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见深觉得自己像一块被榨干了水分的海绵。
连续数月,那种源自骨髓的疲惫感如影随形。白天咖啡当水喝,才能勉强维持精神的表象;一到晚上,头挨着枕头就能瞬间失去意识。可第二天醒来,却比睡下时还要累。
“一定是睡眠质量出了问题。”他对着洗手间镜子里那个眼圈发青、脸色苍白的自己嘟囔。幸好,他有数据佐证。
他抬起手腕,轻触那只价值不菲的智能手环的屏幕。“眠石2代”,以精准监测睡眠结构而闻名。屏幕亮起,显示出一份详尽的睡眠报告:
【总睡眠时长:7小时15分】
【深度睡眠:1小时03分】
【睡眠评分:92(极佳)】
看,数据不会骗人。每晚雷打不动的一小时深度睡眠,是这份报告里最亮眼的数据,也是他面对疲惫时最后的慰藉和谜题——既然睡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这么累?
“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者压力太大。”公司的同事这样安慰他。
但陈见深心里不踏实。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他预约了本市最负盛名的睡眠诊所。
此刻,他正坐在诊所里,对面是穿着白大褂、神情专注的程医生。
“陈先生,根据你手环的数据来看,睡眠结构似乎很完美。”程医生看着平板电脑上陈见深同步过来的数据,眉头微蹙,“但你说你非常疲惫?”
“是的,非常,那种睡不醒的累。”陈见深强调。
“好吧,我们相信客观数据。”程医生放下平板,“你昨晚在这里进行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已经出来了。不过……有些地方,和你手环的数据对不上。”
陈见深的心提了一下。
程医生将电脑屏幕转向他,上面是几条错综复杂的波形图。“这是你的脑电波、眼动、肌电和心率等数据。你看这里,”他用笔指向一段被标记出来的、长约一小时的区间,“根据你的手环,这应该是你宝贵的‘深度无梦睡眠’期,对吗?”
陈见深点头。
“但我们的专业设备显示,”程医生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在这段时间里,你的脑电波呈现高频的β波,伴随快速眼动,这绝不是深度睡眠的特征。它的活跃模式非常奇特,更像是……大脑在经历极度的紧张、恐惧,或者在进行高强度的思维活动。”
陈见深愣住了:“恐惧?我在睡觉啊……”
“还有更矛盾的。”程医生滑动鼠标,调出另一条曲线,“看这里的肌电图。理论上,深度睡眠时肌肉张力会降到最低。但在这一个小时里,你的颈部、背部主要肌群的电信号显示,你的身体……是保持着坐姿的。”
坐姿?
陈见深的脑子“嗡”的一声。他每晚都一个人睡,床上除了他没有别人。坐起来?他完全没有印象!
“这不可能!”他脱口而出,下意识地摸向手腕上的“眠石”手环,冰凉的触感此刻却显得有些刺眼,“我的手环明明显示……”
“仪器很少同时出错,尤其是不同原理的仪器指向同一个反常结论。”程医生打断他,目光锐利,“陈先生,我更倾向于相信,是你的手环‘美化’或者说‘误判’了你的睡眠状态。问题的关键,可能就藏在你失去意识的这一个小时里。”
陈见深失魂落魄地回到公寓,诊所里程医生的话像魔咒一样在耳边回响。他不信邪地打开手机App,连接手环,试图从更底层的日志里找到支持自己的证据。在冗长的、充满专业术语的原始数据流中,他漫无目的地翻找。突然,一段在“深度睡眠”标记期间,被系统归类为“干扰噪声”的次级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条持续且规律的高频微震动记录。陈见深心头一跳,这模式他太熟悉了!他立刻打开手机里那个紧急联系用的App,调出测试模式。两者对比,波形图几乎完全重合。在他被判定为“深度无梦睡眠”的时间里,他的手环,正以只有他能“感知”的方式,持续发送着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