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宣战诏书,迅速扩散到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但与以往任何一次诏令下达后的拖沓与推诿不同,这一次,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与新兴的格物力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与协同。
帝国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在“开拓”与“复仇”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全速运转,每一个齿轮都发出了沉闷而有力的轰鸣。
兵部衙门的灯火,彻夜未熄。
巨大的大明舆图前,尚书刘大夏与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们,以及被紧急召来的几位宿将,目光如炬地扫过沿海各个卫所。巨大的黄杨木桌案上,堆满了各地卫所的兵员名册、装备清单和粮草储备报告。
“不能再按旧例了!”刘大夏指着地图,声音洪亮,“此次远征,关乎国运,必须精益求精!陆尚书那份《纲要》都看了吗?就按上面的标准来!”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传令!从神机营抽调两个千总部,全员作为教导队,七日内必须掌握所有新式装备操作,然后分赴各集结地!”
“从蓟镇、宣府边军遴选善战老卒三千,需弓马娴熟,能吃苦耐劳,尤以火器操作优异者为先!告诉他们,这是去开疆拓土,不是戍边!”
“命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即刻抽调最经验丰富的舵工、水手、炮手两千人,乘快船北上天津卫集结,熟悉新舰操作!延误者,严惩不贷!”
“令南洋水师进入一级战备,所有战舰出港巡逻,封锁吕宋、满剌加等西夷据点与外海联系,切断其补给线!岸防炮台全部进入临战状态,严防其狗急跳墙,袭扰我东南沿海!待美洲战事一定,再行犁庭扫穴!”
一道道调兵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出,由专门的快马信使送往各地。
与此同时,一份由陆仁主持、格物院参与制定的厚达百余页的《跨洋远征后勤保障与时间节点纲要》被送到了刘大夏的案头。
上面详细规定了部队在何处集结、何时换装、何日登船,甚至精确到了每日的粮秣消耗、药品储备以及弹药配给,还附带了各种新式装备的操作图解和故障排除指南。
这种前所未有的细致规划,让习惯了粗放管理的兵部官员们感到震撼又头疼,但也第一次清晰认识到,这场战争将与过去任何一场都截然不同。
与兵部衙门的紧张肃杀相比,户部衙门内则是算盘声震天,气氛同样凝重。
尚书周经亲自坐镇,与一众能员干吏核算着支撑这场万里远征的天文数字。粮秣、草料、药品、军饷、赏银、抚恤……每一笔都需精打细算。光是维持数万大军跨海数月的粮草,就是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数字。
“周尚书,”一位郎中擦着额头的汗,“按照这个消耗,即便加上各地常平仓的储备,也支撑不了太久啊,除非加征……”
“糊涂!”周经打断他,脸上却不见太多忧色,“陛下降旨,此次远征,一不加赋,二不摊派!你忘了隔壁那尊‘财神’了?”
他所说的“财神”,正是隔壁大明皇家银行总部内,那场别开生面的“平夷特别国债”路演现场。
宽敞明亮、装饰着格物院提供的巨大玻璃窗的大厅内,座无虚席。
京城乃至江南最有实力的商帮会长、盐商、茶商、海贸巨头济济一堂,甚至还有一些穿着海外服饰的南洋华商代表。副会长沈默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长衫,站在一块巨大的黑板前,上面用粉笔画着清晰的图表和数字。
“诸位!”沈默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掌握着巨大财富的人,“今日请诸位前来,非为寻常借贷,乃为共襄盛举,投资大明万世之基业,共享开拓无尽财富之机遇!”
他拿起一根细长的教鞭,指向图表:“此乃陛下特旨、户部担保、皇家银行承销的‘平夷特别国债’!第一期发行额度,一千万两白银!年息八厘,三年期,每半年付息一次!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以此债券,可折算为未来新大陆已探明之金、银、铜矿优先开采权的竞标资格,以及特许贸易区域的经营权配额!此为陛下金口许诺,载明于债券章程!”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议论声。年息八厘已远超寻常商业借贷,而“优先开采权”和“特许贸易权”更是如同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意味着,购买了国债,不仅是为国出力,更是提前锁定了新大陆那传说中无尽财富的入场券!一些原本只是来观望的南洋华商,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们在南洋深受西夷压迫,对驱逐西夷、开拓新商路有着更直接的渴望。
“陛下已下明旨,新大陆之开发,将采取‘官督商办,利益共享’之策!”沈默的声音充满了自信与诱惑,“今日诸位投入的,是白银,是忠诚!未来收获的,是金山银海,是子孙后代享用不尽的基业!这不仅仅是债券,更是通往财富与荣耀未来的船票!”
他详细阐述了国债的兑付流程、矿权竞标的规则细则,以及大明皇家银行确保资金透明使用、专款专用的三重监管措施。巨大的利益前景,加上国家信用的背书,以及驱逐西夷、拓展华商生存空间的民族大义,让在场的商贾们彻底沸腾了。
“我徽州商帮,认捐一百八十万两!”徽商领袖率先起身,声音洪亮。
“山陕商帮,岂能落后?认捐一百五十万两!”
