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培训时光飞逝而过,转眼就到了结业考核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学员们个个埋首苦读,操作室里也总是挤满了加班练习的人。
考核分为三部分:理论笔试、实践操作、以及一个简单的病例分析答辩。
理论笔试对于伊拉来说相对轻松,她扎实的基础和超强的记忆力让她答题流畅。但她也发现,考题并非全是死记硬背,有很多需要灵活运用和理解的内容,比如根据症状描述推断可能疾病、计算复杂的药物配伍剂量、阐述某些操作背后的原理等。这正好契合了她这段时间的学习重点。
【完成系统化培训理论考核,理论知识掌握度获得官方验证。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2038点。】
实践操作考核是重头戏。考场设在了县医院的一个简易处置室,考官由卫校老师和县医院的医生共同担任。学员们挨个进去,随机抽取考核项目: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清创缝合、换药、或者是心肺复苏(模拟人)。
伊拉抽到的是清创缝合。她深吸一口气,走进处置室。台上摆着一块模拟严重撕裂伤的猪皮,旁边是各种器械和消毒用品。
“同学,开始吧。”主考官是一位表情严肃的外科医生。
伊拉沉下心来,仿佛又进入了【模拟诊疗室】的状态。她首先检查“伤口”(评估伤情),然后熟练地拿起镊子和纱布,模拟清洗伤口污物,每一步都清晰报出操作名称:“现在进行创口清洗,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接着是消毒、铺巾、模拟麻醉(口述)……轮到缝合时,她选择了一根合适的圆针和羊肠线。持针、夹针、进针、出针、打结……虽然她的手还小,力度控制需要格外注意,但动作一丝不苟,针距均匀,打结牢固可靠,缝合后的伤口对合整齐。
整个过程流畅、规范,几乎没有多余动作。那位严肃的外科考官微微颔首,旁边的护士长则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为什么选择间断缝合而不是连续缝合?”考官突然提问。
“因为模拟的是撕裂伤,组织损伤较重,间断缝合利于引流,减少感染风险,也便于后期间断拆线。”伊拉流畅回答,这是理论课上强调过的要点。
“很好。操作规范,回答问题准确。通过。”考官在考核表上打下分数。
伊拉暗暗松了口气,鞠躬离开。
最后是病例分析答辩。每人随机抽取一个简单病例,有十分钟准备时间,然后向考官阐述诊断思路、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伊拉抽到的病例是:“患者,女,35岁,社员,夏季田间劳动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乏力、体温38.5c。”
这几乎是为她量身定做的题目!她立刻想到了中暑,也想到了自己弄的“防暑饮”。但她没有贸然下结论。
准备时间到,她站在考官面前,条理清晰地分析:“首先考虑诊断:热射病(中暑)可能性大。依据:高温环境下劳动史,典型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乏力、发热。”
“需要鉴别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但流感多有呼吸道症状和全身酸痛,且有接触史)、急性胃肠炎(但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热可为伴随症状)。”
“处理原则:立即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快速降温(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给予淡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若出现高热不退、抽搐、昏迷等严重情况,需立即转送上级医院。”
“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及广大社员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高温劳作,及时补充水分……”
她的分析全面、严谨,既考虑了常见病,也想到了危重情况的转诊,最后还提到了预防,完全超出了对一个赤脚医生的基本要求。
考官们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了赞赏的表情。毫无疑问,又是高分通过。
【圆满完成所有结业考核项目,理论与实践能力均获得权威认可,综合医学素养显着提升。奖励积分+100点!】
【宿主当前积分:2138点!】
所有考核结束,成绩需要综合评定。等待最终结果的那半天,是所有学员最煎熬的时刻。
终于,结业典礼在小礼堂举行。领导讲话、教师代表发言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宣读结业成绩和优秀学员名单。
“本次培训,全体学员均通过考核,准予结业!”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面宣读综合成绩前十名及优秀学员名单:第十名,红旗公社,孙志强;第九名……”
每念到一个名字,台下就响起一阵欢呼。伊拉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第三名,前进公社,赵红梅!”赵红梅激动地跳了起来。
“第二名,永丰公社,李卫东!”
“第一名,”念名单的老师顿了顿,目光投向台下那个小小的身影,“红星公社,伊拉!同时,伊拉同学也被评为本次培训的‘优秀学员’!大家鼓掌祝贺!”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伊拉身上,充满了敬佩和赞叹。谁能想到,这个年纪最小的学员,竟然能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
伊拉的脸红扑扑的,心脏激动得怦怦直跳。她站起身,走向主席台,从领导手里接过了那张鲜红的结业证书和一张“优秀学员”的奖状。
赵红梅和孙志强都过来向她表示祝贺,之前的竞争感早已化为了真挚的友谊。
结业典礼后,就是分别的时刻。学员们互相留下通讯地址(大多是大队部的地址),约定以后多交流。赵红梅抱着伊拉不舍得松手:“拉拉,以后有啥事捎信来!有空来我们公社玩!”
孙志强也憋出一句:“保持联系。”
伊拉背着她的旧书包,里面除了来时的东西,多了结业证书、奖状、几本崭新的教材(她用节省下来的伙食补贴买的)、一本厚厚的笔记,还有同学们送的一些小礼物(一支铅笔、几块糖)。她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里面装满了知识、荣誉和友谊。
伊爱国赶着骡车来接她,看到女儿的成绩和奖状,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俺闺女,培训拿了第一!优秀学员!”
回村的路上,夕阳西下。伊拉看着沿途熟悉的田野风光,心中感慨万千。一个月的学习,让她脱胎换骨。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凭借系统和一点小聪明的“小郎中”,而是一个经过了系统培训、掌握了扎实理论和基本操作、拥有了更开阔视野的“准赤脚医生”。
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红星生产队,回到卫生所,回到李大夫身边,把她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起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学成归来、报效乡里的渴望和信心。
骡车吱呀呀地驶向炊烟袅袅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