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的想法得到了临时救助点那位唯一的外科医生——姓刘的认可。刘医生看着眼前这个眼神疲惫却闪烁着坚定光芒的小姑娘,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也看到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普及基本急救知识的迫切性。
“想法很好!我支持你!”刘医生沙哑着嗓子说,“但现在人手紧,我抽不出身帮你,只能给你提供个地方,再跟维持秩序的同志打个招呼。剩下的,靠你自己了。”
这就足够了。伊拉没有耽搁,她找来一块破木板,用烧黑的木炭写上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自救互救,包扎止血,免费教学”,然后挂在了救助点旁边一个相对安静的破旧棚屋门口。
起初,响应者寥寥。灾民们沉浸在伤痛和失去家园的悲痛中,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由半大孩子主讲的“培训班”将信将疑。伊拉也不气馁,她主动走到人群中,看到有轻伤员需要换药,就一边操作,一边大声讲解要点:
“大家看,伤口要先用水(最好是煮开晾温的)洗干净,把泥冲掉……”
“包扎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能伸进一个手指头……”
“找这种蓟草,捣碎了敷上,能帮着止血……”
她的讲解完全脱离理论,全是直观的操作和身边能找到的东西。慢慢地,一些好奇的妇女和孩子围了过来。伊拉趁热打铁,邀请他们进入棚屋,用准备好的(从废墟里捡来的)破布条和清水,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她从最简单的指压止血法教起,然后是伤口清洗、布条包扎。她手把手地教,语言极其耐心,反复强调关键点。没有教具,她就用自己的胳膊、请愿意的灾民当模特。她还把几种常见的、有止血消炎作用的野草画在木板上,带着妇女孩子们到附近辨认。
“记住样子,万一以后用得着!”
“咱们女人家,平时做饭割了手,也能用上!”
她的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用性,仿佛不是在传授高深的知识,而是在分享一种保命的家常本事。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逐渐打消了人们的疑虑。棚屋里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个妇女孩子,发展到后来一些轻伤的男劳力也加入进来。他们互相练习包扎,交流着各自知道的一点土方子,沉闷的棚屋里竟然渐渐有了一丝生机。
伊拉的“星星之火”培训班,就这样在废墟上悄然点燃。她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教学,其余时间依旧忙于处理伤员。虽然疲惫到了极点,但看到那些原本无助的灾民,开始笨拙却认真地互相包扎伤口,听到他们说出“这里要压住”、“布条要这样绕”时,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比单独救治一百个伤员,更有意义。
几天后,当一批极其有限的救援药品终于抵达时,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一些轻伤员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我护理,减轻了医护人员极大的压力。刘医生看着井然有序了许多的包扎区,对伊拉竖起了大拇指:“小伊同志,你做了件大好事!”
救援工作持续了十多天,重伤员陆续被转往条件稍好的地方,灾情初步稳定。伊拉带来的所有物资都已耗尽,她的“培训班”也教会了至少几十个灾民最基本的急救技能。她知道,是时候该回去了。
临行前,许多受过她帮助的灾民自发前来送行。他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有的塞给她一个烤得黑乎乎的红薯,有的给她装了一壶热水,更多的是拉着她的手,一遍遍说着感激的话。那个她第一个救治的头部受伤的汉子,伤口已经愈合大半,他对着伊拉,深深鞠了一躬。
刘医生也来送她,悄悄塞给她一个小纸包:“里面是几片阿司匹林和一点抗生素,我偷偷省下来的。你带回去,关键时候能救命。小姑娘,坚持下去,你这样的医生,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
【成功在灾区开办简易急救培训班,有效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减轻救援压力,知识传播的社会价值得到极致体现。奖励积分+150点!】
【获得灾区群众真挚感激与同行(刘医生)的高度认可,个人价值与使命感升华。奖励积分+80点。】
【宿主当前积分:5823点。】
归途的心情与来时截然不同。虽然身体极度疲惫,但伊拉的内心却充满了力量。这次灾区之行,让她跳出了红星生产队的方寸之地,亲眼目睹了更广阔天地的苦难与坚韧,也验证了她所掌握的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价值。她不仅是一个救治者,更可以是一个点燃希望的火种。
她带回来的,不仅是刘医生赠予的珍贵药品,还有灾区群众教给她的几种当地特有的、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子,以及一本灾民用烟盒纸、碎布头订成的、上面画满了各种包扎方法和草药图案的“感谢册”。这是最朴素的认可,也是最珍贵的收获。
当她拖着疲惫却坚定的步伐,远远望见红星生产队那熟悉的轮廓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她的家,她的根,也有未解的纷争和潜在的风险。但经历了灾区的洗礼,她感觉自己更加成熟,也更加无畏。
她知道,屯子里的斗争或许仍在继续,王卫东等人可能还在虎视眈眈。但她也坚信,只要她掌握着救人的本事,心中装着乡亲,脚踏实地做事,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她的归来,将给沉闷的红星生产队带来什么变化?她在外面积累的经验和声望,又将如何影响屯子里微妙的平衡?新的篇章,即将在熟悉的黑土地上展开。而伊拉,这个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少女,已经做好了面对一切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