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班子会议原则上通过了伊拉修改后的试点方案,并将其命名为《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发展综合试点的指导意见》。王专员亲自挂帅,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刘副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协调落实。伊拉作为核心技术人员,被赋予了跟踪指导、总结经验的重要职责。
文件下发,会议召开,声势造了起来。然而,当伊拉跟随刘副主任第一次下乡,前往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公社的、位于平原地区的“东风公社”时,她才真切感受到从文件到现实之间那道深深的沟壑。
东风公社的书记姓孙,是个面色黝黑、嗓门洪亮的中年汉子。他热情地接待了地区来的领导,会议室里茶水、瓜子摆了一桌。但当刘副主任照着文件精神,宣讲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时,孙书记脸上堆着笑,眼神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敷衍。
“请领导放心!我们东风公社坚决响应地区号召,一定把试点工作搞好,搞出成绩!”孙书记的表态铿锵有力。
可等到伊拉拿出具体的试点任务清单,涉及到工分制微调、沼气技术升级、组建社区学习小组、建立简单的生产档案等具体事项时,孙书记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伊拉同志,你这些想法都很好,很先进。”孙书记搓着手,语气为难,“不过啊,我们公社情况有点特殊。今年春灌水量不足,好几个大队都在为抢水的事闹矛盾,干部们天天扑在田头调解,实在抽不出太多精力搞这些新花样。再说,这工分制是上级定下的,我们下面随便改动,怕是不合适吧?还有这沼气,我们这儿土质松,建池子容易漏气,之前搞过,效果不好,群众有顾虑啊……”
一番话,有理有据,全是实际困难。刘副主任听着,也只是点点头,安抚了几句,强调要“结合实际,稳步推进”。
伊拉没有争辩。她明白,孙书记的顾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的心态:上面政策多变,各种“试点”、“运动”层出不穷,很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应付过去就算了,动真格改革,风险大,收益不确定,不如按部就班来得稳妥。
回到公社招待所,刘副主任对伊拉说:“看到了吧,小伊,基层工作难做啊。光靠文件和会议,推不动。”
伊拉点头:“刘主任,我明白。我们不能只给任务,还得帮他们找到动力,解决他们真正的难题。”
她请求在东风公社多留几天,不做指导,只做调研。孙书记虽然疑惑,但也同意了。
伊拉住进了公社招待所最简陋的房间,第二天一早,就背着挎包,拿着笔记本,独自下到了大队和生产队。她不再找干部开会,而是直接去田埂上,跟正在锄草的老农聊天;去饲养场,跟喂猪的饲养员交谈;去村里的代销点,听妇女们唠嗑家长里短。
系统默默开启着信息收集和分析模式,记录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哪个大队的麦子长势不好,可能缺某种肥料;哪个生产队的猪崽最近病死得多;哪家的媳妇因为孩子生病欠了债……
几天下来,伊拉对东风公社的情况有了更立体,也更沉痛的认识。春灌缺水是表象,深层原因是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上游下游用水矛盾尖锐。公社并非不重视生产,而是被这些基础性的“老大难”问题拖住了大部分精力。所谓的“新花样”,在他们看来,自然是可有可无,甚至是添乱。
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痛点”和一个潜在的“甜头”。
“痛点”是公社唯一的一家砖窑厂,因为技术落后,烧出来的砖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销路不畅,不仅无法为公社创造利润,反而成了一个小小的包袱。
“甜头”是,东风公社地处平原,秸秆资源极其丰富。但除了部分用作燃料和饲料,大量秸秆在秋收后被就地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伊拉脑海中灵光一闪。她想起了系统知识库里关于“简易轮窑烧砖技术”和“秸秆沼气发酵”的资料。如果能帮东风公社改造砖窑,提升砖的质量和产量,打开销路,岂不是能直接增加公社收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推广秸秆沼气,不仅能解决燃料问题,改善环境,沼渣沼液还是优质有机肥,能反哺农田,缓解部分肥料短缺。
她立刻行动起来,利用系统检索、整合相关资料,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帮助东风公社解决当前突出困难、推动试点工作落地的几点具体建议》,重点就是砖窑技术改造和秸秆沼气推广。
