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布坊外的晾架上,新染的靛蓝、鹅黄、粉紫面料随风飘动,远远望去,像一片流动的彩虹。这天清晨,苏晚刚走进研学中心,就看到林悦拿着一份快递单快步走来,脸上满是惊喜:“苏姐,是来自非洲贝宁的国际快递,里面好像是合作意向书!”
苏晚接过快递,拆开后发现是贝宁国家文化部门发来的函件,对方在邮件中提到,通过中国驻贝宁大使馆了解到梅岭的非遗教育模式,希望能邀请团队前往贝宁,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还计划在当地建立“中贝非遗交流基地”。“没想到咱们的非遗能走到非洲!”苏晚拿着函件,激动地召集团队开会。
会上,大家围绕赴贝宁培训的方案展开讨论。陈默提出:“贝宁当地可能缺乏竹编原材料,我们得提前准备简易竹编工具和预处理好的竹篾,还得设计适合当地文化的竹编图案。”李师傅则考虑到植物染的染料问题:“可以教他们用当地常见的植物做染料,比如热带水果、花卉,这样培训结束后他们也能继续实践。”王奶奶还特意准备了剪纸教学模板,说要教当地孩子剪贝宁的国鸟——紫胸佛法僧。
为了更好地适配贝宁的需求,苏晚还联系了中国驻贝宁大使馆文化处,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非遗现状。大使馆工作人员回复:“贝宁有丰富的传统纺织和木雕技艺,你们可以结合当地技艺开展培训,促进文化融合。”苏晚据此调整方案,决定在培训中加入“非遗融合创作”环节,让中贝学员共同设计融合两国文化的作品。
就在团队准备赴贝宁事宜时,研学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来自全国12个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是参加国家文旅部组织的“非遗传承人研修计划”,专程来梅岭学习非遗教育和文创开发经验。苏晚为他们定制了专属研修课程:上午学习梅岭的非遗教学方法,下午研讨文创产品开发思路,晚上则安排“非遗沙龙”,让大家分享各自的非遗传承故事。
在竹编工坊,来自云南的傣族传承人岩温看着陈默演示竹编模具,忍不住感叹:“我们傣族的竹编技艺很传统,但缺乏标准化教学方法,你们的模具教学太实用了!”在染布坊,贵州苗族传承人阿依跟着李师傅学植物染,还分享了苗族蜡染的技艺,两人当场决定合作,用苗族蜡染图案搭配梅岭植物染,开发新的面料产品。剪纸房里,内蒙古的蒙古族传承人娜仁花被王奶奶的卡通剪纸吸引,提出要将蒙古族的马头琴、祥云图案融入剪纸,王奶奶笑着答应:“咱们一起设计,让剪纸既有梅岭味,又有草原风!”
研修计划接近尾声时,学员们联合创作了一组“民族非遗融合展”——傣族竹编搭配苗族蜡染的挂毯、蒙古族剪纸与梅岭竹编结合的摆件、藏族唐卡元素的植物染围巾,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民族特色与创意。苏晚将作品展放在研学中心的展示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还有文创品牌当场提出合作意向。
七月中旬,苏晚带领团队启程前往贝宁。抵达贝宁首都波多诺伏后,当地文化部门的官员亲自到机场迎接,还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培训地点设在贝宁国家文化中心,首批学员有50人,包括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教师和手工艺人。
培训第一天,苏晚先通过视频展示了梅岭非遗的发展历程,当看到孩子们在研学中心学习竹编、植物染的画面时,台下的贝宁学员纷纷鼓掌。接下来,陈默开始竹编教学,他拿出提前准备的竹篾和模具,教大家编织“中贝友谊结”——结的主体是中国结样式,边缘则编织贝宁传统的几何图案。贝宁学员阿玛尔学得很快,还举一反三,用当地的棕榈叶代替竹篾,编织出了更具贝宁特色的友谊结。
李师傅的植物染教学同样受欢迎。他带着学员们到当地的市场采购染料材料——红色的凤凰花、黄色的芒果皮、紫色的蝶豆花茶,当场演示如何提取染料。当看到白色棉布在凤凰花染料中渐渐染上鲜艳的红色时,贝宁学员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来自贝宁南部的学员埃莎说:“我们当地的传统纺织只用天然染料,但方法很简单,你的提取技巧让颜色更鲜亮,我要把这个方法带回家乡!”
王奶奶的剪纸课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她教当地孩子剪紫胸佛法僧,还让孩子们发挥创意,在剪纸中加入中国的熊猫、竹子元素。一个名叫科菲的小男孩,将熊猫和贝宁的猴面包树剪在一起,还画了一颗爱心连接两者,王奶奶笑着把这幅作品贴在教室的展示墙上:“这是最好的中贝友谊见证!”
