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落下,覆盖了田野和屋顶,红星生产队进入了猫冬时节。往年这时候,社员们多是聚在一起唠嗑、打牌、或者修补农具,日子过得闲散而有些沉闷。但今年,屯子里却多了些不一样的动静。
在伊拉的提议和张书记的支持下,红星生产队的“冬季扫盲班”正式开课了。教室就设在队部那间最大的屋子里,老师是知青周薇和孙晓芸,而伊拉,则成了扫盲班的“特约辅导员”和最大的动力源。
开班的缘由很简单:药材订单签了,明年要扩大种植,需要记录生长情况、学习更复杂的炮制技术,甚至将来可能要看懂收购合同、计算收益。不识字,寸步难行。而且,伊拉自身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榜样——有知识,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
起初,来听课的多是些年轻人和孩子,还有一些像赵红英这样意识到知识重要的知青。但渐渐地,一些上了年纪、原本觉得“黄土埋半截还学啥字”的社员,看到自家娃儿学了几个字后那股兴奋劲儿,看到年轻人因为识字而更能干,也忍不住搬着小板凳坐到了后排。王秀娟和伊爱国也在伊拉的鼓励下,成了扫盲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
队部里,每天晚上都亮着煤油灯,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和热烈的讨论声。周薇和孙晓芸教得认真,她们从最简单的“人口手”、“山水田”教起,结合屯子里的实际,编了些顺口溜,比如“柴胡喜阳坡,黄芩耐旱凉”,既学了字,又记住了药材习性。伊拉则不时穿插讲解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农业小窍门,让学习内容更加实用有趣。
扫盲班的开办,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和因粮荒带来的压抑。它不仅仅是在教认字,更是在凝聚人心,提升整个屯子的精气神。一种积极向上、渴望改变的氛围,在红星生产队悄然形成。
就在扫盲班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伊拉脑海中的系统,再次传来了提示音。这一次的提示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悠长和庄严。
【叮——检测到宿主在落后地区成功引导知识传播,显着提升群体文化素养与生产力意识,社会影响力达到新的阈值。】
【检测到宿主成功探索并初步建立可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药材种植),展现出卓越的远见与实践能力。】
【系统第二阶段【技能融合与创新推演】经验值已满。】
【现在开始升级至系统第三阶段:【区域发展引导与知识体系构建】。】
【【区域发展引导与知识体系构建】:宿主可消耗积分,对特定区域(初始范围:以宿主为中心,半径一公里)进行基础扫描,获取资源、环境、人口素质等基础数据。可基于数据,推演区域发展规划建议(农业、医疗、教育等)。可解锁并引导构建更系统化的知识传播体系(如简易技术手册、培训课程框架等)。】
【升级奖励:免费区域基础扫描一次(半径一公里)。系统积分1000点。】
【宿主当前积分:6923点。】
区域发展引导?知识体系构建?
伊拉的心跳骤然加速!这个新阶段的功能,远远超出了个人技能提升的范畴,直接指向了更宏观的层面!这意味着,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和局部的改善者,而是可以主动地、系统地去规划和引导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
她毫不犹豫地使用了那次免费的区域基础扫描。
【区域基础扫描启动……扫描中……】
【扫描完毕。生成红星生产队(核心区域)基础数据报告。】
报告以意念流的形式涌入伊拉脑海,包含了屯子的耕地面积与土壤成分大致分析、水资源分布、主要植被、常住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平均文化水平估算、现有基础设施(房屋、道路、卫生所)评估等。数据虽然宏观和粗略,但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整体性的视角。
看着这份“体检报告”,伊拉对屯子的现状和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哪些地块更适合扩种药材?哪里可以尝试挖个小池塘蓄水抗旱?扫盲班下一步该如何深化?未来是否可以尝试建立更规范的合作社模式?一个个想法在她脑海中涌现。
这个冬天,因为扫盲班而充满生机,因为系统的升级而充满可能。伊拉知道,她的肩上责任更重了,但她的舞台也更广阔了。她不再只是伊拉,她是红星生产队的伊拉,是这片土地上正在孕育的新的希望的火种。窗外的风雪似乎不再寒冷,因为她心中有一团火,正在为这个小小的村庄,规划着一个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