当伊拉将这份充满具体解决方案,而非空泛要求的建议书,摆在孙书记面前时,孙书记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他仔细地看着关于砖窑改造的部分,特别是伊拉用系统绘制的简易轮窑结构示意图和预期的效益分析(成本降低、成品率提升、预计年增收金额),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伊拉同志,你……你真懂这个?这图画的,比县里技术员还明白!”孙书记的语气带着惊喜和怀疑。
“孙书记,我在学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如果您同意,我们可以先搞一个小型的试验窑,我负责技术指导,公社出人出力。成功了,再推广。失败了,损失也可控。”伊拉诚恳地说。
这个提议务实而诱人。相比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模式”、“理念”,能立刻带来真金白银的技术,显然更能打动孙书记。
“好!就按你说的办!”孙书记一拍大腿,下了决心。
说干就干。孙书记亲自协调,抽调了公社里几个心灵手巧的木匠、泥瓦匠,伊拉则拿着系统提供的详细施工参数和注意事项,现场指挥。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动嘴皮子的“技术顾问”,而是卷起袖子,拿着图纸,跟工匠们一起琢磨、一起干。
系统在她脑海中实时模拟着施工过程,提示着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当第一座小型试验轮窑终于建成,点火烧制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几天后,窑温冷却。当窑门打开,露出里面颜色均匀、敲击声音清脆的砖块时,现场爆发出了一阵欢呼!成功了!砖的质量比老窑稳定了不止一个档次!
孙书记拿起一块砖,爱不释手,看着伊拉的眼神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伊拉同志,你可是给我们东风公社送来了‘金砖’啊!”
砖窑改造的成功,像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公社干部们对伊拉的态度彻底转变,从之前的敷衍,变成了由衷的信服和配合。孙书记主动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利用砖窑的收益,来逐步推进渠系维修和伊拉方案里提到的其他试点内容。
砖窑的成功,为伊拉赢得了信任和话语权。她趁热打铁,开始推动秸秆沼气的试点。
这一次,阻力小了很多。她选择了几个积极性比较高、且饲养牲畜较多(需要肥料)的生产队,作为首批示范点。她亲自讲解秸秆沼气的原理、好处和建造要点,并利用系统优化了适合本地土质和气候的池型设计。
有了砖窑的成功经验,社员们对这位年轻的“女专家”有了信心,参与度很高。当第一个示范池成功产气,蓝色的火焰在灶台上跳动时,围观的人群再次发出了惊叹。
“这火真旺!比烧柴强多了!”
“以后不用满处搂柴火了!”
“这沼液浇菜,菜长得就是好!”
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最好的宣传。不用伊拉再多费唇舌,其他生产队纷纷找上门,要求学习建沼气池。
伊拉没有大包大揽,她借鉴红星公社的经验,在东风公社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她将建造和维护的技术要点编成简单易懂的口诀和流程图,组织了几次集中培训,让各队选派聪明肯学的年轻人来学习。
同时,她也适时地将试点方案中关于“社区学习小组”、“工分激励知识学习”等内容,融入到了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比如,对率先掌握技术、并成功指导他人建池的社员,给予额外的工分奖励;组织沼气用户交流使用心得和故障排除经验,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
东风公社的试点工作,终于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任务,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看得见的利益为驱动,一步步地扎下根来。
当伊拉结束在东风公社近一个月的蹲点,准备返回地区时,孙书记带着公社干部一直把她送到路口,紧紧握着她的手说:“伊拉同志,谢谢你!你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技术,更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思路和信心!你放心,试点工作,我们东风公社一定踏踏实实搞下去!”
坐在返回地区的班车上,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田野,伊拉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东风公社的“星星之火”已经被点燃。虽然这只是五个试点公社的第一个,前路依然漫长,但她已经找到了在更复杂环境中推动变革的有效方法:放下身段,深入实际,寻找痛点,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效益开路,顺势而为,点燃内生动力。
系统界面,那条主线任务的进度条,清晰地向前跃进了五分之一。伊拉嘴角微扬,目光投向远方更广阔的山川。她的卷王之路,在连接政策与乡土的桥梁上,正走得愈发坚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