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省农大,进入大二学年的伊拉,已然褪去了大一时的些许青涩,更像一名沉稳的学者。她的课程表上,出现了《农业政策分析》、《农村金融》、《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等更具宏观视野和应用性的课程。与此同时,她主动选修了《生态学原理》和《环境科学导论》,试图从更基础的层面理解她所实践的“循环”与“韧性”。
《农业政策分析》的授课老师是刚从北京参加完政策研讨回来的中青年教授,思想活跃。他在课堂上分析了国家正在酝酿的、关于放松农村经营模式的讨论,提到了“包产到户”在一些地区的试验。这如同在平静的课堂投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大部分来自城市、深受传统集体化教育影响的学生对此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认为这会削弱集体经济,导致两极分化。也有少数来自农村、见识过“大锅饭”弊端的同学,谨慎地表达了支持。
伊拉没有立即发言,她想起了红星公社的工分制度改良,想起了那些因为更紧密的劳动与收益挂钩而被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也想起了在分散经营下可能被削弱的大型基础设施(如沼气系统)的管理难题。当教授点名让她谈谈看法时,她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我认为,政策的关键不在于形式是‘集体’还是‘分散’,而在于是否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是否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否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基础相适应。”她以红星公社为例,“我们既保留了沼气系统、农田水利这样的集体资产和统一服务,又在生产管理、利益分配上引入了更灵活、更能体现多劳多得的方式。这或许是一种‘统分结合’的探索。未来的政策,可能需要更多的弹性,允许地方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实践,而不是一刀切。”
她的发言,没有简单支持或反对,而是跳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视角,让授课教授眼前一亮,也让许多同学陷入了沉思。这次讨论,让伊拉意识到,她的实践积累,正赋予她剖析宏观政策的独特能力。
在《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课上,伊拉更是如鱼得水。红星公社的技术核心小组、沼气系统的管理模式、甚至夜校提高班,在她看来,都蕴含着丰富的合作经济元素。她将对这些组织的形成机制、治理结构、利益分配和知识共享的观察,融入到课堂学习和作业中,写出了一篇题为《知识溢出、社会资本与乡村内生性合作组织培育——以红星公社为例》的课程论文,被老师誉为“极具洞察力”。
她的学术研究也在继续深化。在钱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着手将之前那篇比较分析论文,扩展为一个更系统的研究计划,准备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她计划选取红星公社及另外两个成功推广点进行更深入的跟踪研究,不仅分析其经济生态效益,更着重剖析其背后支撑的社区治理机制和知识创新过程。这个计划,已经隐隐触及了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她与红星公社的互动进入了更高层次。春杏和石头不再仅仅汇报情况和求助,而是开始与她探讨更深层的发展问题。
春杏来信提到,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单单依靠沼渣沼液消纳粪便压力增大,询问是否有更好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伊拉接到信后,联想到在《环境科学导论》中学到的“食物链加环”原理,回信建议他们可以尝试利用多余的沼液养殖水葫芦、细绿萍等高蛋白水生植物,作为青饲料补充喂养猪和鱼,形成更复杂的“猪-沼-水生植物-鱼\/猪”循环模式,并附上了相关资料和简单的设计图。
石头则来信探讨,随着“伊拉模式”名声在外,前来参观取经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有县里、地区的领导带着投资意向来考察,询问公社应该如何应对,是扩大规模还是保持现状?这涉及到发展战略的选择。
伊拉认真思考后,回信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扩大规模的优势(规模效应、影响力)和风险(管理复杂度增加、可能偏离生态初心)是什么?保持现状的利与弊?公社自身的人力、物力、管理能力能否支撑扩大?外来投资的性质和期望是什么?是否会干扰公社的自主性?她建议他们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充分讨论,明确公社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底线原则。
这些来自乡土的战略性思考,反过来极大地滋养了伊拉在《农业政策分析》和《合作经济》课程中的学习,让她对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
宿舍里,伊拉与周敏、孙丽的讨论也愈发深入。周敏家族有从事对外贸易的背景,她有时会带来一些关于国际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信息,这为伊拉思考红星公社农产品的潜在价值打开了新的窗口。孙丽则对伊拉研究中涉及的社区治理话题很感兴趣,常常从社会学角度与她探讨。吴招娣则在伊拉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尝试撰写自己家乡山林资源利用的小案例。
大二这一年,伊拉仿佛进入了一个更开阔的水域。她的知识结构从农业经济管理,向生态学、社会学、政策科学拓展;她的研究从个案描述,走向机制分析和比较研究;她与乡土的互动,从技术指导升级为战略探讨。她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红星公社一方水土,而是开始关注整个中国乡村在时代变革中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
她知道,这一切的积累,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当未来的某一天,她带着更系统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强大的能力回到那片黄土地时,她能做的,将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参与到一场更为宏大的、关于中国乡村命运的历史性探索之中。她的笔下,不仅是论文,更是未来;她的脚下,不仅是校园,更是通向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