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很想说服自己,凭自己这双慧眼,不至于连这样的隐患都看不出来。
可一想到在太子扶苏揭示军功爵制的弊端之前,自己确实打算继续对外征战,并打算用边疆的土地赏赐将士。
嬴政的心便顿时动摇起来。
如今的自己尚且能生出这样的念头,难保未来的“自己”不会做出同样愚蠢的决定,甚至真的就这么执行了!
同时,嬴政又想起,在“大秦长公子扶苏”所展现的天幕中,只出现了自己下诏赐死扶苏的画面,却未曾见到自己另立“秦二世”的场景。
难道说,等到天下各地烽烟四起、叛军遍布之时,我还在位?
所以才没有另立继承人的画面?
若是真如此,那么造成秦国将亡的那个人,岂不就是我“自己”?
那个令秦国历代先祖心血白费的“不孝子孙”,就是我“自己”?
那我之前是不是冤枉扶苏了?
唉,冤不冤枉扶苏倒是次要。
关键是,秦国是在我手中完成一统的,难道未来也将在我手中覆灭?
这才是嬴政真正无法接受、无法承受的。
尤其是对于刚刚实现自秦国历代先王以来、乃至自周朝之后八百年无人能完成的大一统伟业,自认为功业超越三皇、德行胜过五帝的始皇帝来说……
这正是他最为得意、最为自负的时刻!
而这时如果告诉他,秦国未来可能会毁在他手中,那就如同将他从三皇五帝的天界,一脚踢入万丈地狱。
一想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亡国之君,嬴政的脸色顿时一阵青、一阵白。
“绝不允许!”
“大秦绝不允许灭亡!”
“更不能亡在我的手里!”
嬴政咬紧牙关,心中怒吼,眼神冷厉,眼中燃起愤怒的火焰。
“李斯!”
嬴政猛然回头,冷冷地看向李斯,喝道。
正在沉思天幕上扶苏所说之言的李斯,被这一声唤惊醒,立刻回应:“臣在!”
嬴政目光阴冷而威严地扫过李斯,又扫过在场众臣,语气坚定、不容置疑:“李斯,你为首,率领诸位大臣,依照太子扶苏所言,尽快制定出可以取代军功爵制的新法!”
“在此期间,凡敢阻挠新法者,斩!”
听闻始皇命令,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文武百官纷纷起身应道:“遵,陛下旨意!”
在场的众臣并非愚人。
在太子扶苏已将问题讲得如此明白的情况下,他们也明白,军功爵制在统一天下之后已难以为继。
必须变法图新,大秦方能长治久安。
尽管变法可能损害部分利益,但他们也清楚,最大的利益始终是大秦本身!
只要大秦还在,今日因变法失去的,日后未必不能重新获得;而若大秦因此制而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他们别说只是失去一部分好处了,如今整个秦国都将面临动荡,所有既得利益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所以在这样的局势面前,秦国的文臣武将还是分得清轻重的,至少在场这些人都是明白人。
再加上始皇帝改革的决心如此坚定,他们自然也不会愚蠢地去触这个霉头,阻挠新法的推行。
而且始皇帝刚统一六国,威望与权势正处于巅峰时期。
他现在要推行变革,全天下都没有人敢正面反对。
此时正是变革阻力最小的时机。
一旁的诸子博士们,看到秦始皇下令要改革军功授爵制度,心中不禁暗自感慨,秦国的格局恐怕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了。
但很快,这些博士们又激动起来。
既然秦皇要改革军功爵制度,那他们是否有机会参与其中,甚至将自己的学说思想融入新法之中?
毕竟原本代表法家核心的军功爵制度,在大一统后的秦国,显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
如果他们能够以自家学派理念为基础,为秦皇提出一套适用于新局势的治理之法,
那么他们的学说就有可能取代法家,成为秦国新的治国理念!
而他们的思想,也将被全国上下所推崇、学习。
这正是他们诸子百家入秦的初衷与理想!
当务之急,就是让秦皇看到他们学派思想的优越之处,从而获得参与变法的资格。
想到这里,诸子博士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天幕上的太子扶苏。
再过几年,太子扶苏便要重新选择一家学派来系统学习。
以太子扶苏那超凡的悟性,若能学习他们一派的学问,必定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精妙。
而如果太子扶苏都对他们的学说大加赞赏,那么秦皇还能无动于衷吗?