培训期间,苏晚还带领团队参观了贝宁的传统纺织工坊和木雕市场,与当地手工艺人交流。在一家传统纺织工坊,苏晚看到工匠们用原始的织布机编织布料,便提出可以教他们用植物染改善布料颜色,工坊主人欣然同意。双方当场约定,培训结束后,梅岭团队会寄来植物染教学资料,还会派陈默再次赴贝宁,开展深入合作。
八月初,“中贝非遗交流基地”在贝宁国家文化中心正式挂牌。挂牌仪式上,中贝学员共同展示了培训期间的创作成果——竹编的中贝国旗摆件、植物染的友谊围巾、剪纸的文化融合图案,贝宁文化部长在致辞中说:“梅岭的非遗教育模式为贝宁提供了宝贵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基地,让中贝非遗文化交流长久延续下去。”
从贝宁回来后,苏晚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四季非遗礼盒”秋季款的生产中。今年的秋季礼盒在去年中秋礼盒的基础上做了升级:竹编月饼托增加了可拆卸设计,用完后能拼成小收纳盒;植物染月饼布采用了双层棉麻材质,更耐用;剪纸窗花则加入了贝宁的几何图案,体现中贝文化融合。林悦还设计了“盲盒式包装”,每个礼盒里随机附赠一件中贝学员合作的迷你非遗作品,增加了礼盒的趣味性。
礼盒样品寄到故宫后,很快收到了肯定的回复:“融合设计很有新意,我们计划首批生产套,还会在故宫的中秋文化活动中设置‘中贝非遗体验区’,展示你们在贝宁的培训成果。”订单确定后,产业园里再次忙碌起来,村里的“非遗辅助团队”全员上阵,连之前参加研修计划的少数民族传承人也发来视频,远程指导大家制作民族元素的配件。
生产期间,苏晚接到了贝宁埃莎的视频电话,她兴奋地展示着当地学员用植物染制作的布料:“我们用芒果皮染出了黄色,用蝶豆花茶染出了紫色,还做了很多围巾,当地市场很受欢迎!”苏晚看着视频里色彩鲜亮的布料,欣慰地说:“太好了!下次我们可以合作开发‘中贝非遗联名面料’,推向国际市场。”
八月底,“四季非遗礼盒”秋季款顺利生产完成,发往故宫和各大电商平台。上线当天,套礼盒在两小时内售罄,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可拆卸竹编托太实用了,收纳小物件正好”“中贝融合的剪纸太有特色了,涨知识了”“盲盒里的迷你竹编友谊结好可爱,舍不得用”。故宫文创部门的工作人员特意发来消息:“中秋文化活动中的‘中贝非遗体验区’很受欢迎,很多游客询问什么时候能有更多中贝合作的非遗产品。”
九月初,研学中心迎来了新学期的首批研学团队——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10所中小学,共计500名学生。苏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分层研学课程:低年级学生体验“水果染”“简易竹编”,高年级学生则挑战“非遗融合创作”,比如用竹编结合自己家乡的文化元素制作作品。
来自上海的初中生小宇,在竹编课上设计了一款“东方明珠竹编摆件”,他先用竹篾编织出东方明珠的轮廓,再用植物染染制不同颜色的竹片做装饰。陈默看到后,忍不住称赞:“这个创意太棒了!既体现了上海的特色,又展现了竹编技艺。”小宇笑着说:“我要把它带回家,告诉爸爸妈妈非遗也能很时尚。”
研学活动结束后,不少学校提出要与梅岭建立长期合作,开展“非遗远程教学”——通过“非遗云课堂”定期开展线上教学,每学期组织一次实地研学。苏晚欣然答应,还特意安排了“非遗结对”活动,让梅岭的非遗老师傅与学校的学生一对一结对,指导学生的非遗创作。
九月中旬,苏晚收到了国家文旅部的通知,梅岭非遗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还获得了文旅部的资金支持,用于非遗国际交流与推广。苏晚拿着通知,在团队会议上宣布:“接下来,我们要在贝宁之外,开拓更多国际合作,让梅岭的非遗走向更多国家,同时也要把国外的优秀非遗技艺引进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这天傍晚,苏晚站在研学中心的屋顶上,望着远处的夕阳。晚风拂过,带来竹林的清香和染布的淡淡草木味。她拿出手机,翻看在贝宁培训时的照片——中贝学员一起编织友谊结、在市场采购染料材料、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温暖与欢乐。她又点开“非遗云课堂”的后台数据,看到全国已有300多所学校注册使用,课程点击量突破了10万次,嘴角忍不住上扬。
苏晚知道,梅岭的非遗传承之路还有很长,未来还会遇到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更多年轻的国际非遗交流人才、如何让非遗文创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如何进一步完善“非遗云课堂”的课程体系。但她坚信,只要团队坚守初心,保持创新,梅岭的非遗文化一定能跨越山海,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