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难道过去我们墨家都陷入认知局限了?”】
【认真思忖片刻后,觉得确实有可行之处的相里季,抬起头看向太子扶苏说道:“依殿下的设想,在险峻山谷之间建桥,应当是可行的。”】
【“但具体实施细节,我们墨家还需深入研究、验证。”】
【太子扶苏点头应道:“无妨,这正是工程司的职责所在。”】
【“而且,除桥梁建设之外,各种水利设施的兴建,也是工程司要着手研究的任务。”】
【听到这话,相里季略显迟疑地开口道:“殿下,说到水利方面的事情,我们墨家恐怕并不擅长。”】
【此言属实,毕竟墨家专精于机械制造与工艺发明,水利工程并非他们所专注的领域。】
【扶苏听后微微一怔。】
【他尚未深入学习墨家学说,因此并不清楚墨家的研究范畴并不涵盖水利。】
【先前听父王谈及墨家时,曾说凡涉及器具制造、工程建造之类的事情,都可以请墨家子弟协助。】
【因此,在划分工部各司职责时,他便将水利工程也归入了工程司的范围。】
【“那诸子百家中,可有哪家专精于治水之事?”】
【扶苏望向在场的六部尚书问道。】
【面对太子的询问,纲成君蔡泽摇头答道:“诸子百家中,目前尚无专门研习治水之道的学派。”】
【“不过擅长治水之人,还是有的。”】
【“譬如昔日蜀郡太守李冰,他极擅治水。”】
【“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得蜀地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
【“虽已故去,但他家族后人,在其熏陶之下,想必也精通治水之术。”】
【“此外,朝中还有一位御史名叫禄,听说也颇通水政。”】
【“若殿下有意了解治水之道,可召御史禄前来详询。”】
【“也可命臣修书一封,送往蜀郡,请当地太守派遣几位擅长治水的李氏后人来京。”】
【身为扶苏的老师,蔡泽自然事事上心。】
【朝中内外大臣的信息,他早已熟记于心。】
【因此,当太子问及治水之人时,蔡泽当即举出两个合适人选。】
【稍作停顿之后,他又补充道:“另外,目前正负责开凿关中水渠的郑国,亦是一位治水能人。”】
【“细细算来,关中水渠也快完工了。”】
【提到郑国,蔡泽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神情。】
【十年前,韩国为阻秦国东进,派遣郑国出使秦国,游说秦王嬴政兴修水渠,以期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暇征战。】
【起初,秦人未察其谋,遂采纳建议,命郑国主持开渠之事。】
【后被察觉是韩国阴谋,秦国一度欲杀郑国。】
【危急之时,郑国坦言:“初为韩间,然渠成实利秦。”】
【并言:此举虽为韩延数岁之命,却为秦建万世之功。】
【最终,秦王嬴政被其言辞打动,令其继续主持水渠工程。】
【一晃十年,关中水渠虽未全成,但主体工程已然完工。】
【渠长三百余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亩产可达一钟。】
【昔日干旱的关中地区,因这一工程,已化为沃野千里的丰饶之地。】
【其所带来的效益,比郑国当初许诺的,还要多出许多。】
【若论功行赏,这等大功,放在秦国,足以保送九卿高位。】
【可是,郑国实为韩人间谍啊!】
【待到关中水渠全面完工之后,如何安置郑国,将成为秦国朝野上下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旁的太子扶苏察觉到蔡泽面色复杂,便开口问道:“蔡先生为何神情如此?”】
【“可是郑国有什么问题吗?”】
【听闻太子发问,蔡泽环顾四周,发现在座之人多是已被视作太子心腹的六部尚书人选,便不再遮掩,将郑国之事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听完蔡泽的讲述,扶苏立刻明白关中渠对秦国的重要意义,面露惊异之色,说道:“间谍?”】
【“怎会是间谍?”】
【“孤王并未见其为奸!”】
【“郑国乃是我秦国的大功臣!”】
【“说他是间者,恐怕是六国妄图扰乱我秦国君臣团结的奸计!”】
【“再者说,就算郑国成为间谍,难道秦国就没有责任吗?”】
【“若早些拿下韩国,使郑国早日归属秦国,他又怎需以间身份入秦?”】
【“若如郑国这般大才都算间谍,那六国之中,凡有能之人,我愿尽数收纳!”】
【“评事不论心,论心则无人无瑕!”】