看了这么久的天幕,他们也逐渐察觉到了一个趋势:
太子扶苏确实天资卓绝,他所指出的秦国种种弊端,以及提出的许多建议,
无论是天幕中的“秦王嬴政”,还是现实中的“秦皇嬴政”,大多都会采纳一二。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太子扶苏对他们学派的学说给予肯定,就等于间接获得了秦皇的认可。
于是,诸子博士们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他年满之后能选择自己的学派来学习。
与此同时,原本情绪激动、将各地秦官秦吏围得水泄不通,希望他们能代为上书,请求始皇帝不要废除军功爵制度的老秦人们,
在看到天幕上太子扶苏有关“变法”的一番话后,也逐渐冷静下来。
秦官秦吏们趁机高声劝道:“你们也都听到了,太子殿下已经说了,就算变法,也会顾及我们老秦人的利益,会给咱们留一条晋升的路子!”
“所以你们也不用担心以后自己和子孙后代没有军功可以授爵授田。”
“就算军功授爵授田的制度改了,太子殿下也肯定会想办法,给咱们开辟新的晋升渠道!”
“大家现在都先散了吧,赶紧回家去。”
“你们刚才说的话,我都记下了,回头一定如实禀报始皇帝陛下。”
“陛下向来厚爱老秦人,一定会认真考虑你们的请求。”
“这下总该放心了吧?”
“要是还赖在这儿不走,那就是违抗律法,现在就要依法剥夺你们的爵位和田地了!”
……
在秦官秦吏软硬兼施的劝说下,原本密密麻麻围堵在一起的老秦人,终于慢慢散去。
见状,一众秦官秦吏不禁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刚才他们是真的担心一个不慎,被人群推倒踩踏,落得个死伤的下场。
这种场面,他们以前在战场上倒是见过不少。
可以这样说,在战场上前赴后继地冲锋陷阵也不一定就会丧命。
但如果在冲锋时一不小心跌倒,又未能立刻就势翻滚起身继续向前,那么基本上也就没有再站起来的可能了。
因为身后密密麻麻的士兵几乎无法注意到前方是否有人跌倒,他们只能不断地向前推进,踩踏而过,直到将倒下的人活活踩死,甚至碾作一团血肉。
所以当他们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潮汹涌而来时,第一反应就是担心会发生踩踏,第二反应就是害怕自己会成为那场踩踏中的倒霉鬼。
想到这里,那些秦地的官吏们望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决定还是先找个僻静的地方,避开人群,安心观瞧后续发展。
否则谁知道会不会再次被愤怒的老秦人围住追问。
在旧日韩国的土地上,张良注视着天幕中的扶苏太子,心中既有稍稍的宽慰,也夹杂着几分复杂情绪。
虽说天幕中的扶苏太子目前尚未提出一个具体的、能够替代军功爵制的制度。
但他已经理清了未来改革的大致方向!
而只要有了这个方向,距离扶苏太子拟定出一套完整的新制度还会远吗?
尤其以扶苏太子的才智,张良几乎可以断定,他将来必定能制定出一套足以替代军功爵制的新型制度。
退一步说,哪怕不是扶苏本人,就连张良自己,也因扶苏所指出的改革方向而豁然开朗。
他也有信心在深入钻研一段时间后,拿出一份大致可行、能够取代军功爵制的新制度。
对他而言,反秦的事业似乎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却又仿佛依旧遥遥无期。
就像原本被判了死刑,如今却暂缓执行一般。
“罢了罢了,就算强秦真的拿出了能够替代军功爵制的新制度,又能如何!”
“想出新制度,不代表它能顺利推行,更不代表它能施行得当。”
“若能煽动基层负责推行新法的秦地官吏故意歪曲执行,说不定还能引发百姓的不满,从而动摇暴秦的根基。”
如今的张良已不再纠结于秦国本身存在哪些治理问题,也不在乎秦国是否找到了应对之策。
反正即便秦国存在哪些弊端,亦或没有找到解决之道,天幕上的扶苏太子多半也都会察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与其在制度设计层面设下障碍,不如转而在政策执行方面动些手脚。
沛县的主吏掾萧何,一直观看到此刻,方才低声感慨:“秦国,已与从前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