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事件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涟漪很快平息,但深度却让所有旁观者心惊。文帝刘恒用一场近乎闹剧的方式,处理了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充分展现了他的管理智慧。
在接下来的高管会议上,刘恒看似随意地提起了这件事。
“诸位,”他端着茶杯,语气轻松得像在聊家常,“周勃这件事,给大家提了个醒。咱们大汉集团啊,现在是创业稳定期,不搞‘兔死狗烹’那一套。只要各位恪尽职守,不碰红线,你们的期权、股份,集团都会保障。”
他抿了口茶,话锋微转:“但是呢,也请大家理解总公司的难处。各个分公司,尤其是你们这些诸侯王,也要体谅总公司的战略。总公司不强求你们立刻上缴所有利润,但也希望你们能配合总公司的整体规划,比如在赈灾、水利这些公共项目上出点力,别老是想着搞独立王国,搞内部山头主义。”
这番话,既是说给在座的核心高管听的,更是说给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长安动向的诸侯王听的。
一方面,他继续推行怀柔政策。对于吴王刘濞称病不朝,他不仅不责怪,反而赐予几杖,意思是“老同志身体不好就多休息”,给足了面子。对于其他一些有小过错的诸侯王,也多以训诫为主,很少动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柔性管理”,最大程度地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另一方面,他也在不断加强总公司的控制力。他重用贾谊、晁错等一批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年轻官员,让他们进入智囊团,参与政策制定。虽然暂时没有采纳贾谊激进的“削藩”方案,但加强审计、完善律法、 subtly (巧妙地) 调整人事任命,这些“软刀子”也在一点点地削弱诸侯王的独立性。
文帝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不掀翻棋盘的前提下,慢慢地布局,一点点地巩固中央的优势。他知道,对付这些盘根错节的“分公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必须用时间换空间。
跨时空吐槽角:
秦始皇嬴政(远程冷哼):“迂回!妥协!麻烦!当年朕对付六国遗老,直接迁徒咸阳!对付不听话的儒生,直接挖坑埋了!哪用这么费劲?效率太低!看来你这‘仁君’的名号,也是靠磨叽磨出来的。”
汉文帝刘恒(内心oS):“始皇帝陛下,您倒是效率高,可您的‘大秦集团’二世而亡了呀。管理企业……不,管理国家,有时候慢就是快。”
---
积蓄的力量:看不见的KpI
时间在文帝的精打细算中悄然流逝。边境通过“和亲”政策维持着脆弱的和平;内部通过怀柔与警示并用的手段,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未央宫的灯火下,刘恒还在伏案工作。他批阅的奏章,大多与钱有关。
“陛下,关中地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需要一笔维修基金。”
“准。但从内帑(皇帝私房钱)里拨一部分,再从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税收的机构)的结余里出一部分,不要增加百姓的赋税。”
“陛下,各地官仓的储粮报告,存量已创历史新高。”
“好!继续执行‘贵粟政策’,鼓励民间储粮。粮食就是硬通货,就是我们的战略储备金。”
“陛下,匈奴那边又派人来,说之前的‘礼物’不够丰厚……”
“给!但数量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同时,让边境守军加强巡逻演练,展示一下我们的‘肌肉’,让他们知道我们只是不想打,不是不敢打。”
大农令捧着最新的财务报表,喜笑颜开地汇报:“陛下,好消息!今年全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而支出因陛下节俭,控制在较低水平。国库充盈,各郡县的官仓都堆满了粮食,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现金流前所未有的健康!”
刘恒看着报表上那些令人安心的数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不比打打杀杀有成就感多了?
他走到殿外,看着长安城宁静的夜空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巍峨的仓廪。他知道,这些看得见的粮食和钱财,才是帝国最坚实的根基。他这些年的“抠门”,省下的每一个铜板,积累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在为未来投资。
他或许没有秦始皇那样横扫六合的霸气,没有他孙子汉武帝那样开疆拓土的豪横,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大汉集团”注入了最宝贵的资产——稳定的基本盘和雄厚的资本储备。
“贾谊啊,”他有时会想起那个激进的年轻人,“你的方案很好,但现在,朕做的这些,才是真正的基础。没有这些积累,再好的战略也是空中楼阁。”
内部的摩擦,在怀柔与平衡术下被暂时压制;外部的威胁,用金钱和外交手段被暂时安抚。一切,都在为那个即将到来的、喷薄而发的时代,默默地积蓄着力量。
跨时空吐槽角:
隋炀帝杨广(不屑一顾):“抠抠搜搜,有何乐趣?看看朕!修大运河,畅通物流!三征高句丽,扬我国威!那才叫干大事!虽然……最后现金流是断了点……但朕曾经阔过!”
汉武帝刘彻(充满期待):“爷爷,您就好好攒钱吧!您攒下的家底,孙儿我可就……不客气啦!北方匈奴那个‘竞对’,是时候发起总攻了!市场占有率,必须做到100%!”
---