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殿,只见冥河老祖今日竟换下了一贯标志性的血色狰狞袍服,
穿着一身暗红色的、绣着繁复诡异阿修罗符文的长袍,
脸上堆满了自以为和煦的笑容,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他一进门,那目光就如同最精准的飞剑,
瞬间锁定了后土娘娘,热情洋溢地拱手高呼:
“恭喜!恭喜后土圣人成功摆脱六道轮回束缚,
得证大道,前途无量!
老夫在血海之中,便感应到幽冥气象万千,
大道垂青,天地同贺!
便知是娘娘功参造化,引得天地异动!
心中不胜欢喜,特来道贺!哈哈哈!”
说完,冥河眼光一转,便将视线投向一旁的牛犇:
“这位便是贤婿牛魔王吧,贤婿帮助后土娘娘脱困亦是功德无量啊!”
..........。
冥河的这一声“贤婿”,喊得是情真意切,
仿佛牛犇早已是他血海嫡系,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
而此刻跟在他身后进来的,
并非是往日那些煞气冲天的阿修罗魔王,
而是十二位身着轻薄曼妙纱丽、风情各异的罗刹女公主!
她们甫一进殿,便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香风,
如同百花盛开,齐齐向着牛犇盈盈下拜,
声音娇柔婉转,如同出谷黄莺,交织成一片动人的乐章:
“恭贺姐夫(大王)仙福永享,争取圣道早成!”
这一下,当真是满殿生春,艳光四射,
连庄严肃穆的平心殿都仿佛明亮了几分。
而那十二位罗刹女,或妩媚多情,眼波流转似能勾魂夺魄;
或清冷孤高,如雪岭寒梅独自绽放;
或妖娆如火,热情大胆仿佛能融化坚冰;
她们虽气质迥异,却无一不是世间罕有的绝色,
此刻齐聚一堂,对着牛犇行礼,那场面,
足以让任何道心不坚的男性修士心神摇曳,难以自持。
..........。
平心殿内,牛犇看着眼前这十二位千娇百媚、风情各异的罗刹公主,
纵然道心坚定如不周神山,此刻眼角也不受控制地跳了跳。
“好家伙!
冥河这老小子,果然是洪荒老牌巨擘,活了无数元会,
这“投其所好”的手段,真是简单粗暴又有效!”
牛犇心中不得不承认,
作为融合了前世现代人灵魂和牛魔王本体血脉本性的存在,
他对美色的抵抗力确实不算顶尖。
看着眼前这十二位任君采撷的绝色,
说内心毫无波澜,那绝对是自欺欺人。
一股燥热感隐隐从小腹升起。
‘冷静!牛犇!你现在是圣人了!
混元大罗金仙!幽冥界主!要注意形象!’
他赶紧在心中默念《盘古创世经》的静心法诀,
强行压下那点旖旎念头,
同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铁扇公主,
那看似温柔实则刚烈、手持芭蕉扇的倩影,顿时打了个激灵。
“这要是让家里的贤妻知道了,
哪怕自己成了圣人,
恐怕也少不了一场家庭风暴,后果不堪设想!”
.........。
牛犇下意识地清了清嗓子,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威严与镇定,
声音尽量平和,甚至带着一丝刻意的疏离:
“老祖客气了,诸位……公主请起。”
他刻意忽略了冥河那声无比顺口的“贤婿”,
也没敢多看那些罗刹女一眼,
生怕自己一个把持不住,圣人的脸面就丢尽了。
冥河老祖见状,心中更是暗喜,
自觉策略成功,连忙上前几步,几乎要拉住牛犇的手,
脸上堆着热情得过分的笑容,指着那些罗刹女介绍道:
“贤婿,莫要见外!
你看,这是老夫麾下罗刹一族中最出色、最知礼数的十二位公主,
不仅容貌修为皆是上上之选,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婉,对贤婿你仰慕已久,
今日特来侍奉左右!
端茶递水,铺床叠被,演武论道,皆无不可!”
.........。
冥河越说越起劲,唾沫星子都快喷到牛犇脸上:
“贤婿你如今身份不同往日,乃是后土娘娘座前红人,
地道功臣,身边怎能没些得力又赏心悦目的人伺候?
这十二钗环,正合你用!
你可千万莫要推辞,否则,岂不是寒了这些丫头们的一片痴心,
也枉费了老夫一番苦心啊!”
冥河的话语中的暗示,几乎是赤裸裸的,
就差明说“你快收下,然后帮老夫搞定圣位”。
.........。
就在这时,
天庭的七仙女也在巫族侍卫的引导下,步入了平心殿。
为首的红衣仙子,容貌端庄秀丽,气质清雅脱俗,宛如空谷幽兰。
她一眼就看到了殿内那十二位艳光逼人、衣着大胆的罗刹女,
以及冥河老祖那副恨不得把“女儿”们塞到牛犇怀里的“推销”嘴脸,
柳眉顿时就蹙了起来,美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与薄怒。
“这冥河老祖,果然是魔道出身,
行事如此不堪,竟想用这等手段来攀附关系!”
红衣公主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不快,
领着六位妹妹,步履从容地上前,
对着端坐云床的后土娘娘和站在下首的牛犇盈盈拜下,
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珠落玉盘,却不失天庭仙子的庄重与气度:
“小仙红衣,携妹妹橙衣、黄衣、绿衣、青衣、蓝衣、紫衣,
奉玉皇大天尊、王母娘娘法旨,特来恭贺平心娘娘圣德广布,轮回永固;
恭贺牛道友福缘深厚,道途昌隆。”
...........。
红衣公主顿了顿,继续道,声音清晰地传遍殿内:
“陛下与娘娘闻听幽冥大喜,天地同贺,心中甚慰,
特命小仙等带来些许天庭特产与奇珍,略表心意。
王母娘娘更特意吩咐,让我等姐妹在地府小住些时日,
一则聆听平心娘娘与牛道友教诲,感受地道玄妙;
二则略尽绵力,帮忙打理些琐事,
以彰我天庭与地府同气连枝、共维洪荒安定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