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韬》八篇,则探讨山林、险隘、水泽等特殊地形下的应变之策。”
“《犬韬》十篇,阐述将领选拔、士卒编练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之道,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军队战力。”
待大致介绍完毕,王翦特意点出:“相较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典籍,《六韬》有一显着之处——”
“便是其对谋略机变、权术手段的论述尤为深入。”
“寻常兵书多着眼于战场布阵、临敌应变,而对于隐蔽攻心、非武力瓦解之策着墨甚少。”
“而《武韬》中的《文伐》一篇,明确提出十二条‘以文代武’的策略,皆属无形制敌之计。”
“若能巧妙运用,便可不动刀兵而使敌自溃,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太子扶苏听得专注,默默点头,将要点铭记于心。
随后,王翦逐章详解,条分缕析,深入浅出。
时光流转,转眼已是半年过去。
这半年间,扶苏先后研习并彻底掌握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王氏兵法》等诸家兵学经典。
至此,他已然融会贯通兵家诸派精义,胸中有百万甲兵,运筹之际,存乎一心!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王氏兵法》!
《尉缭子》!
当张良望着天空中一部接一部浮现而出的兵书秘典,神情渐渐变得复杂。
这些兵法,在当今之世,无一不是深藏于庙堂、绝不轻示外人的至宝。
可如今却被一一公之于众,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更让他心中泛起波澜的是——他几乎未曾拥有过其中任何一部。
韩国本就七国中最弱,国力衰微,典籍匮乏。
而张家世代为相,属文臣门第,非将帅之家,自然不曾传承兵学秘本。
若非当年偶遇奇缘,得圯上老人黄石公三试其心,终授一册兵书,恐怕他至今连一部像样的兵法都未曾得见。
那本书,正是他视若性命的《太公兵法》。
多年来,除了图谋刺秦之外,他倾注最多心力的,便是昼夜研读此书。
然而此刻,当他听见天幕之上王翦口述《六韬》,内容竟与他手中的《太公兵法》一字不差。
原来,《六韬》即是《太公兵法》——二者本为一书异名。
刹那间,张良心头震动,久久不能言语。
然而,那部他曾历经磨难才得以获得、视若性命的《太公兵法》,如今却已人手可得,寻常百姓也能轻易翻阅。
更令人感慨的是,当世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王翦”亲自为众人剖析其中奥义。
纵使是张良,心中也不免泛起一丝不平。
当年黄石公不过将书相赠,并未逐字讲解。
即便他有心详述,其对兵法的理解与实战造诣,又岂能与王翦相比?
毕竟,黄石公所长,在于理论精研;而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纸上谈兵与真刀真枪之间,终究隔着千山万水。
譬如孙膑曾言:“百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趋利者军半至。”他依此设伏,终令庞涓败亡。
这话错了吗?当然没错!若无实效,何以载入兵书为后世警醒?
可到了霍去病手中,“百里趋利”算什么?我千里奔袭,断粮绝补,连自己身在何方都不知,照样斩敌破阵!
兵法是什么?能杀敌吗?不能杀敌,留它何用!
于是霍去病干脆撕了兵书——仗,从来不是照本宣科打出来的。
又如孙武所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避之,不若则退之。”
可白起呢?兵力相当,竟直接全歼敌军。
他可没按兵书来,但他赢了。
兵法错了吗?没错。
白起错了吗?也没错。
那谁错了?
只能是赵括背这个锅。
没办法,打得不好就是硬伤,输了就得认,这是战场上铁一般的规矩。
再看孙子所言:“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可项羽在巨鹿之战时,哪有什么“不败之地”?你让我稳扎稳打?当时局势四面楚歌,换谁上去都难保全身。
要说依兵法行事,那时根本无解。
可西楚霸王怎么办?
一句话:兵无常势,贵在临机决断。
别啰嗦,定方向,往前冲就是了!
想太多不如干一场,赢了是我狠,输了也不过一死!
项羽的魂,就是一个“冲”字。
你不拼一把,怎么知道天命归谁?
靠谋略?要是谋略管用,还要我项羽冲锋陷阵做什么!
跟我上,敌人就倒下!
