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嬴政先是对一脸错愕的太子扶苏说道:“他说得没错,普通人要掌握七国文字的读写,所需时间确实如此。”
“而你自幼聪慧,是世间罕有的特例,不必以你为标准去苛求他人。”
接着,他又转向一脸困惑的张苍说道:“扶苏三岁时,三个月便识得万字,一年内通晓七国语言,天生便有过目成诵、过耳不忘之才。”
这一刻,轮到太子扶苏怔住了,而张苍则是满脸震惊。
说实在的,一直以来,扶苏从未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天才。
原因很简单,自从扶苏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学习与人交往之后,
他最常接触的,便是秦王嬴政,其次是纲成君蔡泽、章邯、许子、相里季、蒙毅、张苍等六部尚书,偶尔也会见到李斯、王翦、隗状、王绾、蒙毅等人。
其中秦王嬴政自不必多言,是一位胸怀大志、雄才伟略、意在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开创前所未有大一统基业的帝王!
纲成君蔡泽,才智足以担当秦国丞相。
许子,则是百家之中自成一派的大贤之士。
相里季,也是墨家中技艺最为出众的代表之一。
至于蒙毅,也接受过最上等的贵族教育,天赋之高,堪称出类拔萃。
章邯,那可是具备九卿之才,甚至拥有着能胜任丞相的潜质之人!
张苍,同样也是一位拥有九卿之才,甚至具备丞相之资的能人!
更不用说李斯、王翦、隗状、王绾、蒙毅这些人了,他们不是身居九卿之位,就是担任过丞相,或是统领大军的将军。
能在秦国这样一个以实力为尊的国家,担任九卿、丞相或是大将军这样的高位,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的能力是秦国数百万人中最为杰出的一批。
说他们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毫不夸张。
若是在十几年、二十年之后,等太子扶苏成长起来,或许他的能力可以超越上述这些人。
可现在的扶苏,年仅六岁,哪怕天赋异禀,也不可能在眼下就超过这些早已成名的栋梁之才。
反观此时的太子扶苏,面对这些人时,自然显得略逊一筹。
正因有如此一批英才作为参照,太子扶苏才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特别。
说得直白些,他从小接触的,就是一群百万中无一的顶尖人物,自然不会轻易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也正因为他身边尽是蔡泽、许子、李斯这类天下少见的奇才,才会误以为这类人物世间遍地皆是。
其实,像纲成君蔡泽、许子、李斯这样的人才,称他们为天才都显得不够分量。
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整个天下加起来恐怕都不一定凑得出一百个。
扶苏和他们一样,都是极为罕见的个例。
而张苍刚才所列举的那些人,才代表了这个世界的普遍水平。
更让张苍没想到的是,传闻中“过目不忘”、“过耳成诵”的能力,竟然是真的!
而且,还出现在了太子扶苏身上!
三个月认识上万个字是什么概念?
严格来说,一个国家常用的字也不过两三千个而已。
三个月掌握上万个字,意味着太子扶苏在短短时间内就学通了两到三个国家的语言文字。
而一年之内精通七国言语,那就更令人咋舌了。
他从未听说过有人能在短短一年之内掌握七国语言。
毕竟七国言语各异,同一个字往往有七八种甚至十几种写法。
光是把这些字全部学会就已经极其困难,要在实际运用中不出差错,更是难上加难。
更别提,这些事情还是一个三四岁的孩童完成的。
如果换作旁人说这事,他只会当成笑话听。
但说这话的,是秦王嬴政!
秦王有必要在这样的小事上欺骗他吗?
太子扶苏本就天资卓绝,根本不需要编造一听就假的传言来增添光彩。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秦王说的是真的!
太子扶苏确实拥有过目不忘、过耳成诵的天赋!
想到这里,张苍忍不住嘴角抽动。
难怪太子扶苏会觉得一年学会一国文字太慢,七年掌握七国语言进度迟缓。
从他的学习经历来看,那可不就是慢如蜗牛嘛!
此刻,天幕之下,大秦一众君臣皆是面露苦笑。
他们终于明白,为何太子扶苏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天才。
好家伙,看看他拿来自比的都是些什么人!
