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子扶苏则恰恰相反,自幼聪颖,并且胸怀大志。
天子驾六,他则想驭四。
秦王设立九卿,他便要创设六部。
这一桩桩、一件件,与长公子扶苏早年经历相比,可谓精彩纷呈。
因此,当这一次天幕没有继续展示长公子扶苏,而是转而播放太子扶苏的生平时,
除了六国旧贵族表示难以接受外,其他人也都更愿意继续了解太子扶苏的事迹。
在众人或期待、或不情愿的注视中,【大秦·秦太宗扶苏】的天幕画面也随之继续展开,延续上次的结尾继续播放。
【在设立太子六部,并划分清楚六部下属各司之后。】
【年仅六岁的太子扶苏,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决定将这一年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农家》和《墨家》典籍的学习中。】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他意识到军功爵制度虽存在缺陷,】
【但这些弊端至少要等大秦平定六国、实现真正一统之后才会逐渐显现。】
【尽管大秦如今国力强盛,但估计在未来三五年之内,恐怕也难以彻底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所以他还有充裕的时间去深思熟虑,找出应对军功爵制度弊端的方法。】
【大不了他明年再将重点转至《法家》学说的学习上。】
【等他系统地掌握法家思想后,想必就能构思出一个合适的替代制度。】
【如果一年时间还不够,那么接下来的几年他也可以持续钻研,相信总能找出解决之道。】
【退一步讲,即使他未能找到完美的方案,但他已经察觉到了军功爵制度背后的隐患,并会将其告知父王。】
【大秦朝堂之上,尤其是廷尉李斯,在法家学术上颇有建树,早已自成一派。】
【想必即使没有他,李斯也能提出一个完善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农家》的许行先生和《墨家》的墨杰先生,都正好在太子六部任职。】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两位贤者就在身边,不论是他们传授学问,还是他请教问题,都极为方便。】
【他本就不是一个喜欢绕远路的人。】
【再者,他也希望通过对《农家》和《墨家》学说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两家思想。】
【这样或许他可以对农部六司或工部六司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从而促使这两个部门尽快研究出一些真正有利于百姓的实用成果。】
【抱着这样的想法,太子扶苏心安理得地开始研读《农家》和《墨家》的经典着作。】
天幕之下,近半个月来已联络并聚集了数十名昔日农家门人的陈相、陈辛,看着画面上太子扶苏选择研习《农家》典籍的一幕,纷纷欣喜大笑:
“瞧见了吗?太子扶苏选择了研习我们《农家》之学!”
“而且是由我们许先生亲自指导!”
“太子扶苏也是我们农家弟子!”
“农家将兴!农家将兴!”
“农家复兴有望了!”
“哈哈哈……”
数十上百名农家门人子弟的笑声,传得极远。
而那些知道他们是农家传人的百姓,或是一些士人,看向他们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敬重。
甚至还有些士子主动向陈相、陈辛等农家门人请教农家的学问。
毕竟天幕上的太子扶苏都在研习农家典籍,那他们学习农家思想也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若不是一时找不到墨家门人子弟,这些士子恐怕也会去请教墨家的相关学说。
总之,自从天幕上出现太子扶苏的身影以来,
这位太子便悄然成为天下士人的风向标。
天幕上的太子研习哪家典籍、学习哪家学说,他们便也跟着研习哪家、学习哪家。
咸阳城,麒麟殿外的广场上,相里季望了一眼淳于越等诸子百家的博士,笑眯眯地说道:
“看来我们墨家的影响力,终究还是略胜一筹啊!”
“太子殿下最终还是采纳了我们墨家的主张!”
“那太子会请哪位墨家贤者来传授这些理念呢?”
“莫非会是老夫不成?”
“哈哈哈……”
相里季笑得合不拢嘴,那神情落在其他诸子百家博士眼中,简直是刺眼至极,惹人厌烦。
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懊悔今日为何要入宫观礼。
天幕谁看不到呢?