【“无论郑国最初动机为何,他主持修建的关中渠,实实在在造福了关中百万百姓,那便是功劳!”】
【“秦国向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言至此,扶苏毫不掩饰对郑国的欣赏之意。】
【在扶苏看来,像郑国这样能使千里荒地化为沃土的人才,若还纠结其初心,那真是迂腐至极。】
【这样的人才,应当直接授予九卿之位,甚至可为他特设一个与九卿相当的官职,专责秦国各地水利事务。】
【毕竟,一座都江堰就让蜀地成为千里粮仓,一条关中渠就让关中变成良田万顷。】
【若是再多建几条类似的水利,秦国何愁粮草不足?】
【所以,像郑国这样的人才,别说尚未真正损害秦国利益了。】
【即便他确有损害,只要那些损害不及他为秦国带来的利益,不及他未来可能继续创造的价值,秦国就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其视为功臣。】
【毕竟,真正擅长治水的人才,比诸子百家的门徒还要稀少。】
【碰到郑国这样的治水奇才,不奉为上宾、重用其才,岂不是天大的浪费?】
【在场的六部尚书听罢扶苏一番言语,皆为之一震。】
【他们没想到扶苏对郑国的态度竟如此坚定宽容,更没想到他胸襟如此开阔。】
【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气度,更让人愿意效忠。】
【连一个本为间谍的人都能肯定其功绩,并给予应有待遇,那么他们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又何愁功业无赏?】
【作为臣下,谁不希望辅佐一位心胸宽广的君主?】
【而扶苏,显然正是这样的一位储君。】
【蔡泽低声默念太子所言“评事不论心,论心则世上无完人”两遍,抬头一笑,道:“有殿下此言,郑国无忧矣。”】
【毕竟,秦国上下对于郑国的态度原本就颇为矛盾。
若要厚待他,却因其曾为间谍而显得难以服众;若不厚待,又难以忽略他关中渠的千秋功绩。】
而今太子扶苏说出的那句“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确实为秦国朝野上下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台阶。
再说,哪怕没有这番话,就凭太子扶苏对郑国的看重,以及他在始皇面前所受的宠爱程度。
若太子亲自开口请求保全郑国,嬴政恐怕多半也会点头答应。
毕竟细细思量,郑国之于秦国,终究是功大于过。
届时,就算郑国无法位列九卿,也必能在太子扶苏所辖的六部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甚至于,扶苏若另设一部专为安置郑国,蔡泽也觉得并非不可能。
毕竟在治水之道上,郑国确实才识卓绝。
将郑国其人其事铭记于心之后,扶苏又望向相里季,继续刚才的话题说道:“既然墨家并不擅长治水,那这方面暂时可以搁置。”
“不过,工程司中的墨家弟子倒是可以着手研究一下,是否有器具能在挖掘沟渠、水库时更为省力、便捷。”
“另外,关于如何使挖好的水库更好地储水、防止渗漏等细节,也值得深入探究。”
相里季拱手应道:“遵命,殿下。”
在水利建设方面,墨家确实并非专长。
可若论及挖掘工具、储水防漏这些细节问题,
那便是墨家最为熟悉、最擅长的领域了。
当听到天幕上传来扶苏那句“再退一万步说,就算郑国真是间谍,难道我秦国就没有过失吗”时,嬴政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抽了一下。
这逆子,说的什么混账话!
秦国能有什么错?
还说什么要是秦国早些攻下韩国,郑国也不至于来当间谍。
韩国是那么好打的吗?
更何况郑国来秦游说之时,他才刚刚即位,尚未真正掌权。
那时的秦国,岂是他一人说了算的?
不过,想到郑国其人,嬴政也不由得叹息一声:“郑国啊……”
正如蔡泽所言,秦国君臣对郑国的感情确实复杂。
一方面,郑国初来乍到便怀有间谍之志,意图借修渠之事耗损秦国国力,居心叵测!
所以当他真实目的曝光之后,不少文臣武将都主张立即斩杀郑国。
甚至连他本人,最初也曾打算先杀了郑国,再以此为由出兵伐韩。
但另一方面,在郑国坦白陈情之后,
他最终还是顶着满朝反对,选择相信郑国,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大计。
而事实也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