纲成君蔡泽、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上卿蒙毅、内史蒙恬……
一个个不是当朝丞相,便是九卿大员,或是大将军,再不济也是与九卿地位相当的重臣。
相较之下,尽管太子扶苏天资过人,但如今也不过才六岁,自然无法与这些朝廷顶梁柱相比。
所以,太子扶苏不自认是天才,似乎也说得过去……才怪!
哪个正常人会拿自己去和国家重臣比呀!
一时之间,大秦的君臣也对天幕上展现的太子扶苏不知如何评价。
说他过于狂妄吧?
可他那惊人的才华,早已摆在众人眼前——只要扶苏将来平安长大,超越九卿、丞相之流,不过是时间问题。
可要是说他太过谦虚呢?
想到他拿来对比的那些人物,这话谁又说得出口?
于是,君臣们干脆不再评价太子扶苏,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张苍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上次天幕结束之后,张苍便被秦始皇寻了个由头,从御史大夫郎提拔为侍御史。
当时秦国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掌军权,但多为空缺;丞相则分左右,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则是与丞相地位相当的重要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丞与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下又设侍御史与监御史。
御史丞可看作是御史大夫的副职,类似左右丞相之设;而御史中丞的地位,则相当于丞相之下的九卿。
侍御史与监御史则分别负责朝中事务与地方监察。
其中,侍御史主要处理官员奏事与纠弹之责;监御史则负责监督地方郡守及其属官。
张苍被提拔为侍御史,等于是跳过了多年资历,从文武百官中的底层一跃进入中游层次。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是,和之前的章邯一样,天幕也评价张苍有九卿之才,甚至具备丞相之才的潜质!
这年头,这样的人才好找吗?
为何不见天幕也给他们说一句“九卿之才、丞相之才”?
先是章邯,如今又是张苍,莫非将来太子扶苏的两位辅政丞相,就是他们二人?
当然,即便如此,那也是将来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这种评价能不能别当着始皇的面说?
一旦评价出来,毫无疑问,始皇必定会对张苍另眼相待。
往后若遇同样职位、同样功劳,始皇多半会优先考虑章邯与张苍,而不是他们这些老臣。
光是想想,就让人羡慕得发狂,嫉妒得发疯。
事实上,嬴政此刻也的确在考虑——是把张苍派去左丞相隗状那里锻炼,还是送到右丞相王绾手下培养。
至于李斯,却被嬴政排除在外。
毕竟李斯与张苍乃是同门师兄弟,若将张苍安排在李斯手下,难保李斯不会为提携师弟而刻意制造功绩。
那样一来,不仅无法真正锤炼张苍,使其成长为合格的九卿、丞相之才,还可能影响今后交办的重要事务,更难服众臣之心。
因此,最稳妥的做法,便是将张苍放于隗状或王绾门下,让他一步步靠自己积累经验、立功升迁。
如此,能力有了,资历也足了,众臣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李斯此时望向张苍的眼神,比先前多了几分亲切与暖意。
他在秦国立足,全凭自身才干,没有任何显赫家世可依仗,一路披荆斩棘,才爬到九卿高位。
因此,除了他自己之外,李斯身边始终缺少一位可信赖、又能与他平起平坐的盟友。
而如今,张苍在他眼中便成了那个值得投资、将来足以与他并肩而立的人选。
两人之间尚有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彼此并不构成竞争关系。
张苍或许确实有九卿之才,甚至将来能胜任丞相之职。
但等他成长到能担此重任之时,李斯或许早已登上丞相之位。
而等到张苍积累足够功勋,真正具备丞相资格时,李斯说不定也因年事已高而退居二线了。
因此,他也不必担心张苍羽翼丰满之后,会威胁到他的权位。
更何况,他与张苍之间还有一层旁人不具备的师兄弟情分。
若李斯大力提携张苍,待他退位之后,张苍继任丞相时,也定会念及恩情与情谊,护李家荣华富贵再续一二十年。
像李斯这般高位之人,早已不单为自己谋划,更要为家族与子孙长远筹算。
若非子女早已与始皇的公子们联姻,李斯甚至想过将女儿许配给张苍。
不过这个念头只在他脑中一闪而过,旋即就被他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