“广州十三行,联合认捐二百五十万两!并愿组织船队,承担部分物资运输!”
“南洋林氏商会,认捐八十万两!并愿提供南洋至新大陆的航路情报!”
叫价声此起彼伏,场面之火爆,远超预期。仅仅一个多时辰,第一期一千万两国债被抢购一空,登记认购的数额甚至超出了发行额度。沈默当场宣布,将立刻启动额度更大的第二期发行。帝国的金融血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开始澎湃涌动。
与此同时,皇家银行依托其初步建立的海外网络,启动全球物资采购。
加密的指令通过快船发往南洋的巴达维亚(雅加达)、印度的果阿、乃至中东的巴士拉等联络点,大量收购硝石、硫磺、优质柚木、帆布、马匹以及各种珍稀药材,为这场长期战争储备战略资源。大明的经济触角,为了战争的需要,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外延伸。
真正决定这场战争形态、也最牵动民间神经的巨变,正发生在西山、天津卫等地的工坊区内。这里日夜不息,炉火映红天际,蒸汽机的轰鸣声、锻锤的撞击声、切削金属的尖啸声交织成一曲工业化的雄浑乐章,也成为了京城百姓热议和围观(在安全距离外)的奇景。
西山兵器坊,水力车间。
巨大的水轮在永定河支流湍急水流的冲击下隆隆转动,带动着粗大的传动轴,通过密密麻麻的皮带和齿轮将动力分配给一排排经过改良的机床。
穿着统一深蓝色工装、戴着格物院配发的防护眼镜的学员们,在教习的严格指导下,如同操作精密乐器般操控着这些机器。
一根根粗锻的钢坯被牢固地固定在卡盘上,高速旋转的镗刀带着冷却液深入其中,发出持续而刺耳的噪音,精确地镗削出“弘治十七年式”步枪那要求极高的线膛枪管。
另一边,利用水力驱动的冲压机在凸轮的带动下,以固定的节奏一次次沉重落下,将预先切割好的黄铜板精准地冲压成标准的瓶型弹壳形状。车间尽头,组装线上,经过检验合格的零件被熟练地组装成完整的步枪,刻上编号,然后涂油封装。
流水线作业的模式被严格推行,效率比纯手工打造提升了何止十数倍。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粉末、冷却液和年轻人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坊间流传,这里一天生产的精良火铳,比过去工部军器局一个月的产量还多。
天津卫造船厂,干船坞。
一场简朴而庄严的龙骨铺设仪式正在举行。工部官员、水师将领以及众多目光炽热的工匠学员肃立围观。不同于以往需要寻找巨木、耗时数年阴干的柚木龙骨,此刻被数台大型蒸汽起重机协同操作,缓缓吊装安放的,是一根粗壮无比、结构复杂、闪烁着冷冽金属幽光的“工”字形熟铁龙骨!阳光照在铆接的接口和巨大的锻件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光芒。
“吉时到——!‘定远号’铁甲舰,龙骨安位!”随着司仪的高喊,这根象征着大明海军革命起点的铁龙骨,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被稳稳地、精确地放置在早已准备好的船坞基石上。
接下来,成千上万的工匠和学员将围绕它,用数以万计的热铆钉,铆接上更多的铁制肋骨和框架,最终覆以经过渗碳处理的硬化锻铁装甲板和厚实的柚木内衬。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艘前所未有的巨舰距离完工还需漫长时日,但这一刻,已庄严宣告大明海军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船厂的另一区域,更多的“破浪级”改进型战舰和专门设计的大型远洋运输舰也在同步建造,船台上帆樯如林,敲打声、锯木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格物院通讯所。
朱厚照正围着几台体积大幅缩小、采用新式锌-碳伏打电堆供电的“野战电报机”兴奋地转悠。“成功了!陆师傅你看,这信号比之前在山上试验时稳定多了!用这种多层桐油纸包裹、外层再套浸蜡麻线的复合线材,轻便又耐用,不怕海边潮湿!”
他拿起一个耳机贴在耳边,仔细听着里面传来的“嘀嗒”声,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这批便携式电报机和经过改良的轻型线材,将被优先配发给远征军团指挥部和各主力舰只,力求构建起一条跨越太平洋的、相对稳定的战略乃至战术信息通道。
工坊区的巨大动静,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京城,也点燃了民间另一种热情。在各大茶馆酒肆,人们不再仅仅谈论战事,更开始热烈地议论起新大陆的“流蜜与奶之地”。
“听说了吗?新大陆那地方,插根棍子都能发芽!土地肥得流油!”
“何止啊!河里捞起来的沙子都带着金星星!去了就能分地,一百亩起步!”
“格物院造的船又快又稳,听说以后去新大陆,一个月就能到!”