偏偏要挤进宫来,结果成全了相里季这个老家伙在众人面前得意洋洋。
更气人的是,此地是皇宫,当着始皇帝的面,他们连揍他一顿都做不到。
想到这儿,诸子百家的博士们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心中已然达成共识。
宫里不能动手,但等出了宫,他们便联手围堵相里季那老家伙,非得让他吃点苦头才解气。
而在宫外,墨家相里氏一系专责军械研发,以及新设工部六司相关事务。
听闻天幕上太子扶苏有意让相里季传授墨家之道,墨家一众族老立刻召开族内大会。
他们要看看,这“相里季”究竟有没有此等福分,能得太子亲口尊为“季师”或“相里师”。
若真得此殊荣,他们便推举他为这一系墨家的新任钜子。
虽说这“钜子”只能统率本系弟子,无法号令墨家另外两支人马。
可如今那两支是否还存于世上,即便尚在,又还有多少传人,皆是未知之数。
即便真能统御,也未必有多大实际意义。
除了相里季笑逐颜开,坐在一旁的李斯同样面带笑意。
他万万没想到,天幕中的“自己”竟能获得太子扶苏如此敬重,不仅称他为“李师”,还称他于法家之中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这几乎已是众人之中最高的赞誉!
所谓“自成一家”,意味着你的学说足以与诸子百家并列,与诸贤齐名。
往后人们提起他李斯,也会在名字后加个“子”字,尊为“李斯子”。
这是他除却权位富贵之外,最为渴望的荣誉。
然而,以李斯目前在法家学术上的造诣,还远未达到那个境界。
比起他的师弟韩非,他还差了半个到一个层次。
即便韩非已不在人世,世人仍尊称他为“韩非子”。
不过,若他能顺利改革秦国军功爵制,以新法替代旧法,那他的功绩将助他跃升至诸子之列。
届时,即便他离世,后人也会尊称他为“李斯子”。
一想到这里,李斯心中不禁一阵激荡。
他立刻一心三用:一边聆听天幕之言,一边将其记录于竹简之上,一边思索完善新法细节。
事实上,这半个月来,他已初步拟出新法的轮廓。
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早已指明了变法方向,而这半个月里,他日夜苦思,未曾停歇。
再加上他本就是这个时代除韩非之外,法家之中最具才思之人。
尽管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他确实已经拟定出一套新法,旨在取代旧有的军功爵制度。
虽然尚有诸多细节待完善,但其核心已基本定型。
只要再稍加打磨,这套新法便可正式推行。
即便现在就拿出来施行,也并非不可。
哪怕在推行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逐步完善细节也无妨。
但李斯并没有急着把这套新法拿出来,更没有立刻呈报给始皇帝嬴政。
若不是天幕上有关太子扶苏的存在,他恐怕早已将这套新法呈上。
他对自己在法家方面的造诣极有信心,也坚信当今世上无人能提出比他更精妙、更完备的新法体系。
即便目前这套新法尚处于草创阶段,他也愿意公之于众,让大家品评指正。
等到众人挑不出什么漏洞,他再坦然接受各方的赞誉,面上带着一丝得意的微笑。
可如今有太子扶苏在前,他就不得不更加谨慎。
万一将来太子扶苏所提出的治国之法,比自己构思的更为高明,那岂不是自取其辱?
正因如此,李斯才选择将新法暂时藏于心中,等待完全打磨成熟,或等到始皇帝亲自垂问时,再郑重呈上。
又或者,等他看过太子扶苏所提出的新法之后,确认自己的构想更胜一筹时,才肯将其公之于众。
说到底,图的就是稳妥,以及保住自己的颜面。
而天下的百姓们,在得知太子扶苏为了尽快研习出对百姓有益的理念,竟特意研读《墨家》与《农家》的典籍后,无不纷纷称颂:
“太子殿下真是一位体恤黎民的好储君!事事都为咱们着想!”
“是啊,他连读《墨家》《农家》这些书,也是为了早点为我们百姓谋福祉才去读的。”
“有太子殿下的支持,工部和农部的六司一定可以更快出成果!”
“愿太子殿下长命百岁,我愿意天天为他祈福!”
“百岁哪够?依我看,至少也得是千岁、万岁才行!”
【在决定研读《农家》和《墨家》的典籍后,太子扶苏首先向父王禀报了自己的想法。】
【对此,秦王嬴政略感惊讶,原以为太子会先从《法家》典籍入手。】
【但他深知这个长子兼储君聪慧过人,心中自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