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如就此归隐林下,享尽天伦,岂不更安逸?”
这话听着是安慰,实则夹着锋芒。
蒙武一听,猛然拍案而起,朗声大笑:
“哈哈哈!殿下所言极是!”
“老夫尚未老朽,谁说不能更上层楼?”
“至于退隐养老、抱孙弄饴……”
“等我替君王平定天下、奠安九州之后,再从容为之,也为时不晚!”
待他豪情重燃之际,尉缭亦转身面向静听多时的秦王嬴政,进言道:
“太子殿下所整理的‘兵家八略’,条理清晰,要义分明,实乃培养统帅之良方,堪为军中必修之典。”
“臣以为,太子殿下所整理、提炼并撰写的兵家八略,理应列为大秦武将必修之典籍。”
“务使每位领军将领皆通晓八略精髓。”
“如此,则大秦不患无将,统军之才可源源而生。”
秦王嬴政微微颔首,应声道:“准。
此事细节,便由三位卿家商议拟定后呈报于寡人。”
他对兵家八略的价值自然心知肚明。
即便自己并非沙场出身,从未亲历行伍调度、战阵攻守,可在听完扶苏所讲的那套兵家八略之后,
竟也隐隐觉得——领兵打仗似乎并非遥不可及,仿佛按图索骥,循法而行,自己也能运筹帷幄。
由此可见,太子扶苏所成之书,实为初掌兵权者的登堂阶梯,堪称将帅启蒙之要典。
一旁的太子扶苏随即进言:“父王亦可命人仿照‘兵家八略’体例,编纂一部‘政事要略’,作为文官治政的参考章程。”
嬴政眉梢微动,低声念道:“政事要略?”
扶苏点头解释:“名称尚可斟酌,或称七要、六法,也可定为九章、十规,视内容而定。”
“儿臣在整理兵家八略时便曾思忖:既然武将能有一部纲领性兵书,助其迅速掌握用兵之道,”
“为何文官不能有一部类似的指南,以助其尽快熟悉中央诸司与地方政务?”
“这本是可行之事。”
“我既能梳理出兵家八略,他人又岂无能整理出一套施政纲要?”
“只不过至今尚无人着手罢了。”
“只需召集专人,将朝廷各部日常反复处理的事务,以及地方官常年应对的政务,逐一汇总归类。”
“譬如祭祀礼仪、田赋税粮、法令推行、官员监察、狱案复核、衙署运作、官畜管理、仓储调度等等,皆可罗列。”
“再请九卿重臣、丞相府属官,或资深州郡长吏,针对这些常见事项,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方式。”
“最后依兵家八略之例,加以系统归纳,条分缕析,汇编成册。”
“新任京司主官或外放官员,便可少走弯路,不必事事从头摸索。”
“能更快适应职守,上手理事,尽早胜任其位。”
言至此处,扶苏轻叹一声,略带惋惜地说道:“其实,在完成兵家八略之后,儿臣原也有意尝试编撰这样一部政事要略。”
“可惜眼下,我对太子六局事务尚算了解,至于朝廷九卿诸曹,乃至郡县庶务,几乎毫无实际经验。”
“因此虽已草创数条,终因资料不足、见识未周,只能搁笔作罢。”
身为一个凡事讲究齐整对称之人,扶苏心中确有执念——若能一手推出兵略,一手立起政典,文武并举,左右呼应,方觉圆满。
奈何如今他尚未真正涉足朝政实务,空有构想,难成体系。
唯有寄望父王另择干练之臣,担此重任。
但若将来所成之书有所疏漏,或时机成熟之时,他也定当重新拾笔,亲自完善这部政事要略。
有了这“政事八略”,日后说起话来才更有分量,听上去也体面得多。
太子扶苏一番陈述刚落,秦王嬴政便立刻明白了其中深意——这“政事八略”绝非小事。
他深知,治国不仅需要能征善战的将领统率大军,更离不开大批精通政务的文官治理四方。
正如兵家八略能迅速造就一批堪当重任的将才,“政事八略”若成,亦可依循条理,高效培育出大量称职的治国之臣。
一旦这套体系得以梳理成型,其价值与影响,必将与兵家八略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到此处,秦王嬴政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好,此事朕会安排人着手整理,务必系统完备。”
话音未落,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的身影。
只待太子将兵法心得讲完,便召集这几人共议要事,启动编纂大计。
咸阳宫中,秦皇嬴政先转向武成侯王翦,沉声下令:
“天幕所示兵家四势八略的内容,待抄录完毕后,朕会命人汇总呈交于你。
烦请老将军亲自审阅,查缺补漏。”
“随后,望你能结合自身所学兵法,连同这四势八略一并传授给大秦诸将,使之真正化为我军利器。”
王翦拱手领命,低头应道:
“臣,谨遵圣谕!”
