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在远处闪烁,像是回应着天幕上的星辰。我靠在无尘肩头,感受着他平稳的呼吸,思绪却仍沉浸在白天的这场“网络风暴”中。
“今天看到很多年轻人因为这次事件开始关注外交工作,”我轻声说道,“有个高中生留言说,她第一次意识到外交官不只是严肃的政治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无尘的手指轻轻梳理着我的长发,声音里带着深思:“这正是让我最欣慰的地方。外交工作从来都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它最终服务的对象就是每一个普通人。”
他起身走向书桌,取来一份文件。“你看,这是今天舆情部门整理的报告。数据显示,18至25岁群体对外交事务的关注度比上周提升了300%。”他的指尖划过纸页上的图表,“更让我意外的是,有67%的受访者表示,通过这件事他们更理解外交工作中人性化的一面。”
我接过报告,在灯光下仔细翻阅。除了冰冷的数据,更多的是充满温度的个人故事:一位大学教师留言说要在国际关系课上加入这个案例;一个漫画作者发起“我心目中的外交官”创作活动;甚至有个小学生画了一幅画,描绘外交官保护公主的场景,标题是“英雄不需要披风”。
“这些反馈让我想起刚进外交部时,总理说的话”无尘的目光变得悠远,“他说,外交工作最难的不是谈判桌上的博弈,而是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理解彼此。有时候,一个真诚的举动胜过千言万语。”
第二天清晨,这场意外的关注持续发酵。我醒来时,发现无尘已经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面前摊着几份刚送来的报纸。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在头版报道了这次事件,但角度已经从一开始的娱乐化报道转向了更深刻的讨论。
《外交工作的人性之光》、《从“网红”现象看新时代外交传播》...一篇篇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这一现象。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老外交官的专访,他在文中写道:“我曾亲历过多场艰苦的谈判,深知那些看似光鲜的签约仪式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反复磋商。但这次事件提醒我们,在专业素养之外,真诚与善意才是跨越国界的最佳通行证。”
这时,无尘的手机响起,是公关司的来电。我听到他对着电话说:“直播?如果确实能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外交工作,我愿意参与。”挂断电话后,他转向我,眼中带着些许无奈的笑意:“部里决定下周举办一场线上交流活动,邀请我与网民直接对话。”
接下来的几天,外交部大楼里比往常更加忙碌。无尘每天很晚才回家,但总会与我分享筹备过程中的趣事:年轻同事如何认真准备网民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技术团队为了确保直播效果反复测试设备;甚至还有语言专家在推敲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的外交术语。
直播当天,我守在电脑前,看着无尘坐在简洁的直播室内。起初他的坐姿还有些许僵硬,但当第一个问题出现时,专业素养让他很快进入了状态。
有网友问:“外交官在重要场合紧张怎么办?” 无尘微笑着回答:“坦诚地说,每个人都会紧张。我们的训练不是要消除紧张,而是学会与它共处。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来源于日复一日的训练,外交官在每个重要时刻的举止,也都建立在平时的大量准备之上。”
另一个问题更加直白:“成为外交官最重要的是什么?” ,“除了专业能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同理心。要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甚至要懂得欣赏彼此的不同。这正是外交工作的魅力所在。”
直播过程中,弹幕始终保持着热烈的讨论。令我惊讶的是,网民们的问题既天真又深刻,从“外交官需要掌握几门语言”到“如何在不同文化间找到共同价值”,他的回答既专业又亲切,完美地展现了新时代外交官的风采。
直播结束后,社交平台上的讨论达到了新的高潮。最受欢迎的片段是无尘谈到“外交中的小故事”时说的那句话:“有时候,一杯共同品尝的茶,一次对家人照片的分享,比正式会谈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夜深时分,我和无尘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晚风轻拂,带来初夏的清凉。
我握紧他的手,想起白天看到的一条留言。那是个年轻女孩写的:“以前总觉得国家大事离我很远,直到看到长孙司长保护公主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