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有了耧车,再加上大量耕牛的使用,秦国开垦荒地的效率就能提升近二十倍。
如此一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不用再为军功将士无田可赏而发愁。
此前,太子扶苏与秦王嬴政谈及军功爵制度的弊端时所说的话,秦王一直记在心中,并私下里反复思考如何应对。
虽然他一时半会儿也没能找到彻底解决军功爵制度困境的办法,
但从扶苏所发明的耧车,以及推广牛耕大幅提升百姓耕种效率的实践中,
他看到了一个可行的过渡之策——只要开垦出的田地足够多,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赏赐。
心念至此,秦王嬴政当即决定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耧车的使用。
至于耕牛,则可以等日后西戎、北狄进贡后,再逐步普及也不迟。
正当秦王心中盘算之际,一直在现场与其他墨家弟子忙碌的相里季,忽然抬起头说道:“一次只能播十亩地?”
“这也太少了吧!”
“传出去还不被别人笑话我们墨家没有能耐!”
“试试我们新做的这些耧车吧,我们是在太子设计的原版基础上,又加装了几条耧腿。”
“暂且称作二脚耧车、三脚耧车、四脚耧车。”
“使用方法和之前一样,但一次可以开两、三、四条沟,并同时播下两、三、四粒种子。”
“如果这几台没问题,那效率至少又能再提高二到四倍。”
当相里季和其他墨家弟子展示着这些新制作的耧车时,秦王嬴政以及在场的农家子弟都不禁一愣。
紧随其后,包括许子在内的众人立刻冲上前,抢过一台耧车就跑去试验。
而相里季等人则继续埋头赶工,着手制作五脚、六脚,甚至七脚耧车,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再将效率提升十倍不止。
墨家做事向来如此——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效率推到极致!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许子等农家弟子才将从一脚到十脚的耧车逐一测试完毕。
最终的结论是:如果使用人力牵引,两脚耧车播种最为均匀,而三脚耧车在效率上表现最优。
但如果升级到三脚耧车以上,比如四脚耧车,仅靠人力拉动就会显得吃力许多。
这时候,除非换作牛只来拉,否则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即便使用耕牛牵引,四脚耧车依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若再进一步增加脚数,虽然牛还能拉动,但后边操控耧车的人会难以掌控,实际操作上也不太现实。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是人力牵引,以两脚至三脚的耧车最为合适;若是依靠牲畜牵引,四脚耧车则最为理想。
虽说未能如相里季等墨家弟子所设想的那样,在单脚耧车的基础上将效率提升十倍,但仅凭现有的三脚和四脚耧车,再配合耕牛牵引,播种效率便可达到一日播种百亩的程度!
一日百亩,这是什么概念?比起当前日均播种两到三亩的效率,这种使用耧车加耕牛的方式,效率之高简直令人咋舌!
秦王嬴政望着摆在面前的两脚、三脚、四脚耧车,眼神中满是惊讶与难以置信。
然而,在许子等农家弟子信誓旦旦地保证下,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小小的耧车搭配耕牛,确实拥有惊人的播种能力。
看着眼前的耧车,秦王仿佛已经看到将来秦国田地连片开垦、播种繁忙的景象。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这耧车的发明者不是太子扶苏,而是别人,光凭这项发明,就足以在秦国获得一个爵位!秦国授爵除了军功之外,也允许因发明器具而受封,只是能达成此等成就的人少之又少。
由此可见,秦国对于器物技术的发展也是持鼓励态度的。
但既然发明者是太子扶苏,显然他本人并不需要爵位作为赏赐。
而协助太子,将构思变成实物的墨家弟子虽也有功,但这份功劳又不足以让他们因此封爵。
可若是完全不赏,又违背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秦国原则。
因此,稍作沉思后,秦王嬴政便开口说道:“工部官员参与耧车制作有功,每人赏精米十石、肉十斤,希望工部今后能继续为大秦打造更多便民之器。”
“农部官员实践耧车有效,每人赏精米一石、肉一斤,寡人期待你们继续为百姓增产想办法。”
“只要有所成就,寡人必定不吝给予爵位赏赐!”
听到秦王的赏赐命令,工部的墨家子弟与农部的农家弟子纷纷行礼谢恩:“谢陛下赏赐!”
众人起身之后,脸上皆带着笑意。
虽说他们对这些赏赐本身并不太在意,但秦王愿不愿意赏是一回事,主动给予又是另一回事。
当秦王主动给予奖励时,那种被认可与回报的喜悦,依然令人由衷高兴。
天幕之下,秦王嬴政随即转头看向身后的相里季等墨家弟子。
不只是秦王,其他文武百官也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他们。
相里季等人也没有多言,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便迅速从身上各处掏出了线锯、绳锯、磨刀等工具。
有人开始拆窗,有人拆栏杆,仿佛要把这座宫殿给拆个七零八落。
而对此,知情的秦王嬴政和其他官员都没有阻拦,任由他们放手去做。
不知是哪位墨家弟子,又从哪里拿出几截手指长短的铁条,三两下拼接成一根三尺长、手指粗的铁棍,接着便用它撬起了宫殿地面的砖石。
没过几下,便已成功撬开了一块地砖。
另外两名墨家弟子,则是联手将那块地砖抬起,搬到一旁。
这一幕,让在场的秦皇嬴政也不禁眉头一跳,一旁的文武大臣们更是脸色微变,嘴角直抽。
站在一旁的上卿蒙毅,则在心中暗自思索:这些墨家的人到底是怎么躲过宫中严密的搜身检查,把这些东西带进宫来的?要知道,自从荆轲刺秦之后,咸阳宫的安检早已严密了许多。
不过,蒙毅的疑虑并没有打断相里季等人继续工作的节奏。
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做耧腿,有人负责做耧斗,还有人负责组装耧架,彼此配合得井然有序。
没过多久,一架结构简单、但形制与天幕中展示的“耧车”几乎一模一样二脚耧车,就在众人手中完成了。
随即,一名墨家弟子解下自己的腰带,绑在耧车上,充当牵引绳,走在前头拉着。
另一人则扶着耧车,跟在后面,负责控制方向,模拟开沟和播种的动作。
而相里季则从随身物品中摸出一小袋石灰粉,倒进耧斗中,当作种子。
紧接着,在秦皇嬴政与群臣的注视下,他们就在掀开地砖的空地上,实地演示起了耧车的操作。
前脚刚走,后脚众人就围上前来,扒开泥土,查看是否真的有“种子”被播进了土里。
一番操作下来,众人一致得出结论:
“地砖下的泥土已经被夯实平整,想在这里开沟播种,难度远胜于寻常百姓在自家田地上耕作。”
“但如果使用太子殿下设计的耧车,便能轻松完成开沟与播种两个步骤。”
“因此我们墨家一致认定,太子的耧车完全符合实用要求。”
“若配上耕牛牵引,实现天幕所言‘一日可播一顷’的效率,我们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嬴政随即发问:
“这种耧车制造起来复杂吗?”
“工部的墨家工匠,一天能做出多少台?”
相里季摇了摇头,答道:
“制造难度并不大,我估计普通匠人反复尝试几次,就能掌握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