于是雷霆出击,数十万秦军灰飞烟灭。
至于后来人们说他在巨鹿如何用兵如神、暗合兵法,那都是打赢之后的事后总结罢了。
只要结果胜了,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解读成“深谙兵道”。
哪怕当时没有任何一本兵书能解释你为何能赢,事后也会有人写一本新的出来,专门为你正名。
兵家的世界,向来只认赢家。
还有那句“将在谋而不在勇”,你敢拿这话去跟后期的项羽讲?
他立马就能带着几十骑冲进几千重围,取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杀得敌军胆寒。
再说“兵贵精不贵多”,你敢当着韩信的面说?
那位号称“兵仙”的统帅只会一笑置之,然后告诉你什么叫“多多益善”。
百倍之敌又如何?我一样调度自如,排兵布阵如行云流水。
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件事:兵法条文与真实战场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
黄石公虽通晓典籍,却未曾亲历战火,统领大军。
他所能言说的,终究不出书本范围。
而王翦不同,他以六国为棋盘,率数十万将士南征北战,书中写的、书外没写的,他全都见过,也都破解过。
论实战经验,谁能与之比肩?
如今,全天下的人都悄然得到了那部被他视若珍宝、原以为唯有自己或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的《太公兵法》。
不仅如此,他们还间接拥有了“王翦”这位当世战功最为显赫的军事巨擘,亲自为世人剖析兵法精义。
张良心中有些失衡,倒也情有可原。
毕竟他再是超然物外,终究也是凡人。
可身为天下少有的谋略之士,只消片刻,他便深吸一口气,稳住了心神,转而带着几分微妙的笑意暗想:
“呵,那些世代守护兵书的家族,此刻怕是要恨得咬牙切齿了吧。”
若非天幕现身,又岂会轮到“王翦”在万众面前逐字讲解兵法奥义?
以往,那些掌握兵书的家族,凭此便可步入庙堂,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凌驾众人之上。
可如今呢?天下芸芸众生皆可窥得其门径,昔日独门秘传的兵策韬略,竟成了街头巷尾人人可诵的常谈。
往后岁月里,寻常百姓也能依仗这些曾属秘传的兵法,踏上仕途,建功立业,争那高位厚禄。
这不单是抹平了他们的优势,更是将他们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角逐之中——对手不再是寥寥数族,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求进之人!
要在如此洪流中脱颖而出,延续祖上荣光,简直难比登天。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变局,几乎断送了那些兵法世家子孙未来的出路。
这份怨愤,称其为灭门之仇也不为过。
事实也正是如此。
当天幕揭开一部兵书,“王翦”的身影随之开讲其中玄机时,当场便有一个传承兵法的家族彻底崩溃,对着虚空怒吼咆哮,骂声不绝。
可任他们如何嘶吼,如何诅咒,天幕依旧平静运转,“王翦”也依旧条分缕析,一字不落地将每一部兵书的精髓娓娓道来。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对那些家族所传兵书的理解与阐释,竟比他们历代先祖留下的注解还要透彻、深刻得多。
什么叫诛心?
这才是真正的诛心之举!
尽管这一切并非天幕与“王翦”有意为之,纯粹是顺势而行,但结果却如利刃穿心。
然而,有人痛彻心扉,自然也有人欣喜若狂。
比如项梁,此刻正死死按住他那倔强的侄子项羽,逼着他一同誊抄天幕上不断浮现的兵书内容。
少年项羽满脸不屑,嘴里嘟囔着:“抄这些有什么用?我一人可敌百人!与其费劲写字,不如带几十精骑冲杀一阵,胜负立判!”
项梁却不为所动。
早在之前的战役中,他就看清了这个侄儿根本不懂章法,打仗全凭一腔热血和蛮勇。
既然不懂兵法,那就只能老老实实抄,抄到懂为止。
况且,即便如今这些兵法已公之于众,无人不知,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此失去了价值。
毕竟,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不等于能用。
更何况,眼下人人都在抄录,可谁能保证几十年后、几代人之后,这些手抄本还能完整留存?恐怕大多早已散佚无踪。
而那时,今日一笔一划记下的内容,便会再度成为稀世之宝。
一边写着,项梁一边忍不住叹息感慨:
“也只有像王翦这样,背后站着强秦,能调动整个国家资源的人,才有资格集齐如此众多的兵书典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