虽然不乏夸张,但这些传言反映了民间,特别是那些土地匮乏地区的自耕农、手工业者和破落军户,对海外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一些胆子大、有手艺的人,已经开始打听如何能加入下一次的移民船队。战争,在带来伤亡的同时,也为许多困顿中的人打开了另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北京城外,一片原本规划为“明时坊”二期工地的广阔区域被紧急平整,改建成了超大型的新式训练场。尘土飞扬中,成千上万从各地抽调而来的精锐官兵汇集于此,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熟悉的队列和拼杀,更是颠覆性的换装与战术训练。
训练场的一角,来自神机营的教导队军官,手持崭新的“弘治十七年式”步枪,对着下面一群来自边军、眼神中带着怀疑和桀骜的老兵吼道:“看好了!这叫‘弘治十七年式’!以后就是你们婆娘!比你们那烧火棍强一万倍!这玩意儿,用的是定装弹药,从后面塞进去,闭锁,瞄准,扣扳机!三百步外,能打穿西夷骑兵的胸甲!都给我记牢了!”
实弹射击训练开始。当这些习惯了弓箭和火绳枪的老兵们,亲眼看到远处的人形靶在清脆的枪声和淡淡的硝烟中被轻易洞穿,当他们亲身感受到后装填带来的惊人射速(尽管装填流程仍需练习)后,所有的怀疑都化作了对新武器的狂热和敬畏。
训练场上终日枪声不绝于耳,硝烟与尘土混合在一起。同时,投掷“惊雷”手雷、利用工兵锹快速构筑野战工事、小队交替掩护突击等新式战术科目也在加紧演练。来自格物院的年轻学员甚至开始在休息时间,教导士兵们识别简单的电路和莫尔斯电码,以便未来能协助工兵架设和保护那神秘的野战电报线路。
朱厚照果然强烈要求随军远征,想象着在波澜壮阔的大洋上指挥铁甲舰,将西夷舰队轰得粉碎。但请求被弘治帝和陆仁异口同声地坚决驳回。
“照儿,你的战场,在京师!稳定人心,鼓舞士气,同样至关重要!”弘治帝语重心长。
“殿下,信息传递、舆论引导与国内稳定,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此事关乎大局,非殿下不能胜任!”陆仁点明了关键,并抛出了电报和舆论宣传的诱饵。
朱厚照沮丧了半日,随即再次焕发活力。他直接跑到《京报》编辑部,以其储君身份,亲自督战舆论宣传。他不仅命令《京报》开辟“远征先锋”专栏,还利用自己刚刚参与改进的便携电报机,以近乎骚扰的频率,要求马武、徐文谦等人定期从前线发回战地见闻——哪怕是只言片语,或是几个关键数字。
于是,《京报》上开始连载由太子朱厚照亲自润色、甚至有时亲自执笔部分段落的“远征军日记”:
“……我大明驻新明港将士,于残破之棱堡上,望眼欲穿,盼王师如久旱盼甘霖……西夷‘任取三日’之暴令,禽兽不如,凡我大明热血儿女,闻之岂能不愤慨?”
“……西山所造新式火枪,于京郊训练场大显神威,边军老卒试射后皆言:得此神兵利器,跨海平夷,如虎添翼!”
“……天津卫‘定远’铁甲巨舰龙骨已定,铁骨铮铮,不日将如海上长城,碾碎一切敢于犯我海疆之敌!”
这些经过艺术加工、充满感染力和画面感的报道,配以格物院绘制的铁甲舰构想图、新大陆资源分布图,甚至还有简单的士兵训练速写,迅速在民间引发了巨大的从军热情和爱国浪潮。
各地征兵点排起长龙,不少年轻人是揣着《京报》前来投军的。京城、苏州、广州等地的商会和行会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绸缎庄捐布匹,药行捐药材,甚至连“糖芳斋”都宣布将一批新制的“白玉糖”犒劳军队。
京畿地区的许多民间铁匠铺、木工作坊,也主动找到西山商会,要求承接一些非核心的零部件加工任务,为“平夷大业”尽一份力。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也开始纷纷编唱“大明英雄远征新大陆”的新段子。
朱厚照成功地在他选择的“战场”上,打响了鼓舞士气的第一枪。
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从朝廷枢要到市井小巷,从轰鸣的工坊到尘土飞扬的训练场,都在为这场跨越重洋的国运之战贡献着力量。齿轮飞转,血液奔流,筋骨锻造,民气昂扬。
一支在装备、理念、后勤保障和士气上都焕然一新的强大力量,正在东亚的土地上迅速成型,即将如同蓄势待发的雷霆,斩向遥远的敌人,同时也承载着无数人对于土地、财富和新生活的渴望。
而在东南沿海,南洋水师的战舰保持着高压巡逻,岸防炮台得到了格物院提供的新式瞄准镜和射表,警惕地注视着澳门、马尼拉等地的动向。
所有人都明白,美洲是主战场,但彻底肃清卧榻之侧的敌人,实现东南海疆的长治久安,同样是这场国运之战不可或缺的一环。
帝国的战旗,注定要插遍太阳照耀下的每一片海洋,而民间的力量,也正被这股前所未有的洪流所裹挟和激发,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