这份差事对他而言并不繁重。
毕竟太子早已将兵家要义大致梳理清楚,他只需校正完善即可,耗神不多。
交代完军事方面的事宜,秦皇嬴政目光一转,落在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三人身上。
三人感受到那锐利的目光,心头微动,彼此相视一眼,已然明白:该来的,终于来了。
果然,嬴政开口道:
“既然有兵家八略可用以育将,那朝中百官,也当有一套可供依循的‘政事八略’,助其尽快通晓政务。”
“此任,便由二位丞相与廷尉共同承担。”
“未来,兵家八略与政事八略,当并列为我大秦文武栋梁之基!”
“望尔等尽心竭力,务求周全,勿使疏漏!”
三位大臣当即齐步上前,抱拳高声道:
“臣等领旨!”
“定不负君命!”
“誓为大秦奠定万世之基!”
嬴政望着他们,脸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兵家八略在手,大秦便可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中高层将帅。
这些人将被派往各地领军驻防,震慑残余势力,防止六国遗患复燃。
而有了政事八略,中央也能快速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九卿属官与地方官员,深入原六国疆土,强化统治根基,牢牢掌控天下局势。
思及此处,嬴政再度抬眼望向天空中的天幕。
兵家四势讲完了,八略也已阐明。
最后提到的“三十六计”,又究竟为何物?
计者,谋略之道也。
莫非真有三十六条具体谋策?若真如此,那每一条又是何内容?
念及于此,嬴政心中愈发期待。
不只是他,王翦、蒙恬、李信等一众将领同样翘首以盼。
对王翦而言,太子所整理的兵法虽未必全然新奇,却可启思益智,犹如良石磨刀。
对蒙恬、李信等人来说,这些总结则是实实在在的进阶阶梯,足以让他们在用兵之道上再进一步。
至于韩信、项梁、项羽、刘邦、彭越、英布这些尚未崭露头角却颇具潜力的豪杰,太子归纳的兵法体系,正好弥补他们在正统兵学上的空白,使之根基更为扎实。
待太子简要谈及政事八略之后,王翦便主动开口问道:
“殿下,方才所说三十六计,不知可否细说一二?”
“在兵家四势八略之后,殿下所提出的最后这三十六策,究竟用意何在?”
太子扶苏微微颔首,缓缓说道:“兵家八略虽能助将帅掌握基本的治军用兵之法,使人懂得按章行事、稳扎稳打,但若论临机应变、运筹帷幄的统帅之才,却仍相去甚远。”
“因此我在想,能否为那些已通晓八略之人,再添一重助力,让他们在领兵作战时更具灵活性,更能贴近真正精通谋略的主帅境界。”
“既然行军布阵、治军驭众之事,我可以将其梳理归纳,编成一部人人可学、一看即懂的实用兵书;”
“那么,那最难捉摸、最为关键的‘权谋’之道,是否也能总结出一套清晰明了、可供普通将领参习的谋略指南呢?”
“我认为是可以的。
毕竟所谓权谋,其核心手段其实多有重复。”
“只不过同样的计策,有人用之而胜,有人施之却败,关键在于时机、环境与执行之人。”
“于是我便以王师所授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等典籍为基础,结合历代战事实例,以及史书籍载中的成败得失,反复推演、提炼归纳。”
“最终,整理出这一套兵家三十六策。”
“这三十六策,又分为六大类:胜战之策、敌对之策、进攻之策、混局之策、并立之策、危局之策。”
“前三类适用于占据优势之时,后三类则用于处境不利之际,每类各含六策。”
“第一类为胜战之策,乃己方实力压倒对手时所用之谋。”
“其下六策分别为:其一,瞒天过海;其二,围魏救赵;其三,借刀杀人;其四,以逸待劳;其五,趁火打劫;其六,声东击西。”
“第二类为敌对之策,双方势均力敌,需巧施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