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但患者提到“酸沉乏力”,是不是该加些补气的药?
犹豫了几秒,他写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6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写完后,他盯着药方看了一会儿,又在“生姜”后添了“切薄片”三个字。
爷爷凑过来看了看,没立刻说话,转而问患者:“除了这些,是不是还觉得口干,但不想喝太多水?”
男人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总觉得嘴里干,但喝了水又胀得慌。”
爷爷看向陈砚之:“《伤寒论》说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你加黄芪、白术是想增强补气固表的作用,思路是对的,但他有‘口干不欲饮’的症状,说明有湿滞,是不是该加一味茯苓?既能健脾渗湿,又能调和桂枝的辛温。”
陈砚之恍然大悟。刚才只想着补气止汗,却没注意到“口干不欲饮”是湿邪的信号,茯苓能利水渗湿,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他立刻在药方上加了“茯苓10克”,抬头时眼里带着感激:“爷爷,我差点忘了湿邪的影响。”
“《伤寒论》的方子像积木,基础模块是固定的,但拼法要跟着患者的症状变,”爷爷拿起药方递给伙计,“桂枝配白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加黄芪、白术增强固表之力,配茯苓祛湿,这才算把‘汗出怕风’的根给按住了。”
抓药时,陈砚之特意去看了桂枝——手指粗的枝条切成的薄片,断面带着淡淡的黄,凑近闻,有辛温的香气。他想起书里说“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忽然明白这味药的妙处:既能散表寒,又不燥烈,搭配白芍的酸敛,刚好能做到“散而不伤阴”。
患者拿着药离开前,陈砚之仔细叮嘱:“药煎好后温服,喝完别急着吹空调,盖薄被躺一会儿,微微出点汗就好,别大汗淋漓。如果觉得嘴里发苦,可以少喝两口热稀粥。”
傍晚整理诊室时,爷爷指着《伤寒论》里的桂枝汤条文说:“你看这方子,五味药看似简单,却藏着‘阴阳调和’的理——桂枝阳,白芍阴;生姜散,大枣收;甘草居中调和。你今天加黄芪、茯苓,是在阴阳之外,补了‘气’和‘湿’的维度,这就是化裁的意义。”
陈砚之翻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夏至,用桂枝汤化裁。桂枝配白芍,像一对互相牵着手的伙伴,一散一收,刚好接住怕风出汗的患者。爷爷说,经方不是固定的框,是能生长的树,加减之间,长出来的枝丫才最适合眼前的人。”
窗外的夕阳把竹帘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伤寒论》的书页上,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和药柜里的桂枝、白芍一起,悄悄诉说着“因病施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