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从省城归来,仿佛变了一个人,又仿佛什么都没变。她依旧是那个红星生产队的赤脚医生和沼气技术员,依旧忙碌在卫生室、田间和沼气池边。但她的眼神更加沉静,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带上了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和更系统的框架。
带回来的几本农大教材被她珍重地放在卫生室的书架上,一有空就拿出来啃读。那些陌生的公式和术语起初像天书一样,但她有足够的耐心和系统辅助,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一点一点地理解、消化。她不再满足于“知道怎么做”,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还能怎么做更好”。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她的《赤脚医生实用手册》的修订上。她增加了更基础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概述,使诊断思路更有依据;在草药部分,她尝试引入一些简单的植物学和化学概念,解释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在疾病预防部分,她借鉴了公共卫生学的框架,使之更加系统化。
同时,她也开始将省城所学应用到沼气工作中。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产气量和压力,而是开始设计更详细的表格,试图记录不同原料配比、温度变化与产气速率、气体成分(通过粗略的燃烧观察判断)之间的关系。她甚至尝试用更科学的语言,重新编写那本《沼气技术十问十答》,使其在保持通俗的同时,增加一些原理性的解释。
郑卫国最先察觉到伊拉的变化,他欣喜地说:“伊拉,你这次出去,真是脱胎换骨啊!看问题的层次都不一样了!”
伊拉笑了笑:“郑大哥,你别取笑我了。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才知道要往哪里努力。咱们以前很多做法是对的,但要是能知道背后的道理,就能做得更好,也能教得更好。”
初春,一股强劲的倒春寒袭击了地区,气温骤降,雨雪交加。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极易引发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果然,红星公社范围内,包括试点大队,陆续出现了较多感冒、发烧的病人,尤其以老人和儿童为甚。
若是以前,伊拉会忙于诊治,开药打针。但这次,她首先想到的是在农大听一位流行病学教授提到的“传染病监测与早期预警”概念。她立刻向公社卫生院汇报了情况,并建议启动简单的疫情监测机制:各大队赤脚医生每日报告新增类似病例数量,重点关注聚集性发病和重症情况。
同时,她结合自己对本地情况和疾病特点的了解,制定了一份更具体的《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要点》,通过大队广播、宣传栏和巡回宣讲的方式,迅速传递到每一个生产队、每一户人家。要点不仅包括“勤洗手、多通风、注意保暖”等常规措施,还特别强调了“减少大型聚集”、“发现家人发热及时报告并做好家庭内隔离”、“症状加重立即转诊”等更具针对性的内容。
在她的建议下,各大队还组织人员对公共区域,如队部、食堂、井台等,进行了定期的生石灰喷洒消毒。
这套组合拳下来,虽然未能完全阻止疾病的发生,但有效延缓了疫情的扩散速度,避免了大规模暴发。重症病例都能得到及时发现和转诊,没有出现因延误治疗导致的严重后果。公社卫生院院长在总结这次春寒疫情防控时,特别表扬了伊拉和她提出的监测预警思路,认为这是将科学防控理念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扩大试点工作进入第二个年头,大部分沼气池运行平稳,效益显着。但伊拉和她的团队也清醒地看到,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池子,由于各种原因(如建池质量瑕疵、后期管理粗放、原料不足或不当等),处于“低产”或“间歇产气”状态,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些“低产池”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整体效益,也挫伤了部分社员的积极性,甚至成为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人反对推广的“证据”。
伊拉决定,将“低产池改造与效能提升”作为今年试点工作的一个重点攻关课题。她组织技术骨干,对这些低产池进行逐一“会诊”。
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管道有轻微漏气,平时不易察觉,但长期影响压力;有的是投料习惯不好,时多时少,导致发酵不稳定;有的是池体保温没做好,冬季产气锐减;还有的是菌群活力不足,需要“激活”。
伊拉带领团队,针对不同“病因”,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对于漏气,组织仔细排查,彻底密封;对于投料问题,加强指导,帮助制定合理的投料计划;对于保温问题,推广红星队的土法保温经验;对于菌群问题,则采用“交叉接种”的方法,从高产池取沼液注入。
这个过程繁琐而细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术支持。伊拉让石头主要负责这个项目的跟踪记录,将每一个低产池的“病历”和“治疗方案”、“治疗效果”都详细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案例库。
“伊拉姐,这活儿比建新池子还磨人!”石头有时也会抱怨。
伊拉拍拍他的肩膀:“石头,解决问题、提升现有设施的潜力,往往比建设新项目更能体现技术的价值和我们的责任心。把这些难题攻克了,咱们的技术才算真正过硬。”
春末夏初,伊拉收到了省农大林助教的来信。信中说,伊拉的报告在农大师生中引起了持续反响,几位教授对她的实践数据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与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行一些合作研究。比如,能否由伊拉在红星队定点收集不同季节、不同原料下的沼气发酵详细数据?农大这边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检测试纸和指导,并帮助进行数据分析,共同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优化发酵工艺。
随信还寄来了一小包检测ph值的精密试纸和一份详细的数据记录表格模板。
这无疑是一个将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的绝佳机会!伊拉兴奋不已。她立刻向公社和队里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她挑选了红星队和向阳大队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沼气池(包括运行良好的和经过改造提升的),作为固定的数据采集点,由春杏、石头等骨干负责,按照农大提供的模板,进行更系统、更精细的数据记录。
同时,她也定期将收集到的数据和遇到的新问题,写信与农大的教授们交流。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步尝试,让伊拉和她的团队仿佛插上了另一双翅膀,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用更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来审视和推进他们的事业。
伊拉站在绿意盎然的田野边,看着远处忙碌的社员和稳定的沼气火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方向感。她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她不再是孤身探索。她的背后,有扎根的土地,有成长的同伴,有学习的系统,现在,又多了远方学术力量的支持。她这座连接基层与学术的“桥梁”,正在一点点架设起来。她的故事,也因为这不断的连接与成长,而变得更加厚重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